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新教改的当下,朗读也越来越受到更多教师的重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误区。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朗读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呢?文中结合教学实践提几点自己的粗浅见解,希望其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得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朗读;图文结合;发挥想象;互动表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叶圣陶先生讲道:“朗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朗读过程中,各种器官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然能取得特殊效果了。因此我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关键要抓好朗读。
一、明确目标,了解低年段朗读意义
有位名人这样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的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
二、实践摸索,归纳朗读教学问题
我多年从事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工作,通过实践摸索,把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细归为以下几类:
(一)“过场”式朗读
案例:《笋芽儿》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请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大约过了一分钟,教师喊停止,部分学生未读完。)师:刚才我们要求读准字音,现在大家把课文再读一遍,注意把句子读通顺。(学生再次自由读。又过了大概一分钟,教师喊停,还是有部分学生未读完。)
为了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转入下一环节,这样来去匆匆的朗读,如蜻蜓点水般,自然就成了教学活动中的点缀,甚至累赘。
(二)“零散”式朗读
案例:《画家乡》教学片断。
师:你能把这三句话读读吗?生:第一句“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第二句“房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树。”第三句“画上的山山,提着小竹篮,正要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呢。”师:第一句怎么读?生:读出山水美。师:第二句怎么读?生:读出树木高大,美。师:第三句怎么读?生:读出山山的高兴。
一节课下来,本来完整的一个片断,学生读得一头雾水,时间花了下去,却事倍功半。
(三)“填鸭”式朗读
案例:《难忘的一天》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文最后一段,你读懂了什么?生:“我”成功地为邓爷爷做了电子计算机表演。师:那你能把文中“我”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注意:要把“兴奋地走”“忘不了”读得重些。
上述案例,教师应及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某种情感,而不应该告诉学生把某个词读重些。长期以来,学生只是被老师硬逼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感悟,最后朗读变成了喊读。
三、设计策略,优化课堂朗读
(一)树立信心,指导熟读课文
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字字响亮”,这是低年段学生出声朗读的“信心指数”。我校学生大都是农村孩子,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发不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不规范。对于在课堂上读音不准的问题,不在太刻意在课堂上纠正,最好在课外单独辅导,天天练,慢慢改,只有“字字响亮”,才能“声声入耳”。
(二)形式多样,提升朗读热情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根据自身经验,引起学生兴趣的有分角色朗读、竞赛式朗读、配乐朗读等。
(三)教给方法,促进朗读技巧
1.图文结合、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再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借到了没有?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了,加上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学生非常感兴趣,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而且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壁虎去借尾巴的?它说话的态度怎样?它们为什么不借给它尾巴?后来怎么样了?为朗读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们通过图文对照,感悟体验后就能读出情,这也是活用插图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所产生的效果。
2.发挥想象、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语:“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汉语的每一个词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图式。我以《乌鸦喝水》为例,第一自然段中第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我让学生自己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读了这句话,知道了乌鸦嘴巴很渴,想喝水,到处找水。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他们的朗读能感受到乌鸦非常口渴,但是还没有把它那种急切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时,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乌鸦飞呀飞,到处找水喝,它飞过了哪些地方呢?通过想象、描述,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到处”的意思。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他们把“到处”一词处理得很好,把乌鸦迫切找水喝的心情读出来了。
3.情境表演,深入理解。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演为“读”服务,我力求丰富课堂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表演中,领悟其神,体悟其情,培养创新能力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表演可不是这样,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中不断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内化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执教《荷叶圆圆》案例:师:哪些同学愿意来把课文演一演?(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要当小水球,要当小蜻蜓等)
总之,朗读是一个积极、复杂、活跃、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过程。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的朗读、多读,自己去品味、感受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情感。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也就读出出味道来了。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朗读;图文结合;发挥想象;互动表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叶圣陶先生讲道:“朗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朗读过程中,各种器官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然能取得特殊效果了。因此我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关键要抓好朗读。
一、明确目标,了解低年段朗读意义
有位名人这样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的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
二、实践摸索,归纳朗读教学问题
我多年从事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工作,通过实践摸索,把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细归为以下几类:
(一)“过场”式朗读
案例:《笋芽儿》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请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大约过了一分钟,教师喊停止,部分学生未读完。)师:刚才我们要求读准字音,现在大家把课文再读一遍,注意把句子读通顺。(学生再次自由读。又过了大概一分钟,教师喊停,还是有部分学生未读完。)
为了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转入下一环节,这样来去匆匆的朗读,如蜻蜓点水般,自然就成了教学活动中的点缀,甚至累赘。
(二)“零散”式朗读
案例:《画家乡》教学片断。
师:你能把这三句话读读吗?生:第一句“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第二句“房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树。”第三句“画上的山山,提着小竹篮,正要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呢。”师:第一句怎么读?生:读出山水美。师:第二句怎么读?生:读出树木高大,美。师:第三句怎么读?生:读出山山的高兴。
一节课下来,本来完整的一个片断,学生读得一头雾水,时间花了下去,却事倍功半。
(三)“填鸭”式朗读
案例:《难忘的一天》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文最后一段,你读懂了什么?生:“我”成功地为邓爷爷做了电子计算机表演。师:那你能把文中“我”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注意:要把“兴奋地走”“忘不了”读得重些。
上述案例,教师应及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某种情感,而不应该告诉学生把某个词读重些。长期以来,学生只是被老师硬逼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感悟,最后朗读变成了喊读。
三、设计策略,优化课堂朗读
(一)树立信心,指导熟读课文
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字字响亮”,这是低年段学生出声朗读的“信心指数”。我校学生大都是农村孩子,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发不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不规范。对于在课堂上读音不准的问题,不在太刻意在课堂上纠正,最好在课外单独辅导,天天练,慢慢改,只有“字字响亮”,才能“声声入耳”。
(二)形式多样,提升朗读热情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根据自身经验,引起学生兴趣的有分角色朗读、竞赛式朗读、配乐朗读等。
(三)教给方法,促进朗读技巧
1.图文结合、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再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借到了没有?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了,加上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学生非常感兴趣,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而且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壁虎去借尾巴的?它说话的态度怎样?它们为什么不借给它尾巴?后来怎么样了?为朗读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们通过图文对照,感悟体验后就能读出情,这也是活用插图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所产生的效果。
2.发挥想象、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语:“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汉语的每一个词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图式。我以《乌鸦喝水》为例,第一自然段中第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我让学生自己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读了这句话,知道了乌鸦嘴巴很渴,想喝水,到处找水。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他们的朗读能感受到乌鸦非常口渴,但是还没有把它那种急切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时,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乌鸦飞呀飞,到处找水喝,它飞过了哪些地方呢?通过想象、描述,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到处”的意思。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他们把“到处”一词处理得很好,把乌鸦迫切找水喝的心情读出来了。
3.情境表演,深入理解。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演为“读”服务,我力求丰富课堂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表演中,领悟其神,体悟其情,培养创新能力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表演可不是这样,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中不断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内化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执教《荷叶圆圆》案例:师:哪些同学愿意来把课文演一演?(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要当小水球,要当小蜻蜓等)
总之,朗读是一个积极、复杂、活跃、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过程。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的朗读、多读,自己去品味、感受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情感。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也就读出出味道来了。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