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中的批评是对一定思想行为的客观否定和处置的方式。它是维护班级集体学习、工作和生活正常秩序所不可缺少的措施,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标准的识别和评价能力的直观手段。客观的、恰如其分的、委婉的批评,让受教育者心悦诚服,乐意接受;盲目的、粗枝大叶的、粗暴的批评,会让人抗拒,产生不良甚至意外的后果。教育工作中,恰当、巧妙的批评,不仅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促进班级的建设,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发挥个体内在的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树立学习和成长的自信,从而达到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明确人生发展目标的目的。
最近重读韩非的《扁鹊见蔡桓公》,有很大的启发。这则故事讲述了蔡桓公因不愿接受扁鹊的治疗而小病变大病终至死亡。蔡桓公讳疾忌医导致死亡,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然而名医扁鹊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也有不当之处,负有一定的责任。他的失误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 批评的方式要委婉
我们都知道,中医传统的诊断方式,是望、闻、问、切,而西医则采用视、触、扣、听,二者的目的相同——仔细了解、确认病人的病情,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即使病人得的是重症,医生也会善意地“瞒骗”病人,委婉间接地告诉病人病情,以缓和病人的心理压力,从而更好地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扁鹊和蔡桓公初次见面,没有采用“望、闻、问、切”等具体步骤,就直言不讳,即下断言,说蔡桓公患有重病。在没有阐明病因,讲清病状的情况下就说“不治将恐深”,拿大话吓唬人。我们姑且不论扁鹊这一诊断正确与否(扁鹊艺术精湛,后来证明是对的),对于一般平民病人来说,思想上、心理上毫无准备,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作为一国之君的蔡桓公呢?
我们教育的虽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小孩子的自尊心尤其需要保护。在学生犯了错误后,我们不能摆出一副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的样子,总是拿出教训人的架势。这样的批评,学生很难心悦诚服,更不会接受。我们要把教育的对象当成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批评的方式要委婉,讲究艺术,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二、 批評的形式要多样
扁鹊在初次晋见碰了钉子后,仍然不厌其烦地硬着头皮多次晋见,而又一次次地吃了闭门羹。表面上是扁鹊苦口婆心,尽职尽责,而蔡桓公不近人情,听不进逆耳忠言,而实际上,又与扁鹊单一死板的晋见方式有关。他可以采用“触龙说赵太后”的说话方式,也可以请蔡桓公的家人劝说,不一定再要自讨没趣,以至于延误了治病的最佳时间。
我们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老师批评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呆板单一,是难以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有的老师看见学生经常违反纪律,不审视批评教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责批评,不见学生有什么变化,就埋怨学生屡教不改,朽木不可雕,可是从来不想想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问题。这和扁鹊有什么两样呢?一种方式不行,可换个方式试试,既要不厌其烦,又要讲究方法,不能抱着“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信条不放,而要讲求教育的艺术性,批评方式的多样性,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 耐心教育要贯彻始终
扁鹊知道蔡桓公病情加重,无法救治,便逃之夭夭,实在有损医德,有违“治病救人”的道义。他没有履行救死扶伤的精神,况且理亏的是蔡桓公,何须要逃呢?人还没有死,就要尽最后的努力,为何要放弃最后一线希望?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有时也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甚至会说出一些冷漠、嘲讽的话。教育一番后学生仍无起色,便认为他们无药可救,放任自流,实在有违教书育人的天职。转化犯错误的学生要有耐心,不能寄望于一两次的约法三章就能成功。水滴石穿,需要的是时间,是持之以恒。“时时失望时时望”,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不要对学生失去希望,不能失去信心。
因此,每次批评完学生,都应该找个合适的方式和场合,与学生及时地交换意见。询问学生你的批评是否与事实相符,请学生谈谈受到批评后的想法,和学生一起分析存在这些错误和缺点的原因,分析这些错误和缺点的危害性,并一起寻求改正的办法和途径。批评后的谈话像锦上添花,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以前更加融洽和谐,也能使学生从被批评后的不平静心态中迅速调整过来。否则,会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阂、矛盾甚至怨恨,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发展。
只要我们坚持以爱心、耐心、巧妙地教育犯错误的学生,终有一天,你会发现“浪子也会回头”“顽石也能成金”。
最近重读韩非的《扁鹊见蔡桓公》,有很大的启发。这则故事讲述了蔡桓公因不愿接受扁鹊的治疗而小病变大病终至死亡。蔡桓公讳疾忌医导致死亡,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然而名医扁鹊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也有不当之处,负有一定的责任。他的失误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 批评的方式要委婉
我们都知道,中医传统的诊断方式,是望、闻、问、切,而西医则采用视、触、扣、听,二者的目的相同——仔细了解、确认病人的病情,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即使病人得的是重症,医生也会善意地“瞒骗”病人,委婉间接地告诉病人病情,以缓和病人的心理压力,从而更好地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扁鹊和蔡桓公初次见面,没有采用“望、闻、问、切”等具体步骤,就直言不讳,即下断言,说蔡桓公患有重病。在没有阐明病因,讲清病状的情况下就说“不治将恐深”,拿大话吓唬人。我们姑且不论扁鹊这一诊断正确与否(扁鹊艺术精湛,后来证明是对的),对于一般平民病人来说,思想上、心理上毫无准备,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作为一国之君的蔡桓公呢?
我们教育的虽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小孩子的自尊心尤其需要保护。在学生犯了错误后,我们不能摆出一副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的样子,总是拿出教训人的架势。这样的批评,学生很难心悦诚服,更不会接受。我们要把教育的对象当成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批评的方式要委婉,讲究艺术,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二、 批評的形式要多样
扁鹊在初次晋见碰了钉子后,仍然不厌其烦地硬着头皮多次晋见,而又一次次地吃了闭门羹。表面上是扁鹊苦口婆心,尽职尽责,而蔡桓公不近人情,听不进逆耳忠言,而实际上,又与扁鹊单一死板的晋见方式有关。他可以采用“触龙说赵太后”的说话方式,也可以请蔡桓公的家人劝说,不一定再要自讨没趣,以至于延误了治病的最佳时间。
我们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老师批评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呆板单一,是难以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有的老师看见学生经常违反纪律,不审视批评教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责批评,不见学生有什么变化,就埋怨学生屡教不改,朽木不可雕,可是从来不想想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问题。这和扁鹊有什么两样呢?一种方式不行,可换个方式试试,既要不厌其烦,又要讲究方法,不能抱着“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信条不放,而要讲求教育的艺术性,批评方式的多样性,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 耐心教育要贯彻始终
扁鹊知道蔡桓公病情加重,无法救治,便逃之夭夭,实在有损医德,有违“治病救人”的道义。他没有履行救死扶伤的精神,况且理亏的是蔡桓公,何须要逃呢?人还没有死,就要尽最后的努力,为何要放弃最后一线希望?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有时也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甚至会说出一些冷漠、嘲讽的话。教育一番后学生仍无起色,便认为他们无药可救,放任自流,实在有违教书育人的天职。转化犯错误的学生要有耐心,不能寄望于一两次的约法三章就能成功。水滴石穿,需要的是时间,是持之以恒。“时时失望时时望”,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不要对学生失去希望,不能失去信心。
因此,每次批评完学生,都应该找个合适的方式和场合,与学生及时地交换意见。询问学生你的批评是否与事实相符,请学生谈谈受到批评后的想法,和学生一起分析存在这些错误和缺点的原因,分析这些错误和缺点的危害性,并一起寻求改正的办法和途径。批评后的谈话像锦上添花,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以前更加融洽和谐,也能使学生从被批评后的不平静心态中迅速调整过来。否则,会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阂、矛盾甚至怨恨,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发展。
只要我们坚持以爱心、耐心、巧妙地教育犯错误的学生,终有一天,你会发现“浪子也会回头”“顽石也能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