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在欣赏自然时摒除烦虑和杂音,在虚静之中可以听到平时听不见的声音,感觉到平时难以觉察的动静,他的诗便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鸟鸣涧》中描写大自然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有人以“禅诗”比喻 。而这首《鸟鸣涧》,正是王维所写的“禅诗”中 ,最有味道的一首 ,为人所喜爱和传诵。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诗的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在极度静谧的山中,只有桂花纷纷落地,由于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惊动了山鸟,于是空谷中传来几声鸟的鸣叫声。这瞬间的动态又生出无限的静感。在这里,作者更多地强调了自然的魅力,在自然的境界中,少的是人的喧嚣与尘世的污浊,而更多的是令人沉醉的夜的色调,夜的宁静,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山鸟也惊觉起来。这是一种充满自然界万籁之声的生机景象。动与静,光与夜形成了一个对比、构造一个别具特色的意境。后一联将上句中“春山”二字分置诗中。不仅不觉重复,而且还有回环之美,突出了主旨。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桂花悄然飘落,境地是何等的空寂!进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该诗重要的是写出了人心的“静”境,似乎寓托了 “人”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比较的。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也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明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真象图画一样,能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觉感受。 无怪乎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诗,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在欣赏自然时摒除烦虑和杂音,在虚静之中可以听到平时听不见的声音,感觉到平时难以觉察的动静,他的诗便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鸟鸣涧》中描写大自然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有人以“禅诗”比喻 。而这首《鸟鸣涧》,正是王维所写的“禅诗”中 ,最有味道的一首 ,为人所喜爱和传诵。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诗的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在极度静谧的山中,只有桂花纷纷落地,由于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惊动了山鸟,于是空谷中传来几声鸟的鸣叫声。这瞬间的动态又生出无限的静感。在这里,作者更多地强调了自然的魅力,在自然的境界中,少的是人的喧嚣与尘世的污浊,而更多的是令人沉醉的夜的色调,夜的宁静,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山鸟也惊觉起来。这是一种充满自然界万籁之声的生机景象。动与静,光与夜形成了一个对比、构造一个别具特色的意境。后一联将上句中“春山”二字分置诗中。不仅不觉重复,而且还有回环之美,突出了主旨。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桂花悄然飘落,境地是何等的空寂!进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该诗重要的是写出了人心的“静”境,似乎寓托了 “人”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比较的。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也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明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真象图画一样,能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觉感受。 无怪乎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诗,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