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原有的单薄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僵化的诗歌教育理念,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过去那种枯燥乏味的诗歌教学是无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所以诗歌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现今信息化时代,诗歌教学必须融入现代元素,使用创造性的诗歌课堂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音乐;绘画;活动;创新;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39-1
一、将音乐引入课堂
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将音乐引入课堂有三个作用:首先可以创设学习氛围。当代流行歌曲是高中生非常喜欢的,学生对于流行时尚的歌曲比对古代文化更容易接受。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选取那些具有古典韵味又不乏现代激情的流行音乐,然后把古代诗歌教学与现代的流行音乐结合进行教学,通过视听来激发兴趣。例如周杰伦的《菊花台》是一首以菊花的灿烂与凋谢来表现对逝去爱情的追思,充满哀伤,听着无不让人联想到宋代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独凄凉的意境。所以教师播放的乐曲应该“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学生产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的效果。其次可以调整情趣,激发吟诵诗歌的兴趣。有些诗歌,在讲解时可能比较枯燥,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时,可以穿插背景音乐让学生来吟诵理解。如用《琵琶语》的曲子来作为白居易《琵琶行》的背景音乐。再次可以用音乐来阐释文义。音乐可以较为直观地描述难以表达清楚的东西。比如诗经中的《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如果仅用语言描述,就比较晦涩,如果用以这首诗改编的乐曲《在水一方》唱出来,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运用音乐来阐述,更容易地把握诗歌的深厚意义。
二、将绘画引入课堂
诗歌与绘画共同的特点就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情趣与意象相互契合,诗情画意就表现出来了,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将诗画结合,可以唤起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意境,体悟诗情。
引绘画入课堂的具体方法是,在诗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恰当运用插图和动画等辅助教学,使学生直观体会诗歌作品。如在学习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画: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独自在家中花园饮酒,海棠花在风雨中摇曳,风雨拂动着少女的情思,美酒令她沉醉,这一醉,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早,虽然风消雨歇,但她担心起花园里的海棠花是否被风雨摧残,便问起家中的侍女:“海棠是否依旧?”通过这一组流动的画面把诗词幻化成了直观的画面,便可以体会出词中情感与意境。
三、将课外活动引入课堂
宋代诗人陆游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说明了学习诗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与课内研讨呢?
1.根据诗歌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推荐有关诗作
要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力,必须有一个阅读古代诗歌的量的积累。教师可以在普通高中教学大纲录选的篇目之外有针对性推荐适量的易读易解的诗篇供学生阅读与欣赏,以增加古代诗歌的量的积累。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对诗篇的内容、内涵等进行书面文字分析,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
2.开展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交流活动
(1)开展诗歌吟诵活动。
比如去年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笔者指导学生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诵读首先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为了吟诵好《水调歌头》,除了课本上的注释,笔者还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生活经历。了解此诗是他面对政治上的失意以及与兄弟的多年分离,心情沉重的情形下创作而成的。对苏轼词风及作品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受后,再指导学生把握诵读的技巧,最后再为诵读配上学生自己的古筝背景音乐和舞蹈表演。最终发现,这次比赛第一名的成绩不值一提,最大的收获却是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学生们掀起了一股诵读的浪潮。
(2)开展诗歌比较鉴赏活动。
比较学习法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拓展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深层感悟。结合诗歌教学状况,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比较:可以以不同诗人语言、意境、内容、风格、手法来比较,也可以针对诗人的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
其实在必修课本中,编者也有意将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这些相同或不同风格的人物作品编入同一单元比较阅读。通过这一单元的比较鉴赏阅读让学生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接着编者又有意将同一风格的人物比较鉴赏,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另外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诗歌进行比较,易于形成课堂教学的中心点,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与总结,而这些正是诗歌教学的目标。在诗歌教学运用中,虽然比较教学的难度较大,但这种教法却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拓展,扩大学生对诗人的理解以及诗歌量的积累,提高他们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延伸诗歌阅读思维,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音乐;绘画;活动;创新;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39-1
一、将音乐引入课堂
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将音乐引入课堂有三个作用:首先可以创设学习氛围。当代流行歌曲是高中生非常喜欢的,学生对于流行时尚的歌曲比对古代文化更容易接受。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选取那些具有古典韵味又不乏现代激情的流行音乐,然后把古代诗歌教学与现代的流行音乐结合进行教学,通过视听来激发兴趣。例如周杰伦的《菊花台》是一首以菊花的灿烂与凋谢来表现对逝去爱情的追思,充满哀伤,听着无不让人联想到宋代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独凄凉的意境。所以教师播放的乐曲应该“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学生产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的效果。其次可以调整情趣,激发吟诵诗歌的兴趣。有些诗歌,在讲解时可能比较枯燥,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时,可以穿插背景音乐让学生来吟诵理解。如用《琵琶语》的曲子来作为白居易《琵琶行》的背景音乐。再次可以用音乐来阐释文义。音乐可以较为直观地描述难以表达清楚的东西。比如诗经中的《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如果仅用语言描述,就比较晦涩,如果用以这首诗改编的乐曲《在水一方》唱出来,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运用音乐来阐述,更容易地把握诗歌的深厚意义。
二、将绘画引入课堂
诗歌与绘画共同的特点就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情趣与意象相互契合,诗情画意就表现出来了,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将诗画结合,可以唤起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意境,体悟诗情。
引绘画入课堂的具体方法是,在诗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恰当运用插图和动画等辅助教学,使学生直观体会诗歌作品。如在学习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画: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独自在家中花园饮酒,海棠花在风雨中摇曳,风雨拂动着少女的情思,美酒令她沉醉,这一醉,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早,虽然风消雨歇,但她担心起花园里的海棠花是否被风雨摧残,便问起家中的侍女:“海棠是否依旧?”通过这一组流动的画面把诗词幻化成了直观的画面,便可以体会出词中情感与意境。
三、将课外活动引入课堂
宋代诗人陆游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说明了学习诗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与课内研讨呢?
1.根据诗歌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推荐有关诗作
要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力,必须有一个阅读古代诗歌的量的积累。教师可以在普通高中教学大纲录选的篇目之外有针对性推荐适量的易读易解的诗篇供学生阅读与欣赏,以增加古代诗歌的量的积累。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对诗篇的内容、内涵等进行书面文字分析,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
2.开展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交流活动
(1)开展诗歌吟诵活动。
比如去年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笔者指导学生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诵读首先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为了吟诵好《水调歌头》,除了课本上的注释,笔者还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生活经历。了解此诗是他面对政治上的失意以及与兄弟的多年分离,心情沉重的情形下创作而成的。对苏轼词风及作品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受后,再指导学生把握诵读的技巧,最后再为诵读配上学生自己的古筝背景音乐和舞蹈表演。最终发现,这次比赛第一名的成绩不值一提,最大的收获却是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学生们掀起了一股诵读的浪潮。
(2)开展诗歌比较鉴赏活动。
比较学习法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拓展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深层感悟。结合诗歌教学状况,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比较:可以以不同诗人语言、意境、内容、风格、手法来比较,也可以针对诗人的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
其实在必修课本中,编者也有意将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这些相同或不同风格的人物作品编入同一单元比较阅读。通过这一单元的比较鉴赏阅读让学生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接着编者又有意将同一风格的人物比较鉴赏,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另外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诗歌进行比较,易于形成课堂教学的中心点,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与总结,而这些正是诗歌教学的目标。在诗歌教学运用中,虽然比较教学的难度较大,但这种教法却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拓展,扩大学生对诗人的理解以及诗歌量的积累,提高他们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延伸诗歌阅读思维,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