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耿叔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变卖了家里的房产,花10万元购买了广州友好老年公寓别墅区里一套60平米套房的居住权。按照合约,他可在此住到百年归老。63岁的耿叔退休前在德国从事外贸,唯一的女儿也留在异国。落叶归根后他成了“空巢老人”。那年开车看到路边“老年公寓”的牌子,大片小楼掩映在小山坳里,有青山秀水、有鸟语花香。他手一挥,往后的脚步便留在了这里。
“洗衣服、打扫卫生、吃饭都有护工帮着。在外头请保姆费用更高,还闹心。”耿叔慢悠悠在床沿边坐下。书桌上放着的电脑是他每天炒股的工具。没事干他就跑去后面的花园和朋友散步、跳舞、聊天。“大家都闲着,比在外面交朋友容易多了。”
耿叔一口气说出很多住在老人院的好处。要搁在10年前,社会观念还停留在“住老人院相当于被子女遗弃”阶段,这一幕根本不可能发生。
老龄化催热“银发产业”
作为广州友好老年公寓的副院长,这些年吴米兰一直见证着社会养老观念的转变。
2011年8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 《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近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攀升。中国正渐入老龄化社会。
与此同时,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年轻人工作越来越忙碌,动辄背井离乡,各种形式的“空巢老人”数量激增。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等思维不得不被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人愿意大大方方走进各类养老机构。
由此,一个庞大的市场悄然浮现。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中国老年经济的潜力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整个养老市场的商机大约有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加至13万亿元。而“十二五”规划中对养老事业的重视,也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
公立养老院“人满为患”
“床位已经满了,得申请排队。”
“要排多久?”
“快的话一两个月,长的可能一两年。”
这是近几年广州市内公立养老院里最常听到的对话。在广州海珠区福利院,自理区的100多个床位已经住满老人,仅护理区还有少量空床。一条一米多宽的过道两旁便是老人的房间,多是20来平米的三人房、四人房,配上独立卫生间和简易家具,甚是拥挤。站在过道上,房间内的情况一览无遗,毫无隐私可言。相比之下,单人房就显得“阔绰”很多,但每层楼仅有四间,让住不上的老人甚是眼红。
而位于郊区的广州市养老院更被形容为“比住七星级酒店”还难。所有入住者必须先提交材料,等候审批。
公立养老院何以“人满为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每年都可从政府获得大量补贴,收费低廉。以一个普通单人房为例,入住公立养老院只需缴纳一次性购置费5000元即可,而在私立养老院这笔费用则可能高达数万元。
有价格优势,公立养老院自然成了“香饽饽”。但“饽饽”虽香,要吃却不容易。以广州市为例,截至2010年60岁以上老人已达120万人,社会养老能提供的总床位数为2.8万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为2.3张。而在广州目前共有的200多家各类养老服务机构里,公立养老院不过80余家。面对如此庞大的缺口,单靠国家福利机构显然已不能完全满足银发市场的需求。要解决“一床难求”的局面,需要依赖民办养老院的长足发展。
民办养老初试锋芒
近年来,政府正在努力引导“社会福利社会化”,提倡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的方式办养老院。显然,友好老年公寓的幕后老板徐满祥摸对了路子。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办养老机构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那时徐满祥创办的友好医院已经小有名气。因看到“银发产业”大有可为,他率先在广州开办了金盆护老中心,随后创立了专业的养老机构寿星大厦。2004年,徐满祥决定建设规模更大、理念更新的友好老年公寓。
一开始,投资1.5亿多元,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设床位2300张的友好老年公寓入住者不过300多人。当时社会养老观念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加之入住费用较高,公寓被扣上了“贵族”、“私立”的帽子。徐满祥意识到,民办养老机构将是一个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利润微薄的行业。
如何才能克服困难,在银发产业中杀出一条血路?那几年,徐满祥满世界跑: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澳门、日本、新加坡……每到一处就扎进社区、养老院及老人扎堆的场所,到处学习各地先进的养老福利服务经验。在兼收并蓄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他逐渐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友好模式”——酒店+医院
在普通人的传统观念里,养老院一直被视为一种“无奈选择”:僵化的服务、封闭的环境、单调的生活,充满末路黄昏的味道。事实上,传统养老院也是在农村实行“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受助群体大多贫困交加,乱而杂,在生理、心理方面存在疾病,大多生活无法自理,这也就决定了传统养老院更多是以满足温饱等基本需求为目的。对于需求更多的中高收入群体,自然是被排除在外。
正是看准了这个市场空白,徐满祥想到了打造一个有别于传统、更具现代感的养生基地——它既像一个度假酒店,又像一家私人医院。
如今在友好老年公寓的园区内,配有齐备的生活设施。游泳池、篮球场、文化广场、康复中心餐厅、超市、美容美发店、歌舞厅、棋牌中心、图书馆、网吧、老年大学、佛堂等一应俱全,俨然一个独立王国。西南角开辟了一块一亩见方的“长者自耕园”,很受老人欢迎。
服务理念上,机构也日趋“人性化”。其率先在国内同行中成立了社工部,设立了“怀旧馆”、推出“入住体验”项目和鼓励志愿助人的“时间银行”制度,这些都成为了日后不少公立机构竞相效仿的对象。
吴米兰说,公寓也不是一味走高端路线,“多样化的收费方式”分高、中、低三档。除售价高达十几万的豪华别墅套房,也有与公立机构收费大致相当的廉价多人房。
这些革新果真吸引了不少老人慕名前来。“其中有很多香港老人,他们大多出手阔绰,都喜欢挑别墅住。”徐满祥表示,别墅区的豪华套房一直是友好的主要盈利点。在被公认为“微利”的行业,高档产品的获利部分是维持养老机构运营的关键,能够起到补贴低档产品(廉价房)的作用,使机构同时具备盈利能力和社会功能。
经过短短几年功夫,如今公寓的入住率已接近80%。“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居家养老选择到机构养老。”吴米兰对未来的市场前景充满了信心。
亲和源的“会员制”
相比亲和力强,兼具平民气息的友好老年公寓,在上海红极一时的养老产业“大哥”亲河源则更为前卫:这是一片没有围墙的老年社区,区内共有12座公寓以及会所、老年护理医院、配餐中心、商业街等配套,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设有838套精装修居室,可供1600位左右的老人居住。
要入住亲和源,每位老人要缴付50万元会员费,每年还要缴纳2万元年费,这相当于不少老人半辈子的积蓄。有了会员身份的老人才可在园区内享受各类服务和园区房屋的居住权。由于会籍不与房子锁定,会员可自由选择住宿环境,也可以随时申请换房。
这种模式在北京、上海等地一推出就引来了无数质疑,被认为是变相从事房地产项目。亲和源的解释是:房子只是一种载体,核心内容是实现养老权益。创造会员制的模式,是为了打造全国养老俱乐部,会员老年人可以冬天在海南,夏天在大连,实现“候鸟式养老”。
对于亲和源,吴米兰也早有所闻。但她有她的考虑:“会员制费用太高,普通老人根本承受不起。我们还是愿意平民化一些,把服务做好。”
有些商人索性把两种模式都吸纳进来。深圳宝安区石岩石街的“深圳生态养生院”就是个极好的例子。董事长黄栾棣一方面在做传统养老服务,另一方面也动手建了一栋老年公寓,以20万左右的价格变卖套房的使用权,同时在入住的老人中发展会员制,只需缴纳一定会费后,老人们可定期去省外的养老院交流、旅游。
在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任教的任远认为,友好老年公寓属于酒店和医院的混合体,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是新式养老院的发展方向,而亲和源所做的“会员制管理”则在经营方式上实现了创新。任远预言:“融合二者的新式连锁养老院将是中国老人的未来。”
任远描绘了一种更理想的图景:一旦新式连锁养老机构成为了行业主流,那么保险公司和政府完全可以联合开发出新的保险品种,养老保险可不再以资金形式发放,而转化为直接使用养老院内的各种服务和产品的权限。随着中国进入老年化程度的加深,连锁养老院也可成为各类老年产品商家进行研究、设计、调研的重要平台。
实习生谢旭楠 许春峰对此文亦有贡献
记者观察
前景:
风险投资蠢蠢欲动
在对友好老年公寓的采访过程中,一直在旁陪同参观的寿星大厦一名杨姓主任手机频频作响。随后,他告诉记者自己下午还要与风险投资者开会,便匆匆告辞。这预示着,向来被视为产业风向标的风险投资者们亦已瞄准了“银发产业”这块诱人的蛋糕。
寿星大厦并不是第一家被风投盯上的机构。国内第一单风投注资养老产业的交易最初是在上海达成的——就在广州的民营养老院开始与风投资本接触的时候,亲和源早就开始了与风投的合作。
“对于养老企业而言,不讲求盈利,不引入社会资本,就很难产业化。”亲和源创始人、董事长奚志勇说。2010年12月25日,国际风险投资基金挚信资本与国内著名养老企业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挚信资本将投资1亿元人民币入股亲和源,共同合作进行养老产业的投资与运营。挚信资本合伙人李曙君则表示,“养老产业才刚刚开始,我们这1亿资金进来只是抛砖引玉,对于目前中国的养老产业市场,一年投1000亿也是可以容纳的。”
银发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条非常长的产业,此次能够引来风投入资,在业内也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也说明,按照产业目前的发展模式和市场需求,新型养老院的商业模式是能够盈利的。对行业投资者而言,这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而风险投资基金的参与,也意味着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资本运作的时代。
隐忧:
雷声大,雨点小
尽量业内人士一直秉持乐观,但尚未真正进入盈利期的产业隐忧犹存。
“新式连锁养老院只是一个愿景,而现实却是养老产业连最基本的行业标准都还没有建立!”任远称,发展了这么多年,老年产业仍给人“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除了少数城市如北京已开始根据养老院的硬件条件、具体的服务操作指标、老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实行星级评定外,大部分地区仍无统一标准,收费混乱,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更重要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扶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迟迟没有得到落实。例如广东省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补助就很少。
北京、上海、天津、广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都建立了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补贴制度。“比如北京市对符合资助条件的,按照每张床位8000元至1.6万元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每人每月还给予100至200元不等的补贴。但在广州老人每月仅有60至1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 吴米兰有些着急。
今年9月,友好老年公寓曾因为一次提价行为陷入矛盾漩涡。院方无奈地表示,伴随着物价与员工工资持续上涨,原有的收费标准现在已经难以为继。吴米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次性购置费平均为15000元,主要用于设施设备的更新及环境的改造。民营养老机构大约5~7年翻新一次。老人入住养老院的时间平均下来也多在6年左右,这意味着每当一位老人寿终离开养老院时,新入住的老人所交的一次性购置费将用于翻新,再无利可图。院方准备将护理费提高100元,但为此召开的老人代表大会上,36名老人代表仅有1位同意涨价。老人们忿忿不平,吵闹了很久。
摆在吴米兰面前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招工变得越来越困难。给不了更好的待遇,现在80后、90后越来越不愿意涉足这个行业。能招到的大多是40~50岁的中年护工,且文化程度不高。
耿叔对吴米兰抱怨过,有个女护工对90多岁的老婆婆态度不好。吴米兰只能无奈地说:“我能怎么办?只能教育她,扣她奖金,总不能炒了吧!有人干活也总比没人干活强。”
前景是摆在面前的。未来五年内中国养老产业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目前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到了65周岁,而70岁之后,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就会凸显出来,这些需求在五年之内将会爆发。现在,吴米兰只希望政策的雨点能落得大些,再大些。
“洗衣服、打扫卫生、吃饭都有护工帮着。在外头请保姆费用更高,还闹心。”耿叔慢悠悠在床沿边坐下。书桌上放着的电脑是他每天炒股的工具。没事干他就跑去后面的花园和朋友散步、跳舞、聊天。“大家都闲着,比在外面交朋友容易多了。”
耿叔一口气说出很多住在老人院的好处。要搁在10年前,社会观念还停留在“住老人院相当于被子女遗弃”阶段,这一幕根本不可能发生。
老龄化催热“银发产业”
作为广州友好老年公寓的副院长,这些年吴米兰一直见证着社会养老观念的转变。
2011年8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 《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近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攀升。中国正渐入老龄化社会。
与此同时,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年轻人工作越来越忙碌,动辄背井离乡,各种形式的“空巢老人”数量激增。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等思维不得不被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人愿意大大方方走进各类养老机构。
由此,一个庞大的市场悄然浮现。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中国老年经济的潜力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整个养老市场的商机大约有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加至13万亿元。而“十二五”规划中对养老事业的重视,也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
公立养老院“人满为患”
“床位已经满了,得申请排队。”
“要排多久?”
“快的话一两个月,长的可能一两年。”
这是近几年广州市内公立养老院里最常听到的对话。在广州海珠区福利院,自理区的100多个床位已经住满老人,仅护理区还有少量空床。一条一米多宽的过道两旁便是老人的房间,多是20来平米的三人房、四人房,配上独立卫生间和简易家具,甚是拥挤。站在过道上,房间内的情况一览无遗,毫无隐私可言。相比之下,单人房就显得“阔绰”很多,但每层楼仅有四间,让住不上的老人甚是眼红。
而位于郊区的广州市养老院更被形容为“比住七星级酒店”还难。所有入住者必须先提交材料,等候审批。
公立养老院何以“人满为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每年都可从政府获得大量补贴,收费低廉。以一个普通单人房为例,入住公立养老院只需缴纳一次性购置费5000元即可,而在私立养老院这笔费用则可能高达数万元。
有价格优势,公立养老院自然成了“香饽饽”。但“饽饽”虽香,要吃却不容易。以广州市为例,截至2010年60岁以上老人已达120万人,社会养老能提供的总床位数为2.8万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为2.3张。而在广州目前共有的200多家各类养老服务机构里,公立养老院不过80余家。面对如此庞大的缺口,单靠国家福利机构显然已不能完全满足银发市场的需求。要解决“一床难求”的局面,需要依赖民办养老院的长足发展。
民办养老初试锋芒
近年来,政府正在努力引导“社会福利社会化”,提倡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的方式办养老院。显然,友好老年公寓的幕后老板徐满祥摸对了路子。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办养老机构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那时徐满祥创办的友好医院已经小有名气。因看到“银发产业”大有可为,他率先在广州开办了金盆护老中心,随后创立了专业的养老机构寿星大厦。2004年,徐满祥决定建设规模更大、理念更新的友好老年公寓。
一开始,投资1.5亿多元,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设床位2300张的友好老年公寓入住者不过300多人。当时社会养老观念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加之入住费用较高,公寓被扣上了“贵族”、“私立”的帽子。徐满祥意识到,民办养老机构将是一个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利润微薄的行业。
如何才能克服困难,在银发产业中杀出一条血路?那几年,徐满祥满世界跑: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澳门、日本、新加坡……每到一处就扎进社区、养老院及老人扎堆的场所,到处学习各地先进的养老福利服务经验。在兼收并蓄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他逐渐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友好模式”——酒店+医院
在普通人的传统观念里,养老院一直被视为一种“无奈选择”:僵化的服务、封闭的环境、单调的生活,充满末路黄昏的味道。事实上,传统养老院也是在农村实行“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受助群体大多贫困交加,乱而杂,在生理、心理方面存在疾病,大多生活无法自理,这也就决定了传统养老院更多是以满足温饱等基本需求为目的。对于需求更多的中高收入群体,自然是被排除在外。
正是看准了这个市场空白,徐满祥想到了打造一个有别于传统、更具现代感的养生基地——它既像一个度假酒店,又像一家私人医院。
如今在友好老年公寓的园区内,配有齐备的生活设施。游泳池、篮球场、文化广场、康复中心餐厅、超市、美容美发店、歌舞厅、棋牌中心、图书馆、网吧、老年大学、佛堂等一应俱全,俨然一个独立王国。西南角开辟了一块一亩见方的“长者自耕园”,很受老人欢迎。
服务理念上,机构也日趋“人性化”。其率先在国内同行中成立了社工部,设立了“怀旧馆”、推出“入住体验”项目和鼓励志愿助人的“时间银行”制度,这些都成为了日后不少公立机构竞相效仿的对象。
吴米兰说,公寓也不是一味走高端路线,“多样化的收费方式”分高、中、低三档。除售价高达十几万的豪华别墅套房,也有与公立机构收费大致相当的廉价多人房。
这些革新果真吸引了不少老人慕名前来。“其中有很多香港老人,他们大多出手阔绰,都喜欢挑别墅住。”徐满祥表示,别墅区的豪华套房一直是友好的主要盈利点。在被公认为“微利”的行业,高档产品的获利部分是维持养老机构运营的关键,能够起到补贴低档产品(廉价房)的作用,使机构同时具备盈利能力和社会功能。
经过短短几年功夫,如今公寓的入住率已接近80%。“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居家养老选择到机构养老。”吴米兰对未来的市场前景充满了信心。
亲和源的“会员制”
相比亲和力强,兼具平民气息的友好老年公寓,在上海红极一时的养老产业“大哥”亲河源则更为前卫:这是一片没有围墙的老年社区,区内共有12座公寓以及会所、老年护理医院、配餐中心、商业街等配套,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设有838套精装修居室,可供1600位左右的老人居住。
要入住亲和源,每位老人要缴付50万元会员费,每年还要缴纳2万元年费,这相当于不少老人半辈子的积蓄。有了会员身份的老人才可在园区内享受各类服务和园区房屋的居住权。由于会籍不与房子锁定,会员可自由选择住宿环境,也可以随时申请换房。
这种模式在北京、上海等地一推出就引来了无数质疑,被认为是变相从事房地产项目。亲和源的解释是:房子只是一种载体,核心内容是实现养老权益。创造会员制的模式,是为了打造全国养老俱乐部,会员老年人可以冬天在海南,夏天在大连,实现“候鸟式养老”。
对于亲和源,吴米兰也早有所闻。但她有她的考虑:“会员制费用太高,普通老人根本承受不起。我们还是愿意平民化一些,把服务做好。”
有些商人索性把两种模式都吸纳进来。深圳宝安区石岩石街的“深圳生态养生院”就是个极好的例子。董事长黄栾棣一方面在做传统养老服务,另一方面也动手建了一栋老年公寓,以20万左右的价格变卖套房的使用权,同时在入住的老人中发展会员制,只需缴纳一定会费后,老人们可定期去省外的养老院交流、旅游。
在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任教的任远认为,友好老年公寓属于酒店和医院的混合体,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是新式养老院的发展方向,而亲和源所做的“会员制管理”则在经营方式上实现了创新。任远预言:“融合二者的新式连锁养老院将是中国老人的未来。”
任远描绘了一种更理想的图景:一旦新式连锁养老机构成为了行业主流,那么保险公司和政府完全可以联合开发出新的保险品种,养老保险可不再以资金形式发放,而转化为直接使用养老院内的各种服务和产品的权限。随着中国进入老年化程度的加深,连锁养老院也可成为各类老年产品商家进行研究、设计、调研的重要平台。
实习生谢旭楠 许春峰对此文亦有贡献
记者观察
前景:
风险投资蠢蠢欲动
在对友好老年公寓的采访过程中,一直在旁陪同参观的寿星大厦一名杨姓主任手机频频作响。随后,他告诉记者自己下午还要与风险投资者开会,便匆匆告辞。这预示着,向来被视为产业风向标的风险投资者们亦已瞄准了“银发产业”这块诱人的蛋糕。
寿星大厦并不是第一家被风投盯上的机构。国内第一单风投注资养老产业的交易最初是在上海达成的——就在广州的民营养老院开始与风投资本接触的时候,亲和源早就开始了与风投的合作。
“对于养老企业而言,不讲求盈利,不引入社会资本,就很难产业化。”亲和源创始人、董事长奚志勇说。2010年12月25日,国际风险投资基金挚信资本与国内著名养老企业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挚信资本将投资1亿元人民币入股亲和源,共同合作进行养老产业的投资与运营。挚信资本合伙人李曙君则表示,“养老产业才刚刚开始,我们这1亿资金进来只是抛砖引玉,对于目前中国的养老产业市场,一年投1000亿也是可以容纳的。”
银发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条非常长的产业,此次能够引来风投入资,在业内也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也说明,按照产业目前的发展模式和市场需求,新型养老院的商业模式是能够盈利的。对行业投资者而言,这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而风险投资基金的参与,也意味着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资本运作的时代。
隐忧:
雷声大,雨点小
尽量业内人士一直秉持乐观,但尚未真正进入盈利期的产业隐忧犹存。
“新式连锁养老院只是一个愿景,而现实却是养老产业连最基本的行业标准都还没有建立!”任远称,发展了这么多年,老年产业仍给人“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除了少数城市如北京已开始根据养老院的硬件条件、具体的服务操作指标、老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实行星级评定外,大部分地区仍无统一标准,收费混乱,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更重要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扶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迟迟没有得到落实。例如广东省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补助就很少。
北京、上海、天津、广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都建立了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补贴制度。“比如北京市对符合资助条件的,按照每张床位8000元至1.6万元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每人每月还给予100至200元不等的补贴。但在广州老人每月仅有60至1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 吴米兰有些着急。
今年9月,友好老年公寓曾因为一次提价行为陷入矛盾漩涡。院方无奈地表示,伴随着物价与员工工资持续上涨,原有的收费标准现在已经难以为继。吴米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次性购置费平均为15000元,主要用于设施设备的更新及环境的改造。民营养老机构大约5~7年翻新一次。老人入住养老院的时间平均下来也多在6年左右,这意味着每当一位老人寿终离开养老院时,新入住的老人所交的一次性购置费将用于翻新,再无利可图。院方准备将护理费提高100元,但为此召开的老人代表大会上,36名老人代表仅有1位同意涨价。老人们忿忿不平,吵闹了很久。
摆在吴米兰面前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招工变得越来越困难。给不了更好的待遇,现在80后、90后越来越不愿意涉足这个行业。能招到的大多是40~50岁的中年护工,且文化程度不高。
耿叔对吴米兰抱怨过,有个女护工对90多岁的老婆婆态度不好。吴米兰只能无奈地说:“我能怎么办?只能教育她,扣她奖金,总不能炒了吧!有人干活也总比没人干活强。”
前景是摆在面前的。未来五年内中国养老产业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目前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到了65周岁,而70岁之后,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就会凸显出来,这些需求在五年之内将会爆发。现在,吴米兰只希望政策的雨点能落得大些,再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