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自身做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21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是一种能力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乐知”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该如何从自身做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为人师表,做让学生尊重、喜爱的教师
  1.爱心是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石。一位真心爱每一个学生的教师,他会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退步、思想状态,嘘寒问暖、鼓励、指导,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关心的动作,都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深深的爱心,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爱,进而爱上这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是敏感的,拥有真诚的爱心的老师,哪怕是对学生严厉的批评,学生也知道是对自己的爱,会乐于接受;而虚伪的花言巧语,哪所说得再动听,也会让学生厌恶。
  2.热情是语文学习兴趣的动力。每天每节课,教师走上讲台,都要做到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喜爱,你对语文教学的热情,还要善于用自己的情绪感染调动学生的情感。另外,在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教师也应该做到及时,认真,不敷衍塞责。要征服学生,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对他的热爱,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3.鼓励是学习兴趣的油门。教师应多盯着学生的优点,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淡化学生的缺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发现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不应该只从考试成绩简单地去看待一个学生,而应该看到学生某一方面的优势。写作、朗读、表达、书写、听课、置疑、答问等等,不断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这样,学生才会调动起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产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4.要拥有开阔的胸襟。学会宽容学生,多给学生一点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多给学生一次机会,多忍耐一点小小的过失,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这样他会更喜欢语文。“德高为范”,让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影响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了解你,信任你,他们才会喜欢你,尊敬你,进而才会爱上你所教的课。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对学生发脾气,不以命令的形式对待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善于观察倾听和与之交流,与学生做朋友。前苏联教育家赞夫说过:“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的心灵加温,那么教师传授的知识越多,学生就越冷漠无知。”所以,如果我们教师,多一份善良与真诚,多一份平等与互动,多一点人情味和亲和力,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期待着与老师共同走进知识的殿堂,愉快地学习语文。
  二、完善自我,展示语文教学的魅力
  做一位让学生喜爱、尊重的老师,其实根本目的还是让学生喜欢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素质的自我完善也是课堂鲜活的砝码。
  1.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当今的语文课涉及的范围极广,上自天文,下自地理,古今中外,各门各类,教师必须要博览群书,还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信息平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这样,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随机应变,思路开阔,语言风趣。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步,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2.语文教师应有良好的文学、美学情趣。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注重传达信息的过程中,激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美学领悟,感受能力。教师首先就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美学修养,才能发掘出课本中的文学精髓,善于把握每一细节中的美与情趣,才能将它们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深刻的情与美,自然会把语文当成一种欣赏与享受,乐在其中了。
  3.教师的兴趣、爱好应当广泛。现在处在“大语文”的教学前提下,语文课要上得精彩,教师就要对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特别是课本中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读、讲故事、开辩论会、演讲、作文竞赛、才艺表演、书法、编课本剧等等,更要求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与学生一起活动展示出教师的风采,吸引学生。如果在这些活动中,连教师本人都差强人意,又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
  三、精心策划,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让课堂时间尽大可能发挥出实效,需要教师灵活处理教材,扩宽思路,开掘深度,精心设计,不断改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1.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在丰富的语文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争取使每个学生都充满积极性,都有很大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中获得深刻的体会,学到语文知识。
  2.设计多课型。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社会实践等,教师要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学会并会学”,如利用“设悬念”“配插图”“搞竞赛”等手段,让每一种课题体现出自身特色,既做到知识落实,剖析恰当,又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提高语文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进而提高修养。
  4.作业的设计有创新性。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张扬个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的综合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艰辛,而又充满创造性,充满智慧的艺术,它需要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是一项长期、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其他文献
高考语文卷中,语文阅读题覆盖面宽,分数比重大。其中对阅读题中心的把握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一旦命错中心,全盘皆输,损失惨重。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命准中心呢?须切切实实抓好以下几点:  一、把握时代背景 命准中心思想  有些时代背景隐藏文中。如文中“过去”“以前”“而今”“现在”等字眼往往隐含新旧时代的对比。  二、理解压轴句子 定位中心思想  有些文章喜欢开门见山,但多数文章的中心置后。如记叙文
期刊
千古名篇《琵琶行》是高中学生唐诗学习中的重要篇目,但在课文注释上却存有争议之处。《中学语文杂志》去年第四期黄昊、黄灵庚两位在《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古诗文注释补正(下)》一文中,指出教材的纰漏,将《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理解为“琵琶女所乘的船离开江口”。依据有二:其一,从语义上看,认为既然下句承以“绕船月明江水寒”,四周光水相绕,那么船当在江中,而非“江口”,即离开“江口”;其二,援引唐诗作
期刊
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诗歌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歌咏言”,诗歌中往往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要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纵观近几年来高考语
期刊
高三语文复习策略直接决定高三的教学质量。回顾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尤其是回顾在高三年级教学中走过的不清闲日子,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虚心向能者请教,并结合自身实际,本人认为应根据高考的三轮复习安排相应策略,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第一,复习的准备策略   首先,“备考纲”。在复习备考前,我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并对近3年来全国卷语文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且认真做了一遍
期刊
目前,中学生厌学行为已成为一种普通性的问题,且年龄有低龄化的危险倾向。作为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长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研究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预防和控制厌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一、中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分析  中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特点主要为虚荣心理、逆返心理、刺激心理、无为心理。  1.中学生在情绪上爱慕虚荣。其心理尚未健全,也没成熟,在受外界不
期刊
几乎像所有的文体一样,随笔也有它的起源,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高唱凯歌。   在中国古代,随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洪迈的《容斋随笔》中。宋淳熙十一年,洪迈在《容斋随笔》的自序中说:“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容斋随笔》之后,以随笔名其书者渐多。然而在中国古代,随笔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或目录学家的笔下并没有随笔
期刊
实行新课改,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重要要求: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了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关键性标准。因此语文课堂也有了许多好的改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多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了,动手动脑能力也提高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也热闹了……   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相比,不可否认,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在某些方面,学生想象力也比以前丰富了,这是好的一面。但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读过不少诗。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古迹名胜,都让我们记忆犹新、流连忘返。中学生多读些诗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可以有多种渠道。今天我来介绍一种让大家易于接受的方式——唱古诗。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是最易接受新事物的。流行乐坛上的风云变幻,都逃不过中学生的眼睛。一
期刊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 ,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 ,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才能触类旁通。那么,如何做好语文学习中的积累呢?   一、汲取生活中的涓涓细流   语言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与数理化教学相比,有更广阔的天地。语文教材,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虽然这些情境,学生多数未亲身经历,但他们丰富的生活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却并不少见。只要及时
期刊
《登高》《蜀相》两诗,代表了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菽》),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