人本性与社会性统一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vs18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视点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人本性与社会性统一是潞河中学百年来始终坚守和遵循的育人目标。这种坚守蕴含在“潞河人格教育”的理念之中,渗透于百年来几代潞河人的教育实践之中。仔细思索,人本性与社会性统一其实是所有学校教育都应遵循的永恒主题,也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人本性与社会性统一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人本性与社会性统一源于人的基本属性。人的基本属性可以简单地分为人的个体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个体人是具有生命属性而又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高级智能生物。生命发展属性(身、心发展)和生命的智能发展属性是人作为高级生命个体的重要特征。学校教育的人本性就是要以人的生命发展属性和生命智能属性为本,遵循这些基本属性实施教育,使人的生命、身、心、智都得到本能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人的另一种属性是社会性,社会性是源于人的群体性、系统性的种群属性。人与生俱来就是一种系统的群体生物。这种群体从家庭开始,逐步延伸到家族、族群、民族、区域性群体、文化性群体、国家群体等人类的社会性存在形式。人的这种群体性特征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源所在,人不能脱离这种群体,也必须为群体服务。教育就担负着人的社会性发展的责任。人的人本性和社会性具有个体性和群体性的辩证关系。从个体性看,人具有独立、自我、竞争、排他等特征;从群体性看,人具有依赖、合作、包容、尊重、团结、服从等特征。因此,一个健康的人格应该是个体性和群体性特征的统一。从教育的任务看,就是要使学生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
  
   人本性与社会性统一源于教育的基本属性
  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的基本元素是教育者、被教育者和教育的过程与媒介。从教育基本元素的三者关系看,教育者和教育的过程与媒介都是为被教育者服务的,为被教育者的学习服务。因此,被教育者在教育的基本逻辑中具有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的人本性就是要尊重被教育者的这种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从教育的三元素看,教育又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教育单位本身就是人与人相互影响的社会群体单元。这种社会群体单元必然具有社会性的属性。学校是实施现代教育的基本场所,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社会化单元,因此学校教育具有社会性的教育属性。由此可见,现代学校教育在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人的人本性发展之外,同时具有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功能。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是现代学校教育基本属性带来的必然任务和自然选择。因此,办学者整体思考教育过程中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是现代学校的根本任务。
  
   人本性与社会性统一的学校教育实践体系
  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人本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教育任务,体现在学校系统构建的实践体系之中。学校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育人目标;学校教育的过程是怎样培养人,即教育的过程和媒介,包括用什么样的理念指导、用什么样的课程培养、选用怎样的教师、构建怎样的课堂、营造怎样的氛围、建设怎样的校园等;学校教育的终点是要看人培养得怎么样,即教育的评价,包括用什么标准和工具评价、如何评价、评价结果怎么使用等。人本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教育任务就要体现在教育的整个系统中。首先,育人目标要体现人本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如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方针既体现了社会性的育人目标,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人本性的育人目标,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学校的育人过程要体现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学校育人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载体是学校课程。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学校教育人本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一是注重人的发展的连续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二是在开设知识性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动手实践能力;三是在各学段都开设了社会融入性课程,如小学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等。国家课程的这种设置,对学校教育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的目标提供了依据和引领。
  人本性和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的教育实践理念。学校教育实践既要关注人本性也要关注社会性,避免只偏重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当前,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曾经出现不能形成人本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教育实践现象,如有的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关注考试学科,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这种教育实践,没有尊重真正的人本性,也片面理解了社会性,走向了应试教育的极端。再如,我国建国初期曾经以政治性价值取向主导了教育实践,片面地把教育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使教育的社会性走向极端,忽略了人本性的教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政策逐步转向关注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的教育方向。上世纪末,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教育发展主题,本世纪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育人为本、促进公平等价值取向。这些教育政策方向都体现了人本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潞河人格教育”是人本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教育实践
  潞河教育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办学理念,以健全人格发展为宗旨,以悠久的学校历史传承为特色,以多元开放的文化融合为特征,形成人本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教育实践体系。
  潞河中学创立于早期的教会学校,先后名为通州男塾、潞河书院、协和书院、华北协和大学、私立潞河中学、河北省通州中学、北京市通县第一中学等。1927年,首任中学校长陈昌祐先生制定并明确提出“智德体三育齐备”的人格教育理念。1934年,《河北省私立潞河中学校详章》明确学校办学宗旨为:“造就健全人格,培植升学和职业知能并养,成农村领袖。”从此,一代代潞河人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属性,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开展“人格教育”的办学实践,形成了“潞河人格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品牌。
  在理念的指引下,潞河中学形成了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的教育实践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了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学校办学理念体系。潞河中学最近的发展规划指出:学校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强化人人成才观念,让学校成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坚持“三个面向”,重视内涵发展,让学校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田园;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提升教育品位,让学校成为引领师生崇尚卓越的首善之地。“潞河人格教育”的承诺是“秉承‘人格教育’的理念,牢记‘一切为了祖国’的校训,践行‘爱国、乐群、自律、修身’的校风,主动发展,追求卓越,做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这些成为潞河师生共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潞河中学的历史和现在的办学理念都告诉我们,这所学校用人格教育的理念实现了人本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构建了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学校课程体系。如学校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成长的乐趣。学校开设了关注人本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课程,如学生成长系列指导课程、科学实践类课程、人文拓展类课程、艺术修养类课程、体育健身类课程、民族教育课程、跨文化交流的课程等。三是形成了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学校文化体系。如潞河制度文化是要营造平等、自由、公平、公正的教育生态环境,让潞河师生人人想说话,人人能说话,每个人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尊重。潞河环境文化注重了师生参与的生成性和学校发展的传承性。走进潞河中学,透过一草一木、一楼一亭、一园一场,都能看到人文的元素和历史的厚重,学校让校园环境具有了教育性,尊重了人本性也体现了潞河文化的社会性。潞河人就是这样,让人本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潞河人格教育”品牌。
  当前,中国正在开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也应成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教育公平,坚持改革创新,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体育,关注美育,减轻过重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教育改革的方向都体现了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任务,需要我们继续坚守、前行。
  ■ 编辑王雪莉 ■
其他文献
石利颖,幼儿园高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幼儿园市级骨干教师等。2011年9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从教19年来,石利颖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点滴实践、幸福坚守、无私奉献。“用笑容点亮孩子心底的光辉,用接纳给予孩子前行的力量,用赞美预言孩子成功的方向”,是她工作的真实写照和执著追寻。她付出青春与激情,用爱心架起一座座心桥,用真情
2010—2011学年度,我校按照市级项目学校的推进要求,在《中山街小学艺术特色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围绕艺术教育特色的实践与推进,在梳理办学思想、提供机制保障、培训发展教师、完善课程体系、加强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通过加强宣传、精心策划、科学管理、强化实践、制定评价标准等方式,打通艺术教育通道,确保艺术活动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上的优先落实。   我校注重艺
近年来,我校致力于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实施,通过深度挖掘该课程资源,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该课程中都有所收获。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校梳理出一套较为科学、深入、细致的博物馆课程,可有效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实现校外教育的体系化、外延化、科学化。  共同的社会责任是与博物馆深入合作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我们将视角逐步转向校外。我们发现,学生欣赏视域的宽度与广度对学生的自
在北京二中学生博物馆里,有这样一组展品:—支蘸水笔,一个墨水瓶,旁边写着:“饮水思源,母校如母。刘绍棠,1994年2月”。这是学校知名校友、“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刘绍棠在校庆时赠送给学校的,这是他笔耕不辍的工具,更代表了他对母校、对恩师深深的眷恋和感激。  提到刘绍棠,还要从1948年夏天说起,那时还叫“北平市立第二中学”的二中进行了它在旧中国最后一次招生考试。因二中是老校、名校,又是公立学校,学费
“在芳草园中成长的幼苗,应该得到阳光、空气、雨露、沃土等多方面的滋润与哺养,从而茁壮地成长。”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苏国华校长曾多次说:“在芳草地国际学校里没有副科,孩子的全面发展来自于各个学科的合力,哪门都不可偏废!”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芳草地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科学合理组建  1.保持学科队伍稳定是持久发展的基础  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教师的成长,对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迂回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教育规划纲要,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学前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和工作机制,正式启动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工作,在全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2012年3月9日,市教育督导室组织召开了北京市区县学前教育工作专项督导动员培训会,印发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区县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专项督导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落实学前
为了集中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利用本区域内的名校,成立了两个教育集团——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京小学教育集团。   北京小学教育集团由西城区内的北京小学、北京小学广外分校、北京小学走读部和即将投入使用的北京小学红山分校组成,同时北京小学区域外还有6所分校。依托北京小学优质资源组建的集团,实现了集团内学校的共同发展。名校与分校通过“实体独立、协议保障、行政监控、互动发展
中关村第一小学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更有一个卓越的核心团队。2012年11月,在中关村一小的校园里,出现了十张醒目的大海报,海报上隆重推出的正是中关村一小首届入选的十位“葵园名师”。他们是名师屋的第一批主人,是学校教师队伍高端发展、引领团队成长的核心力量。在他们的带领下,更多的好老师涌现了出来。  下面,让我们通过他们质朴而充满职业激情的故事,认识一下这些葵园中的好老师。
2013年11月2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与教育相关的内容,重点解析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袁部长强调要统筹落实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工
镜头回放:    2007年岁末,正是各个学校备战期末考试的紧张时期。北京市朝阳区虎城中学迎来了一支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部分区县培训机构的特级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他们会同学校6个学科教研组的教师,举行了一个集体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说课、教研组长汇报教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校长汇报学校“校本教研文化建设”情况等环节,专家组对这所快速成长中的学校的教学工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在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