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理思路,轻松解题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n_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语文试卷中的人物传记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尤其是在文言文上面,所选文章基本上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而且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它的重要程度在不断提高,所占分值比例也在逐渐增大。对学生而言,掌握此类文章的解题方法、答题技巧已迫在眉睫。那么,到底该如何解读此类文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所选文言人物传记一般篇幅较短,内容简洁,文章多以记叙为主,人物多为正面形象。通过初读全文,勾画出相关信息来把握住传主的生平,了解其人其事,例如传主姓名、籍贯、生活朝代、家庭背景;与其有关的人物;学识、为人、官职的升迁罢黜;发生在他身上的主要事件;传主的性格、政绩及其得到的封赏;生前死后别人给予的评价。只要能快速抓住这些关键信息,那么也就理清了行文脉络,把握住了文章梗概,更为后面的精读和答题打下基础。
  2.精读文章,把握重点
  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还需进一步的品读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过程中,可有效地利用题目中的提示信息。首先,可结合文下的信息题(事件及性格概括题)进一步地、有选择地再读课文的重点文段,对于这些或对或错的信息,都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将其串联到一起,它有助于我们对文义的推断。接下来通过对关键语句,甚至于关键词的分析来判断选项的正确与否。其次,为了能更好更准确的把握文章内容,还可参考人物性格分析题,题目中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往往是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再读时可扣住主要性格,分析相关事件,做到有的放矢。
  3.回归课文,完成答题
  完成了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之后,仍需回归原文,完成对语言题的解答,在这一过程中,需遵循文言文句型规律,做好字词句的翻译,同时仍需结合文章内容来准确判断某些词语的意思,即把实词、虚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加以推导,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它们意义和用法的正误,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事实上,平时我们所接触到的文言人物传记在内容上概莫能外,只要我们掌握住了这种基本的写法,在阅读上下功夫,便能把人物事迹读得清清楚楚,人物性格析得明明白白,在此基础上,再用上我们的答题技巧,这样,一道道“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其他文献
几乎像所有的文体一样,随笔也有它的起源,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高唱凯歌。   在中国古代,随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洪迈的《容斋随笔》中。宋淳熙十一年,洪迈在《容斋随笔》的自序中说:“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容斋随笔》之后,以随笔名其书者渐多。然而在中国古代,随笔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或目录学家的笔下并没有随笔
期刊
实行新课改,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重要要求: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了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关键性标准。因此语文课堂也有了许多好的改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多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了,动手动脑能力也提高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也热闹了……   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相比,不可否认,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在某些方面,学生想象力也比以前丰富了,这是好的一面。但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读过不少诗。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古迹名胜,都让我们记忆犹新、流连忘返。中学生多读些诗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可以有多种渠道。今天我来介绍一种让大家易于接受的方式——唱古诗。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是最易接受新事物的。流行乐坛上的风云变幻,都逃不过中学生的眼睛。一
期刊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 ,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 ,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才能触类旁通。那么,如何做好语文学习中的积累呢?   一、汲取生活中的涓涓细流   语言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与数理化教学相比,有更广阔的天地。语文教材,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虽然这些情境,学生多数未亲身经历,但他们丰富的生活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却并不少见。只要及时
期刊
《登高》《蜀相》两诗,代表了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菽》),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是一种能力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乐知”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该如何从自身做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为人师表,做让学生尊重、喜爱的教师  1.爱心是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石。一位真心爱每一个学生的教师,他会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
期刊
本着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精髓的精神,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有一套自己的操作程序。不同地域、年级、版本在使用该模式时也应有弹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五步:明确目标,导入情境——微观着手,整体感知——教师点拨,合作探究——直奔主旨,优化情境——反馈评价,教师反思。   (一)明确目标,导入情境   教学目标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它直接影响到课
期刊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在这样的时代,陶渊明异军突起,在诗歌,散文,辞赋创作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清新气息,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期刊
新课标高考语文试题分必考题与选考题两个模块,其中选考题部分设计了两种类型的阅读试题,一个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另一个就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其中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频率较高的是人物传记类阅读。这类文本阅读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前提下,要想准确,规范编制答案,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就是要准确筛选信息,全面把握文脉,从而整合信息,规范答题。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筛选信息呢?本文对此作出简要探索。  1.概括传主的主要事件,
期刊
反复品读《雷雨》,可以得出一个“有关因果的推论”,即在周家的四个人物身上都不约而同地存在着一个共性的东西;也正是这个共性的东西,导致了他们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命运。这个共性的东西就是——人性的错位。  对于周朴园来说,人性的错位表现为人性向物欲(金钱)低下了高贵的头。物欲使他偏离了正常的人性轨道,而滑向了“自私、虚伪、残酷、阴险”。当年他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门第的小姐”,逼着鲁侍萍抱着刚生下三天的儿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