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静谧 禅韵盎然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20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在欣赏自然时摒除烦虑和杂音,在虚静之中可以听到平时听不见的声音,感觉到平时难以觉察的动静,他的诗便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鸟鸣涧》中描写大自然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有人以“禅诗”比喻 。而这首《鸟鸣涧》,正是王维所写的“禅诗”中 ,最有味道的一首 ,为人所喜爱和传诵。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诗的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在极度静谧的山中,只有桂花纷纷落地,由于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惊动了山鸟,于是空谷中传来几声鸟的鸣叫声。这瞬间的动态又生出无限的静感。在这里,作者更多地强调了自然的魅力,在自然的境界中,少的是人的喧嚣与尘世的污浊,而更多的是令人沉醉的夜的色调,夜的宁静,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山鸟也惊觉起来。这是一种充满自然界万籁之声的生机景象。动与静,光与夜形成了一个对比、构造一个别具特色的意境。后一联将上句中“春山”二字分置诗中。不仅不觉重复,而且还有回环之美,突出了主旨。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桂花悄然飘落,境地是何等的空寂!进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该诗重要的是写出了人心的“静”境,似乎寓托了 “人”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比较的。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也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明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真象图画一样,能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觉感受。 无怪乎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诗,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
其他文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它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建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切磋,彼此协商。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就可以帮助每一个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
期刊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之一,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笔者认为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因为只有深入文本,学生的思想才能与文本撞击,碰出美丽的火花。    一、提倡个性化“创读”,提高思维能力。  “创读”——有创意地读,读出新意,读出创意,读出文
期刊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默读训练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中就默读还特别指出: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并“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为何如此注重和突出“默读”?  首先,从功能来看,朗读与默
期刊
能吸引人的小说往往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悲欢离合,而这些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往往心灵倍受震动、学有所获,而这些也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教学细节”,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
期刊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真情实感,已失去我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人文精神。学生的作文呈“克隆化”倾向,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写作兴趣全无,把写作视为畏途。而造成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想象力。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期刊
书写规范、端正的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终身学习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然而,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写字教学往往不被重视。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他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字却越写越难看。认为“字写不好没有关系,反正可以电脑打字”的家长也不在少数。因此,“少纸时代”如何培养学生把汉字写正确
期刊
如何成功地推介一本新书?即如何将一本小学生们毫无感性认识的书(石)变成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的书(金)?这“点石为金”的神奇之术究竟是什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其唯一的答案是——激发阅读兴趣,并探索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一、巧设悬念    设悬念,通俗讲就是“卖关子”,教师要善于“卖关子”,是因为儿童的好奇心强、探究欲强,设悬念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周益民老师执教的——《逆风的蝶》,这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所著的童话《乌丢丢的奇遇》中的精彩部分。《乌丢丢的奇遇》以诗人独特的眼光审视着这个世界,也以极大的善良和慈悲理解并体贴着这个世界。周老师选取的《逆风的蝶》所讲述的是一只勇敢的蝴蝶为了遵守一个美丽的约定,逆风飞扬,至死不渝的过程。面对这样诗意的文本,在周老师和孩子们的想象、拓展和对话中,整个课堂都沐浴着诗性的光辉,而文
期刊
当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书香”校园,使孩子们痴迷在文学经典的世界中,我们真为他们感到高兴,文学的浸润,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份生机,一份热情。同样的,我们的作文教学也需要一种文学的滋养,在品尝多滋多味中,我们引领孩子们用敏锐的思维,纯真的思想,细腻的感觉,在生活这个万花筒中,尽情熏染出作文的新香味。    一、课本书,品出清香。  翻开语文书,大声地朗诵一篇篇优美的课文,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美妙之处,总
期刊
那天的语文课,我正与同学们讨论练习题,忽然,从墙角处传来“蜗牛、蜗牛”的声音,同学们都转过头,好奇地说:“在哪?在哪?”我急忙上前,发现一位男同学抓了好多蜗牛,好几个已经爬出了昆虫盒。“是把蜗牛请出教室,还是……”我正犹豫着,只见同学们一个个羡慕而又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我放弃了原来的打算。“我们班今天来了稀客,老师对蜗牛的了解是个门外汉,你们能帮助我吗?”  别开生面的表白,使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