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飞跃式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因此办学经验少,基础薄弱。再加上目前电子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日新月异,因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要求,许多专业课程已不再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从电子信息工程改革背景、改革目标、改革理念以及改革内容等方面切入,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方向,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方向
前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厂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时代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及设备日新月异,由电子信息工程毕业的学生面临的社会就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背景
自1951年我国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规划”以来,我国的经济及社会生活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的热点也从高级管理人才转变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而目前我国的就业结构型矛盾严重,大学生过剩,技工严重缺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践技能并未得到提升,毕业以后不能迅速适应社会环境,所以迫切需要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特别是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
二、电子信息工程改革目标
(一)课程改革
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不仅包括软件、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还包括了智能家电、家居、医疗和安防等领域。因此,电子信息工程的课程改革目标是顺应社会形势,增加新的课程,与社会需求及产业要求相对接,提高就业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分两种,一种是硬件相关工作,一种是软件相关工作。举例来说,學习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元件等基本原理,研发相关基础元器件就是硬件相关工作,编写硬件的底层接口程序,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就是软件相关工作。从这两方面入手,高校可以把课程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种,增加实践课的比重,突出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核心地位。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针对电子信息工程学生毕业后要迅速适应社会需求、进入工作岗位的形势,高校除了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外,教学方式也可以尝试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换为车间教学,企业内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高校可以从行业中聘请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专家或有一线工作经历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本校的教师除具备普通教师资格外,还要求有实践工作经历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学校可以推行鼓励政策,鼓励师生在业余时间同去企业生产一线实习锻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教师强化实践技能,同时寓教于实践,师生共同提升。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理念
(一)学生职业定位的培养
和研究型与高职高专学生不同,应用型高校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在产业结构矛盾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实现差异化培养,培养学生熟悉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元件的工作原理,了解元器件的性能参数以及影响其工作的因素,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系统集成人才需求较大,而不是底层设备研发人员,因此,学生的职业定位应更多是成为系统集成人才
(二)学生就业趋势
未来的仪器设备会越来越多地根据预设的程序运行,不需要人的控制,也就是智能化,实际上这也是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培养学生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是时代潮流,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就业的方向为电子产品的设计、调试和安装。在就业之初,学生可以研发软件及硬件工程,在不断学习下,可以成长为项目工程师,所以说,电子信息工程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三)课程模块的更新
要想胜任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和系统集成工作,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号转换变换总线接口和软件编程。学校可以据此把课程模块分为基础、提高和产业对接模块。针对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和系统集成的工作,学校又可以把课程体系细划分为:基础模块的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信号与系统、传感与检测、数字信号处理、虚拟仪器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提高模块的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嵌入式系统、微机与单片机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课程;产业对接模块的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和智能家居的课程。学生通过细化的课程学习理论知识,并在课余进行企业内实践,以期最终能设计出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智能电子产品系统。
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内容
首先是强化产业对接,根据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需要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向调整为智能电子系统,同时开设实践课程,改善学生到企业工作后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真正做到产业对接;其次强化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删除理论性强的课程;最后是强化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去企业实习,教师实践教学,建设好教学实践平台。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分为两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重视实践技能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及改革。
结束语
根据国家关于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号召和地方院校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目标应确立为产业对接和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及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加明确,突出专业特色,顺应产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龚森.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邱丽芳,王皑,谭耀辉.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128-130+133.
[3]彭静雯.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学科规训的突围[D].华中科技大学,2013.
[4]王小增,杨久红.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 河南科技,2014,17:280-281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方向
前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厂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时代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及设备日新月异,由电子信息工程毕业的学生面临的社会就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背景
自1951年我国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规划”以来,我国的经济及社会生活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的热点也从高级管理人才转变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而目前我国的就业结构型矛盾严重,大学生过剩,技工严重缺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践技能并未得到提升,毕业以后不能迅速适应社会环境,所以迫切需要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特别是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
二、电子信息工程改革目标
(一)课程改革
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不仅包括软件、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还包括了智能家电、家居、医疗和安防等领域。因此,电子信息工程的课程改革目标是顺应社会形势,增加新的课程,与社会需求及产业要求相对接,提高就业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分两种,一种是硬件相关工作,一种是软件相关工作。举例来说,學习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元件等基本原理,研发相关基础元器件就是硬件相关工作,编写硬件的底层接口程序,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就是软件相关工作。从这两方面入手,高校可以把课程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种,增加实践课的比重,突出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核心地位。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针对电子信息工程学生毕业后要迅速适应社会需求、进入工作岗位的形势,高校除了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外,教学方式也可以尝试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换为车间教学,企业内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高校可以从行业中聘请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专家或有一线工作经历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本校的教师除具备普通教师资格外,还要求有实践工作经历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学校可以推行鼓励政策,鼓励师生在业余时间同去企业生产一线实习锻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教师强化实践技能,同时寓教于实践,师生共同提升。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理念
(一)学生职业定位的培养
和研究型与高职高专学生不同,应用型高校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在产业结构矛盾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实现差异化培养,培养学生熟悉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元件的工作原理,了解元器件的性能参数以及影响其工作的因素,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系统集成人才需求较大,而不是底层设备研发人员,因此,学生的职业定位应更多是成为系统集成人才
(二)学生就业趋势
未来的仪器设备会越来越多地根据预设的程序运行,不需要人的控制,也就是智能化,实际上这也是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培养学生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是时代潮流,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就业的方向为电子产品的设计、调试和安装。在就业之初,学生可以研发软件及硬件工程,在不断学习下,可以成长为项目工程师,所以说,电子信息工程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三)课程模块的更新
要想胜任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和系统集成工作,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号转换变换总线接口和软件编程。学校可以据此把课程模块分为基础、提高和产业对接模块。针对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和系统集成的工作,学校又可以把课程体系细划分为:基础模块的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信号与系统、传感与检测、数字信号处理、虚拟仪器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提高模块的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嵌入式系统、微机与单片机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课程;产业对接模块的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和智能家居的课程。学生通过细化的课程学习理论知识,并在课余进行企业内实践,以期最终能设计出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智能电子产品系统。
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内容
首先是强化产业对接,根据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需要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向调整为智能电子系统,同时开设实践课程,改善学生到企业工作后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真正做到产业对接;其次强化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删除理论性强的课程;最后是强化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去企业实习,教师实践教学,建设好教学实践平台。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分为两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重视实践技能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及改革。
结束语
根据国家关于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号召和地方院校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目标应确立为产业对接和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及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加明确,突出专业特色,顺应产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龚森.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邱丽芳,王皑,谭耀辉.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128-130+133.
[3]彭静雯.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学科规训的突围[D].华中科技大学,2013.
[4]王小增,杨久红.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 河南科技,2014,17: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