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入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和能力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引入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利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历史问题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基础,客观、辩证地从文化、经济、政治等不同层面探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
以统编版必修二第八单元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层级提问、阶段引导”的教学方式,将唯物史观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国家的发展进行评价。在导课阶段,教师可以以美国为例,通过播放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经济危机时期人民的生活情况”“二战期间的社会状态”“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各自的发展状况”。通过视听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后续教学内容问题的提出进行历史背景和知识的铺垫。学生观看完毕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通过观看资料,我们能够发现,二战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资料内容及以往历史知识,你们思考一下,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自我改变的原因有哪些?”在教学情境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将自己置身于视听材料呈现的时代背景中,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探索出“经济萧条影响”“二战生死存亡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冲击”等原因。在授课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相关图片素材,向学生展示“黄金发展时期美国的繁华与强大”,并提出“推动美国进入黄金发展期的措施有哪些”“如果你是美国居民,对这些措施有怎样的感受”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美国居民”的角度,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政策和措施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再通过“世界各国对美国的态度是怎样的”“中美关系主要矛盾有哪些”等问题,引导从个人立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对世界经济、结构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评价。
从上述教学设计能够看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层级提问、阶段引导”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客观、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实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使用唯物史观,发展看待历史进程
现阶段很多高中生在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时,往往只会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将掌握的历史知识紧密联系、灵活运用,特别是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时,不能够将内部、外部因素相结合,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从而导致学生对历史脉络缺乏整体性把握,容易形成知识孤岛,不利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统编版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思考、探索和总结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课程教学的重点。但教材内容过度重视第一次鸦片战争过程和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结果和不平等条约影响的知识讲解,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并没有过多介绍和分析,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前,从互联网上下载与两次鸦片战争时代背景有关的教学资料。在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向学生展示“中西方军备对比图”“中西方生产方式对比图”“19世纪中期中国百姓生活纪实照片”等多种历史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图片和“中西方军事差距有哪些?”“清朝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弊端有哪些?”“中西方科技及生产力存在哪些差距?”等问题,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教材史实相结合,对“战争失败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布置法”,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前自主进行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的查找与收集,并综合已掌握的信息,效仿上文方式,从多个角度自主进行问题分析和探索。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看出,利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知识结合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环境信息,引导学生将不同信息进行整合,进而从整体的层面看待历史进程的发展。
三、通过唯物史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矛盾分析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法,引导学生以全面而具体的方式思考问题,能够避免学生进入思维困境,有效培养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史观意识。
以统编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教学为例。“重农抑商”政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教师应分两部分进行该知识点的讲解。首先,以1368年为分界线,之前为一个探索阶段,之后的明清时期为一个探索阶段。然后,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分别对应社会形态、农业发展情况、商业发展情况、世界格局中的一个探索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别对小组对应的探索内容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明朝前与明清时期上述思想内容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制作出对比表。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亲手制作的对比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和归纳出两大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环境特点,从而让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背景以及不同的探索方向,自主总结出“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晚期的不同历史作用。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明确一个道理,即同一個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历史作用,从而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史观。
四、领悟唯物史观,学会阶级分析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中阶级意识的产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不可避免地被进行阶级划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唯物史观,学会运用积极分析法探索历史事件的本质。
以统编版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的教学为例。这一时期,中国存在的主要矛盾不仅体现在民族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还体现在百姓与清政府之间的阶级矛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2组,一组代表清政府,另一组代表百姓,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及时代背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重大历史事件重现。如:由教师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各小组分别派出1到2名学生,从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表达对以上制度的看法。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史实进行分析,找出以上制度的优缺点以及没有实现的原因。
通过上述角色扮演与辩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站在不同的阶级角度,切身体会特定历史时期和事件所带来的感受,进而深刻理解事件发生和政策提出的原因、目的,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性和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培养利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唯物史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眼光看待历史问题、运用发展眼光看待历史进程、从不同角度分析不同问题、从不同阶级立场探索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
一、利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历史问题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基础,客观、辩证地从文化、经济、政治等不同层面探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
以统编版必修二第八单元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层级提问、阶段引导”的教学方式,将唯物史观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国家的发展进行评价。在导课阶段,教师可以以美国为例,通过播放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经济危机时期人民的生活情况”“二战期间的社会状态”“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各自的发展状况”。通过视听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后续教学内容问题的提出进行历史背景和知识的铺垫。学生观看完毕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通过观看资料,我们能够发现,二战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资料内容及以往历史知识,你们思考一下,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自我改变的原因有哪些?”在教学情境和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将自己置身于视听材料呈现的时代背景中,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探索出“经济萧条影响”“二战生死存亡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冲击”等原因。在授课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相关图片素材,向学生展示“黄金发展时期美国的繁华与强大”,并提出“推动美国进入黄金发展期的措施有哪些”“如果你是美国居民,对这些措施有怎样的感受”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美国居民”的角度,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政策和措施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再通过“世界各国对美国的态度是怎样的”“中美关系主要矛盾有哪些”等问题,引导从个人立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对世界经济、结构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评价。
从上述教学设计能够看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层级提问、阶段引导”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客观、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实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使用唯物史观,发展看待历史进程
现阶段很多高中生在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时,往往只会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将掌握的历史知识紧密联系、灵活运用,特别是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时,不能够将内部、外部因素相结合,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从而导致学生对历史脉络缺乏整体性把握,容易形成知识孤岛,不利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统编版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思考、探索和总结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课程教学的重点。但教材内容过度重视第一次鸦片战争过程和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结果和不平等条约影响的知识讲解,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并没有过多介绍和分析,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前,从互联网上下载与两次鸦片战争时代背景有关的教学资料。在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向学生展示“中西方军备对比图”“中西方生产方式对比图”“19世纪中期中国百姓生活纪实照片”等多种历史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图片和“中西方军事差距有哪些?”“清朝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弊端有哪些?”“中西方科技及生产力存在哪些差距?”等问题,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教材史实相结合,对“战争失败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布置法”,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前自主进行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的查找与收集,并综合已掌握的信息,效仿上文方式,从多个角度自主进行问题分析和探索。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看出,利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知识结合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环境信息,引导学生将不同信息进行整合,进而从整体的层面看待历史进程的发展。
三、通过唯物史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矛盾分析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法,引导学生以全面而具体的方式思考问题,能够避免学生进入思维困境,有效培养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史观意识。
以统编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教学为例。“重农抑商”政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教师应分两部分进行该知识点的讲解。首先,以1368年为分界线,之前为一个探索阶段,之后的明清时期为一个探索阶段。然后,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分别对应社会形态、农业发展情况、商业发展情况、世界格局中的一个探索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别对小组对应的探索内容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明朝前与明清时期上述思想内容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制作出对比表。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亲手制作的对比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和归纳出两大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环境特点,从而让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背景以及不同的探索方向,自主总结出“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晚期的不同历史作用。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明确一个道理,即同一個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历史作用,从而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史观。
四、领悟唯物史观,学会阶级分析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中阶级意识的产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不可避免地被进行阶级划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唯物史观,学会运用积极分析法探索历史事件的本质。
以统编版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的教学为例。这一时期,中国存在的主要矛盾不仅体现在民族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还体现在百姓与清政府之间的阶级矛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2组,一组代表清政府,另一组代表百姓,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及时代背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重大历史事件重现。如:由教师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各小组分别派出1到2名学生,从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表达对以上制度的看法。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史实进行分析,找出以上制度的优缺点以及没有实现的原因。
通过上述角色扮演与辩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站在不同的阶级角度,切身体会特定历史时期和事件所带来的感受,进而深刻理解事件发生和政策提出的原因、目的,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性和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培养利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唯物史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眼光看待历史问题、运用发展眼光看待历史进程、从不同角度分析不同问题、从不同阶级立场探索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