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进一步加速,作为与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也必然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文章通过对中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的调查分析,指出中职教育存在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等问题,提出了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当地就业率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
0.前言
本文通过对金华市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即,应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域性专业布局调整,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1.中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金华市中职教育在规模、质量上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方式和效率方面还有待研究。本文从人才、就业效益方面作了调查,对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了评估与分析。
1.1人才效益状况的调查分析
1.1.1中职学生的“数量效益”
当前全市产业结构的层次还不高,中低端技能型就业岗位数量居多,中职学生理应是企业中的技能主力军。但从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96家企业中,员工总人数为43401人,其中本地中职(中专)学生人数为9028人,仅占20.8%;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外地员工(金华地市以外)占54.0%。欠发达地区流向本市的务工人员成为本区域企业一线操作工的主体,而本区域中职学生呈现向大城市大企业外流的倾向。
1.1.2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
本次调查选择了道德修养、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等 9项指标,围绕“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进行调查。调查表明,企业对在岗中职学生素质的总体评价一般,满意度总体不高,大多集中在“基本满意”与“一般”选项,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心理素质。
1.2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初显“多元就业”格局。
调查表明,从就业途径上,有通过招聘、学校安排、家族企业工作、社会关系等多种途径,其中以学生自谋工作为主,占67.1%。从就业形态上,呈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向上走,即升入高职深造。在就业导向的政策调控下,近年来升学比例较低,2008年毕业生的高职升学比例为 15.1%,但由于发达地区职教高移的趋势及就业升学“立交桥”的构建,该比例正在攀升。二是向外走,即本区域以外就业或本专业以外就业(非对口就业)。调查表明,本地就业率仅为54.6%,对口就业率也不高,仅为 51.1%,其中财经、服装等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最低,不到 35%。
当前全市产业集中度偏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内产业合作步伐缓慢,缺乏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中职毕业生的非正规低端就业特点较为明显。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于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中80.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44.7%的毕业生就业于10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岗位层级不高,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为主,技术要求不高;多数中职学生的技术层次还不高,已成为技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的比例较低;多数中职学生的薪资处于较低水平,63.9%的在岗中职生月薪在 2000元以下。
2.主要问题
2.1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
由于中职学校还基本沿用“三段式”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素质以单项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要素,企业化实践能力、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相对较弱,尤其是耐劳、耐挫等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从调查情况看,企业对员工素质要素按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依次是工作态度、道德品质、业务水平。可见,企业所要求的素质要素与中职学生具有的素质要素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等许多传统技术逐渐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动作型技能含量越来越低,而智力成分越来越高,加之部分企业以出口贸易、金融商业为主,对管理人员需求较大,并未形成足够的需要技术的就业岗位。
2.2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
价值取向单一加剧人才供需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功名利禄”、“出人头地”思想又被逐渐强化,读中职仍然是无奈的选择。中职教育的规模不足,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受到制约。即便选择了中职教育,在专业选择上也存在较严重的“轻传统重时新”倾向。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势必造成专业冷热过度,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3.主要对策及建议
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要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应从观念、制度和方法等层面多管齐下。针对全市中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产学合作,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
从产业结构看,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人才素质要素不尽相同,要让企业的人才效益最大化,需要理清不同岗位的人才素质要素,重点关注人才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尤其针对当前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分化倾向,必须重新审视“技能”的内涵和意义。一方面,要防止技能训练过于集中而造成的技术浪费;另一方面,应该调整技能的目标定位,把关键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增强中职学生由低端就业向上流动的能力。
3.2明确政府主体职责,不断增强统筹管理能力
由于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不是“全能型政府”而是“责任政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职业教育就是促进社会和谐。从政府层面讲,应强化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地方有关条例、细则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政策投入、財政供给、舆论引导等方面履行职责,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4.结语
中职教育只有实现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才能凸显中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必须构建基于学校与社会沟通机制的“大职教”框架,特别是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与协调的功能,在校企合作、公共监管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立法力度,尽快打破校企之间的沟通壁垒,有效提高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55号文件.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EB/OL].[2012-03-26].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
0.前言
本文通过对金华市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即,应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域性专业布局调整,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1.中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金华市中职教育在规模、质量上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方式和效率方面还有待研究。本文从人才、就业效益方面作了调查,对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了评估与分析。
1.1人才效益状况的调查分析
1.1.1中职学生的“数量效益”
当前全市产业结构的层次还不高,中低端技能型就业岗位数量居多,中职学生理应是企业中的技能主力军。但从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96家企业中,员工总人数为43401人,其中本地中职(中专)学生人数为9028人,仅占20.8%;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外地员工(金华地市以外)占54.0%。欠发达地区流向本市的务工人员成为本区域企业一线操作工的主体,而本区域中职学生呈现向大城市大企业外流的倾向。
1.1.2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
本次调查选择了道德修养、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等 9项指标,围绕“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进行调查。调查表明,企业对在岗中职学生素质的总体评价一般,满意度总体不高,大多集中在“基本满意”与“一般”选项,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心理素质。
1.2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初显“多元就业”格局。
调查表明,从就业途径上,有通过招聘、学校安排、家族企业工作、社会关系等多种途径,其中以学生自谋工作为主,占67.1%。从就业形态上,呈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向上走,即升入高职深造。在就业导向的政策调控下,近年来升学比例较低,2008年毕业生的高职升学比例为 15.1%,但由于发达地区职教高移的趋势及就业升学“立交桥”的构建,该比例正在攀升。二是向外走,即本区域以外就业或本专业以外就业(非对口就业)。调查表明,本地就业率仅为54.6%,对口就业率也不高,仅为 51.1%,其中财经、服装等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最低,不到 35%。
当前全市产业集中度偏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内产业合作步伐缓慢,缺乏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中职毕业生的非正规低端就业特点较为明显。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于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中80.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44.7%的毕业生就业于10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岗位层级不高,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为主,技术要求不高;多数中职学生的技术层次还不高,已成为技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的比例较低;多数中职学生的薪资处于较低水平,63.9%的在岗中职生月薪在 2000元以下。
2.主要问题
2.1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
由于中职学校还基本沿用“三段式”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素质以单项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要素,企业化实践能力、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相对较弱,尤其是耐劳、耐挫等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从调查情况看,企业对员工素质要素按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依次是工作态度、道德品质、业务水平。可见,企业所要求的素质要素与中职学生具有的素质要素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等许多传统技术逐渐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动作型技能含量越来越低,而智力成分越来越高,加之部分企业以出口贸易、金融商业为主,对管理人员需求较大,并未形成足够的需要技术的就业岗位。
2.2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
价值取向单一加剧人才供需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功名利禄”、“出人头地”思想又被逐渐强化,读中职仍然是无奈的选择。中职教育的规模不足,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受到制约。即便选择了中职教育,在专业选择上也存在较严重的“轻传统重时新”倾向。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势必造成专业冷热过度,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3.主要对策及建议
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要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应从观念、制度和方法等层面多管齐下。针对全市中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产学合作,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
从产业结构看,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人才素质要素不尽相同,要让企业的人才效益最大化,需要理清不同岗位的人才素质要素,重点关注人才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尤其针对当前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分化倾向,必须重新审视“技能”的内涵和意义。一方面,要防止技能训练过于集中而造成的技术浪费;另一方面,应该调整技能的目标定位,把关键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增强中职学生由低端就业向上流动的能力。
3.2明确政府主体职责,不断增强统筹管理能力
由于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不是“全能型政府”而是“责任政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职业教育就是促进社会和谐。从政府层面讲,应强化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地方有关条例、细则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政策投入、財政供给、舆论引导等方面履行职责,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4.结语
中职教育只有实现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才能凸显中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必须构建基于学校与社会沟通机制的“大职教”框架,特别是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与协调的功能,在校企合作、公共监管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立法力度,尽快打破校企之间的沟通壁垒,有效提高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55号文件.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EB/OL].[201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