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最大的悲哀是学生不热爱阅读,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败是没有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新课程背景下,养成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正确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事。
一、阅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根本性质是母语教学,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熟练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我以为,听说(即口语)能力的培养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读写(书面语)能力才是。要学好口语,必须大量听别人说语;要学好书面语,必须大量阅读书面作品。我想,这是个常识。由此可见,阅读是多么重要。学生没有大量有效的阅读,要学好语文是不可能的。
这是阅读之意义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如何,孰轻孰重?对这个问题,专家学者们也有分歧,有的重阅读,有的重写作。我以为,他们的分歧不是根本性的。重阅读的强调阅读的作用,重写作的强调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体现。综合之,就是:作文是旨归,阅读是途径。写好作文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感、文体感、灵活深刻的写作思维能力。而这三者,都有赖于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积淀和领悟,空讲道理是没用的。讲几天怎样写小说的理论,学生还是写不出像模像样的小说,让他好好地读几十篇小说,他就可以写出像样一点的小说了。
总之,没有大量有效的阅读,学生要学好语文(尤其是书面语)是不可能的,必须重视阅读的价值。
二、培养阅读兴趣、方法、习惯
这是一个功利性太强的时代,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我们常常因此犯下欲速则不达的毛病。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从小学起,应试、海题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主导,因此,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就成了常态,学生们普遍不具有读书的兴趣,没有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变这一状况,是迫切的,也是困难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良知、智慧、勇气和耐心。
首先要唤起学生阅读兴趣。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热爱阅读,做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2.要体贴学生,根据学生的水平与兴趣推荐适合他读的书。3.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其在阅读中爱上阅读。4.要提倡个性化读书,不要用过多要求束缚学生,太多的绳索会扼杀其阅读兴趣。
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读书方法。以下几点应该注意:1.要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重要性,书里的一切内容都是由语言表现出来的。作为一种语文学习,读书时不可以“得意忘言”。如果读了一本好小说,结果只是得到一些故事情节,那还不如去看电影电视。必须体味语言,揣摩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表现美妙的内容。只有如此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2.针对不同文体运用不同的解读方法,比如诗歌,应该抓住“言——象——意(情)”的关系;小说应该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戏剧应该抓住“语言——舞台感”两个关键;文艺散文应该抓住“景、物、人、事与情、思”的关系;哲理散文应该弄清思维的运作过程;等等。只有按文体规范去读,才能养成良好的文体感。3.掌握一些阅读策略,比如速读、精读与泛读、回读、勾划、评点、摘录、写读后感等。
三、搞好阅读监督、评价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们的时间更有限,而书是无穷的。必须让学生把时间花到阅读值得阅读的书上,而不能放任学生读一些消遣性甚至有害的书。因些,监督是必须的。要登记好学生阅读的书,发现所读与登记不符,就要警告,甚至处罚。
同时,要做好阅读的评价反馈工作,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作读书报告等方式做出反馈,通过教师的有效评价促进阅读的良性进行。
四、图书馆应该为学生的读书提供书籍支持
新课标很重视阅读,不仅对阅读量作了规定性要求,还对阅读书目作了要求。同时,必修与选修教材中也对学生应读的书有要求。这些要求已经体现在了某些省份的高考试卷中。因此,哪怕是从应试这个角度,也必须要求学生大量读名著。问题是,学生们常常无书可读。有很多课标与教材要求读的书,在图书馆里数量很少,甚至没有。这实在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阅读需求。我希望这些必读的书,每种至少应该有150本。如果这样,教师们也可以更好地开展名著的教学。比如可以上“《红楼梦》阅读与鉴赏”之类的课,全班学生同时阅读《红楼梦》,一二个星期后,教师来点拨指导甚至讲解一些地方,这无疑能大大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让学生从名著中获益更多,使他们更爱阅读,更会阅读,从而又更爱阅读,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一、阅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根本性质是母语教学,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熟练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我以为,听说(即口语)能力的培养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读写(书面语)能力才是。要学好口语,必须大量听别人说语;要学好书面语,必须大量阅读书面作品。我想,这是个常识。由此可见,阅读是多么重要。学生没有大量有效的阅读,要学好语文是不可能的。
这是阅读之意义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如何,孰轻孰重?对这个问题,专家学者们也有分歧,有的重阅读,有的重写作。我以为,他们的分歧不是根本性的。重阅读的强调阅读的作用,重写作的强调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体现。综合之,就是:作文是旨归,阅读是途径。写好作文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感、文体感、灵活深刻的写作思维能力。而这三者,都有赖于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积淀和领悟,空讲道理是没用的。讲几天怎样写小说的理论,学生还是写不出像模像样的小说,让他好好地读几十篇小说,他就可以写出像样一点的小说了。
总之,没有大量有效的阅读,学生要学好语文(尤其是书面语)是不可能的,必须重视阅读的价值。
二、培养阅读兴趣、方法、习惯
这是一个功利性太强的时代,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我们常常因此犯下欲速则不达的毛病。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从小学起,应试、海题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主导,因此,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就成了常态,学生们普遍不具有读书的兴趣,没有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变这一状况,是迫切的,也是困难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良知、智慧、勇气和耐心。
首先要唤起学生阅读兴趣。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热爱阅读,做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2.要体贴学生,根据学生的水平与兴趣推荐适合他读的书。3.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其在阅读中爱上阅读。4.要提倡个性化读书,不要用过多要求束缚学生,太多的绳索会扼杀其阅读兴趣。
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读书方法。以下几点应该注意:1.要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重要性,书里的一切内容都是由语言表现出来的。作为一种语文学习,读书时不可以“得意忘言”。如果读了一本好小说,结果只是得到一些故事情节,那还不如去看电影电视。必须体味语言,揣摩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表现美妙的内容。只有如此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2.针对不同文体运用不同的解读方法,比如诗歌,应该抓住“言——象——意(情)”的关系;小说应该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戏剧应该抓住“语言——舞台感”两个关键;文艺散文应该抓住“景、物、人、事与情、思”的关系;哲理散文应该弄清思维的运作过程;等等。只有按文体规范去读,才能养成良好的文体感。3.掌握一些阅读策略,比如速读、精读与泛读、回读、勾划、评点、摘录、写读后感等。
三、搞好阅读监督、评价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们的时间更有限,而书是无穷的。必须让学生把时间花到阅读值得阅读的书上,而不能放任学生读一些消遣性甚至有害的书。因些,监督是必须的。要登记好学生阅读的书,发现所读与登记不符,就要警告,甚至处罚。
同时,要做好阅读的评价反馈工作,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作读书报告等方式做出反馈,通过教师的有效评价促进阅读的良性进行。
四、图书馆应该为学生的读书提供书籍支持
新课标很重视阅读,不仅对阅读量作了规定性要求,还对阅读书目作了要求。同时,必修与选修教材中也对学生应读的书有要求。这些要求已经体现在了某些省份的高考试卷中。因此,哪怕是从应试这个角度,也必须要求学生大量读名著。问题是,学生们常常无书可读。有很多课标与教材要求读的书,在图书馆里数量很少,甚至没有。这实在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阅读需求。我希望这些必读的书,每种至少应该有150本。如果这样,教师们也可以更好地开展名著的教学。比如可以上“《红楼梦》阅读与鉴赏”之类的课,全班学生同时阅读《红楼梦》,一二个星期后,教师来点拨指导甚至讲解一些地方,这无疑能大大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让学生从名著中获益更多,使他们更爱阅读,更会阅读,从而又更爱阅读,走上良性循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