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基础学科,语文的作用决定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用生命去唱歌,用生活去跳舞。
【关键词】海量阅读;以书为源;丰富生活;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门艺术,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身为祖国文化的传播者,必须和语文融为一体,用生命去唱歌,用生活去跳舞。
一、阅读,“生命之所需”
每位学生都是美好的鲜花,是鲜活的生命,需要阳光、雨露和母亲的滋养。对于求知中的孩子来说,阅读就是对他们灵魂最好的滋养。书籍是提升生命高度的最佳滋养品。
1.开展“书香少年”和“书香家庭”的评比活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美在内心。深化内涵最好的方式就是书籍。为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我时常开展“书香少年”和“书香家庭”的评比活动,在班级中搜寻那些经常扑在书本上阅读的美丽身影,用语言去充分肯定和赞美他们,拍下他们享受阅读的镜头,把这种阅读之美定格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去唤醒更多热爱阅读的灵魂,让阅读的种子在班级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长成一颗颗参天大树。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开启民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需要。自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以来,我国开展了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我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通过“书香家庭”的宣传和评比,在班级中营造浓郁的家庭读书氛围,形成人人阅读的新气象。
2.充分利用图书角、墙报来宣传阅读的重要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宣传栏里的这些名言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在课余时间,没有了往日追逐打闹的声影,没有了大声喧哗的吵闹。静静地,静静地,学生们徜徉在书籍的世界中,遨游在书海里。阅读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精神放松的独特方式。我引导班级中的孩子在快乐时去阅读中寻找共鸣,在失落时去书籍中寻找慰藉。
3.把课堂任务定格为在阅读中赏析,提升灵魂的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丰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努力克服“走过程搞形式”“训练似蜻蜓点水”等“虚假、浮华”现象,真正做到理念新、方法活、过程优、效率高。在课堂上,我给孩子充分接触书本、品味语言文字的时间。
在教学小说《儒林外史》选篇《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我抓住这扣人心弦的情节让学生品味人间百态,学习作者“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功夫;在教学《匆匆》时,我让学生尽情地读,慢慢地读,在读中感悟散文之美,隽永、洗练的语言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的情怀;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时,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读诗、写诗、做诗歌手抄报等活动来感受中华诗歌文化的魅力和绚烂。
课堂上,我始终不忘引导孩子热爱阅读的初心,语文课堂始终是我推荐好书,积累、赏析语言和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主要阵地。在这个阵地里,我引导学生寻找生命之需——书籍,以书为源,并鼓励他们海量阅读。
二、生活,“语文之素材”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新的课程设计应该要注意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将“生活世界”引进教材,让孩子从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学到更多,学会更多。
1.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我进行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公开课的教学。接到任务后,我首先做的是认真钻研教材,并很快明白了教材背后令人感动的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救助绝望中的小钱,让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重获新生的喜悦与感动,那么目标就完成了。经过一番思考,我引导孩子搜集一些关于白血病、地震的资料,还有故事中人物的真实简介。这些生活素材很快让孩子们明白了白血病患者的痛苦与绝望,以及冒着余震的危险来救助小钱的伟大爱心。
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图片和生活中自己的观察这两种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样的课堂不再单调乏味,学生们兴致盎然,更感叹于作者叶圣陶先生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课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做记录,将其写成文章。
2.习作时,引导孩子写下自己的“生活”
我把写作教学看作是发生在个人世界和更广阔的社区交汇的地方的一种活动,或者说主要是通过信件的写作形式与社会生活、周遭的人和事发生的真实的交往。写作作为一种交往,其指涉的对象世界应该更为广阔,这就是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习作时,许多孩子无话可写,由于生活单调,以至于“无米可炊”,无从下笔。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更广阔的习作天地,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祈福足球场的绿地上,有我和孩子们“老鹰捉小鸡”的身影,留下了我和孩子们“丢手绢”、“捉鱼”时撒下的欢笑……活动结束后,我让孩子们用笔写下这些快乐的瞬间,洋洋洒洒,一发不可收拾。慢慢地,他们对习作没有了恐惧,有的只是期待,期待我带领他们开展活动,然后用笔和心去记录这些难忘的事。
3.心情,用语文去书写
杜甫常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的,杜甫用诗写下了自己的心境。童年是一首诗,是一首歌,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快乐过,伤心过,感动过……学生对人对事,其实也是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的。只是他们没有及时用笔去将其记录下来,时间久了,语言的表达似乎开始卡壳,如生锈了一般。
基于学情和教学的需要,我常常利用教材和班上的好人好事以及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进行德育的教育和习作小练笔。本学期,我利用捐书活动,让孩子们宣扬爱与分享,如《他捐书了,我真感动!》;利用体育节的契机,训练孩子们写简短的新闻稿;利用好人好事,进行了《平凡的美》的习作,巧妙地将思想品德教育与习作教学紧密结合。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综上,都是论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如何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用中有学的学习习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作为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者的我,只想不忘我的初心:用生命去唱歌,用生活去跳舞!一路有我和我课堂上的那些天使!
【关键词】海量阅读;以书为源;丰富生活;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门艺术,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身为祖国文化的传播者,必须和语文融为一体,用生命去唱歌,用生活去跳舞。
一、阅读,“生命之所需”
每位学生都是美好的鲜花,是鲜活的生命,需要阳光、雨露和母亲的滋养。对于求知中的孩子来说,阅读就是对他们灵魂最好的滋养。书籍是提升生命高度的最佳滋养品。
1.开展“书香少年”和“书香家庭”的评比活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美在内心。深化内涵最好的方式就是书籍。为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我时常开展“书香少年”和“书香家庭”的评比活动,在班级中搜寻那些经常扑在书本上阅读的美丽身影,用语言去充分肯定和赞美他们,拍下他们享受阅读的镜头,把这种阅读之美定格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去唤醒更多热爱阅读的灵魂,让阅读的种子在班级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长成一颗颗参天大树。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开启民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需要。自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以来,我国开展了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我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通过“书香家庭”的宣传和评比,在班级中营造浓郁的家庭读书氛围,形成人人阅读的新气象。
2.充分利用图书角、墙报来宣传阅读的重要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宣传栏里的这些名言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在课余时间,没有了往日追逐打闹的声影,没有了大声喧哗的吵闹。静静地,静静地,学生们徜徉在书籍的世界中,遨游在书海里。阅读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精神放松的独特方式。我引导班级中的孩子在快乐时去阅读中寻找共鸣,在失落时去书籍中寻找慰藉。
3.把课堂任务定格为在阅读中赏析,提升灵魂的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丰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努力克服“走过程搞形式”“训练似蜻蜓点水”等“虚假、浮华”现象,真正做到理念新、方法活、过程优、效率高。在课堂上,我给孩子充分接触书本、品味语言文字的时间。
在教学小说《儒林外史》选篇《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我抓住这扣人心弦的情节让学生品味人间百态,学习作者“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功夫;在教学《匆匆》时,我让学生尽情地读,慢慢地读,在读中感悟散文之美,隽永、洗练的语言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的情怀;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时,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读诗、写诗、做诗歌手抄报等活动来感受中华诗歌文化的魅力和绚烂。
课堂上,我始终不忘引导孩子热爱阅读的初心,语文课堂始终是我推荐好书,积累、赏析语言和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主要阵地。在这个阵地里,我引导学生寻找生命之需——书籍,以书为源,并鼓励他们海量阅读。
二、生活,“语文之素材”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新的课程设计应该要注意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将“生活世界”引进教材,让孩子从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学到更多,学会更多。
1.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我进行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公开课的教学。接到任务后,我首先做的是认真钻研教材,并很快明白了教材背后令人感动的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救助绝望中的小钱,让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重获新生的喜悦与感动,那么目标就完成了。经过一番思考,我引导孩子搜集一些关于白血病、地震的资料,还有故事中人物的真实简介。这些生活素材很快让孩子们明白了白血病患者的痛苦与绝望,以及冒着余震的危险来救助小钱的伟大爱心。
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图片和生活中自己的观察这两种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样的课堂不再单调乏味,学生们兴致盎然,更感叹于作者叶圣陶先生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课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做记录,将其写成文章。
2.习作时,引导孩子写下自己的“生活”
我把写作教学看作是发生在个人世界和更广阔的社区交汇的地方的一种活动,或者说主要是通过信件的写作形式与社会生活、周遭的人和事发生的真实的交往。写作作为一种交往,其指涉的对象世界应该更为广阔,这就是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习作时,许多孩子无话可写,由于生活单调,以至于“无米可炊”,无从下笔。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更广阔的习作天地,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祈福足球场的绿地上,有我和孩子们“老鹰捉小鸡”的身影,留下了我和孩子们“丢手绢”、“捉鱼”时撒下的欢笑……活动结束后,我让孩子们用笔写下这些快乐的瞬间,洋洋洒洒,一发不可收拾。慢慢地,他们对习作没有了恐惧,有的只是期待,期待我带领他们开展活动,然后用笔和心去记录这些难忘的事。
3.心情,用语文去书写
杜甫常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的,杜甫用诗写下了自己的心境。童年是一首诗,是一首歌,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快乐过,伤心过,感动过……学生对人对事,其实也是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的。只是他们没有及时用笔去将其记录下来,时间久了,语言的表达似乎开始卡壳,如生锈了一般。
基于学情和教学的需要,我常常利用教材和班上的好人好事以及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进行德育的教育和习作小练笔。本学期,我利用捐书活动,让孩子们宣扬爱与分享,如《他捐书了,我真感动!》;利用体育节的契机,训练孩子们写简短的新闻稿;利用好人好事,进行了《平凡的美》的习作,巧妙地将思想品德教育与习作教学紧密结合。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综上,都是论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如何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用中有学的学习习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作为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者的我,只想不忘我的初心:用生命去唱歌,用生活去跳舞!一路有我和我课堂上的那些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