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价值观\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le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借鉴了高等教育学家提出的价值观、课程理念,提出由三个系统课程来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一是“学养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有专业能力的人”;二是“教养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有道德的人”;三是“生养系统课程”,即生命养护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身心健康的人”。与这个课程结构体系相对应,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归纳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10种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价值观;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课程是大学生学习的科目、内容和教学进程。大学为学生提供的教育产品是什么?是课程,是综合的、专门的、使年青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课程。而课程的建设,是受一定的价值观影响的。关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潘懋元教授提的出了独到的见解,这就是“人文与实用协调统一的价值观”,即以人为本的、使人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和以实用的、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实用主义并举,把二者协调统一起来。[1]正如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笔者认为,我们的大学应该用这种价值观来指导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正如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论专家、汕头大学副校长王伟廉教授提出的大学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课程内容就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同时,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需要,课程内容就应该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据,并把二者兼顾统一起来。[2]
  许多学者认为,今天的大学实际上是要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笔者认为,“做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有道德的人”,二是“做身心健康的人”。为了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王伟廉从课程建设角度提出要做四件事:训练、启智、教化和熏陶。[3]这也是很独到的见解,但还不够,还应该再做两件事:养身和养心。据此,笔者做进一步归纳,大学课程应由三个子系统课程来构建:一是“学养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事”、“做有专业能力的人”;二是“教养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人”,是“做有道德的人”;三是“生养系统课程”,即生命养护系统课程,也是旨在教会学生“做人”,是“做身心健康的人”。
  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相对应的“学养系统课程”,要安排做两件事。
  第一是训练。王伟廉认为,通过训练,使学生有本领从事某一职业。如医学,在现代社会,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工学、理学等都是如此。具体到课程,特别是技能性的课程,具有明显的专门性,只要花时间,而且训练得法,水平会直线提高。如外语、计算机的训练等。
  第二是启智。王伟廉认为,在大学,有很多课程是没有与上述一一对应的专门化功能的,如数学、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课程,这些课程能直接或间接地把人变聪明。教育本身就应该使人变得更聪明,因此,需要开设这些课程。
  与人文主义价值观相对应的“教养系统课程”,要安排做两件事。
  第一是教化。王伟廉认为,大学还承担着社会道德的教化任务,人不仅要有从事某种职业的本领,还要具备基本的道德,这是人的社会化的要求,是融入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除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类的知识课程外,还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宣传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是熏陶。王伟廉认为,这包括艺术的、情感的、人格的熏陶,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完成熏陶任务的往往是那些潜在的课程。100年前,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那些潜在课程,对于青年人的未来成长,有时会比那些正规课程来得更为重要。
  与人文主义价值观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是“生养系统课程”,也要安排做两件事。
  第一是养身。在大学要使每一个年青人都知道生命的价值,遗传、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和怎样才能确保高质量的长寿,健健康康为祖国服务三四十年甚至一辈子。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开设包括体育、卫生、保健、营养、生育等方面的课程。
  第二是养心。身、心问题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健康问题是人生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的问题,大学有责任教会每一个年青人解决心理、精神问题的基本方法。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开设意志磨练、应用心理学、婚姻家庭、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课程。
  王伟廉认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观察,“训练”强调严格与强化,“启智”强调启发与激励,“教化”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熏陶”则注重潜移默化。笔者认为,“养身”注重科学地锻炼和保健,“养心”强调仁慈和勤俭。
  其实,三个系统课程的功能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例如价值观教育、情感意志教育,包括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的教育,也是教养系统课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正确的健全的价值观,能够对养身和养心发挥积极作用,使人在利益冲突和矛盾冲突、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面前保持宽容、慷慨、阔达、乐观的心态;而错误的扭曲的价值观,会导致人在利益冲突和矛盾冲突、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面前出现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疾病,而且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2009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既尊重个性、承认物质利益,更倡导互助友爱、崇尚奉献精神。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奉献和索取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设计,过于追求个人利益,他的人生道路只会越走越窄。”如在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支配下,凡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的人,就容易产生牢骚和埋怨情绪,甚至对组织和社会不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人生道路就不可能越走越宽广。
  今天,我们日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传统经典著述的普及,是因为传统经典如《易经》、《道德经》和《论语》等,兼具哲学、道德和养生三方面的思想。如《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论语》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它既能在学养方面发挥作用,使人变得更聪明机敏;又能在教养方面发挥作用,使人变得更高尚儒雅;也能在养生方面发挥作用,使人变得更健康从容。
  大学可以考虑重新整合优化传统的课程结构,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根据自己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实际,尝试按这三个系统课程来构建本校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正如潘懋元说的:“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既要考虑政策的连续性,又要考虑时代的创新性。”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分享用这些课程资源,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使自己更自觉地、全面地参与学习,实现发展目标,成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才。
  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包括哪些能力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经合组织(OECD)选出了21世纪公民的“三种关键能力”:一是能互动使用工具,包括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的能力,以便运用知识和资讯与他人互动。二是能在异质性的社群中互动,包括发展和经营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理和解决突发冲突的能力。三是能自主地行动,包括形成并执行生涯规划和个人计划的能力,主张并维护自己的权利并寻求帮助的能力。[4]
  欧盟(EU)提出未来教育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八种关键能力”:一是用母语沟通的能力;二是用外语沟通的能力;三是运用数学与科学的基本能力;四是数学学习能力;五是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六是人际互动、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七是创意精神:改变、创新、自我设定目标、制定策略、追求成功;八是文化表达能力:懂得欣赏音乐、文学、艺术。上述这些能力,重叠且相互关联,同等重要。[5]
  经合组织也好,欧盟也好,他们提出的几种能力都是与他们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希望大学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模范践行者。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能够带动其他素质的提高。从上述三个系统课程出发,围绕着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目标,笔者把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归纳成大学生成才目标的10种能力。
  1. 信息交流能力。毕业生能够阅读、写作、讲述、倾听,并运用这些能力有效地获得、加工、传递思想和信息,以便运用知识和资讯与他人互动。
  2. 批判思维能力。这是指理性的建设性的批判思维能力。毕业生能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和紧凑连贯的审视,提出赞成或反对的理由,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案。
  3. 对美的感受能力。毕业生能提高自己对艺术特别是我国传统艺术和人类行为的审美感,并用美的东西丰富自己并应用于所学专业。
  4. 职业规划能力。毕业生能够理解所学专业存在其中的那个社会环境。能自主地行动,包括形成并执行生涯规划和个人计划的能力,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具有寻求帮助的能力。
  5. 专业归属感。毕业生能够认同和关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价值,认识到必须通过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系统、持久的研究,来增长知识并推进专业向前发展。
  6. 职业道德。毕业生具有谦让、宽容慷慨、担当的品质,能够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谦虚而不失自信,自信而不失谦虚。能够理解并接受所学专业的职业道德操守、法规,作为指导自己专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7. 合作能力。毕业生能够积极参与促进符合所学专业发展规律的那些重要变革。能在不同族群的社区中互动,包括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理和解决突发冲突的能力。
  8. 自控能力、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青少年的情感意志直接影响智力发展。把“主宰自己”的自控能力看成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优秀人才的竞争首先就是自控能力的竞争。自控能力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它对个人的成长乃至成功至关重要。毕业生能适应社会的和组织的变革,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和组织的要求,能经得起人生道路上的挫折,能理性地对待个人主张被否定、行为被误解、个人利益遭受损害。
  9. 领导能力。毕业生能够表现出具有成为该专业领域富有成效的一员的能力,以及在该专业领域和社会组织中承担适当的领导角色的能力。
  10. 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善于学习的能力。毕业生乐于终身学习,一生都不断地探索和扩展有利于自身、专业和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善于总结经验,干一行积累一行。
  如果学校能够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告诉新生所学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最终完成学业的应获取的专业能力和上述成长目标的10种能力,并且每一学期、每一学年都做一次检讨,哪些能力实现了,哪些能力还没有实现,或只实现了一半,或实现得不怎么好,加以改进,下一学期、下一学年再加把劲,那么我们相信,凡学习目标明确的、善于反省的学生,目标一定能够达成。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主编.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3]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5]杨国赐.新竞争时代:培养活跃21世纪的人才[A].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台湾高等教育学会编.第四届两岸高等教育论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C].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九百年的大学流变史诉说着一个“不老的经典”:大学的变革是在现实诉求的推动下、对传统的守望与超越的理性选择。个性路径的选择离不开传统理念与本土文化的制衡。面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新要求,当代大学又将何去何从?让我们从当前三大主流的西方大学变革路径中汲取有益经验;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内在要求与大学内在发展逻辑的连接点上,在“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成功变革经验、立足于满足现实需求”的三维向度上寻找出路
期刊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创业型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异军突起,勇于担当,以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实践范式。本文界定了创业型大学的内涵,辨识创业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与联系,并重点分析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构成与特点,提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变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     在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
期刊
摘要:以CSSCI的数据为例,利用经济理论和文献计量等方法,从共享类别、共享主体及影响因素、共享内容以及共享渠道等角度,对教育研究知识产权共享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同时,根据分析结论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实际,给出了一些规范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研究;知识产权共享;知识产权管理;文献计量    一、 引言  教育研究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其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和外延等内容,从所掌握的文献来看,未
期刊
摘 要:了解不同生源大学生的人格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运用UPI对2008-2009级新生7373人进行心理普查,并且进行生源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对口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人群比例均高于统招生,总分差异显著;对口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压力大、缺乏自信、易焦虑、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敏感、精神病性、强迫倾向、悲观。对口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统招生差,应关注对口生的
期刊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尤其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合理构建与高职教育特色相适应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模式,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对广州市5所高职院校800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高职院校要通过明确目标要求、注重顶层设计、找准突破口、加强渗透融合、强调实践体验等,探寻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一、问
期刊
摘要:从生态有机观出发,大学不再是消极地根植于某一孤立的系统之中,而是共时地或历时地参与到时空交叠的多个系统当中;大学战略管理不再是一个“按图索骥”的静态行为,而是大学根据自身客观条件以及对所处生态位的认识与把握,通过战略运用协调自身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选择、扩展和跃迁自身基础生态位,实现持续成长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大学战略;生态位;共时性;历时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
期刊
摘 要:高校教师薪酬是高校教师从劳动中获得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薪酬理论是高校教师薪酬机制的基础,是高校薪酬管理的理论依据。本文从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三个角度阐述薪酬理论。薪酬理论对提高高校教师收入有较大的启示,这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薪酬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高校教师;薪酬理论;薪酬启示    一、引言  当前,综合性国际化大学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建校目标。因此
期刊
摘 要:FOCUS是杜克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典型课程模式,它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都体现出跨学科的特性,选修FOCUS的学生必须对跨学科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课程实施上重视研讨和互动。FOCUS课程为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改革提供了许多启示:跨学科的内涵比较丰富;课程实施注重人际互动;通识教育与本科生参与科研有机整合在一起。  关键词:杜克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通识课程;FOCUS    杜克大学(
期刊
摘 要:建国初期,高等学校探索了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借鉴运用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证明,在新形势下,结合重大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现实思想教育、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体育科技活动、开辟多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园地等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借鉴;运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高等教
期刊
摘要:理论体系的构建,概念是基础。我国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处于初始阶段,厘清概念,是建立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的最基本工作。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学位教育”的错误使用既对学位制度、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影响,也会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关键词:学位教育;理论体系;实际管理;影响    1999年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发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