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123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外部”学习内容,即“考试”内容的强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忽视了生命本身的体验与感悟。陈旧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语文的学习中体验文化,感悟鲜活的时代,进行“一次次生命的历程”呢?
   《新课标》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顾黄初老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一切都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改革的春风,给中学语文教师指引了发展的方向。语文并不是“半亩方塘”,它是有源头的“活水”,它的源头就是生活。把生活引入语文,让生活走进课堂,这不仅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也是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是人的一种精神建构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一、课前积累,增加生活厚度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得好呢?”
   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脱离生活,那就需要我们教师想办法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新课标》也指导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提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游览、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激起学习文本的兴趣。
   其实语文学习的生活素材到处都是,生活里到处都是语文,比如广告用语、旅游宣传、电视主持人得体的话语、竞争演讲、感谢信、寻物启事,等等,无不给人丰富的语文营养,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极其详实的素材。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能积累生活,增加生活的厚度。
   二、教室布置,营造生活氛围
   生活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任何教育都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因此,在教室布置上,活化生活场景,让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充满生活的情趣。
   报刊杂志是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学生居教室一隅能知晓国内外大事,看小小报纸能览尽天下风物。在教室里辟出空间,放进书架,设计班级“读书角”,指导学生养成翻阅报刊杂志的习惯,不失为一条激活语文课堂的好途径。
   教室是学生洋溢着温馨生活气息的家,随着季节和课程内容的变化,让学生布置个性化的板报也是一种有效途径。美丽多变的四季画卷,活泼可爱的花草动物,先进创新的科技图景……在如此生活化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又怎么会感到枯燥与乏味呢?
   三、课堂设计,凸显生活底色
   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是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学习、感悟新知识,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关键就是要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悉心筛选、精心设计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能够抓住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情绪、给学生以“震撼”的“生活事例”。
   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一旦与阅读实践发生联系,不仅会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的深入,而且还会带来经验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因此,教师可捕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点,通过唤醒生活,使语文与有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联系,使语文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活力。
   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也要强调“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抒发真情实感。这真情来自日常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路旁的一棵小草、行人的一个微笑、餐巾纸盒上一句温馨的话语、电视屏幕上替妈妈端水的一个镜头。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产生心灵的震撼。例如,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学生就很好地联系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低碳”“环保”“绿色心情”等生活主题。
   四、课后练习,紧扣生活延伸
   课堂上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探究又是不断深化的,同时由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新的问题、新的学习需要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后延伸、拓展。
   总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离开了生活,语文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真正能让语文教学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同时,要善于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打开语文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通道,将生活真正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语文生命和活力,提升学生内心的情志境界,让语文课堂焕发迷人的光彩。
其他文献
不等式在高考中属于主体地位,与其他数学知识密切联系,为高考必考内容。针对学生们在运用不等式的知识解题时经常会出现的一些错误,给出以下剖析:
“导”者,引导,开导,疏通之意;“入”者,由外至内,进入也。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师生凭借教材进行的最初信息交流,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热身,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一、英语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力量源泉,是学习好功课的催化剂。兴趣更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阅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测试中,阅读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紧跟作文之后。因此,阅读能力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尽管如此,阅读题却是许多学生语文路上的拦路虎,特别是初三的学生,他们中绝大多数同学面对阅读题感觉束手无策。  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调学生“读”  古人云:“读书百
摘 要:人文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冷酷客观现实产生的剧烈冲突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本文结合人文主义理论,论述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人性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社会价值取向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
临床上脑室内出血绝大多数是破入性,以高血压为最常见致病因素,死亡率可高达50%~80%,尤其是脑室铸型形成者病情更加危重。以往常规脑室穿刺血肿碎吸引流或作颞瓣切口经颞叶造
摘 要:山东省乡村旅游要想有所突破,首先要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中引入新的理念和思路。利用旅游三维空间架构理论对山东的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设计,从而形成市场、产品和资源三维一体式的乡村旅游立体空间格局,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山东;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由来已久,最早有组织的旅游就是十九世纪的英国人组织的城市居民乘火车到乡村观光、娱乐、休闲。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模式包括五种:大城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除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应重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等其他学科阅读能力的提高。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研究与实践,改变小学数学阅读的现状,提高教师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控制教学节奏,拓宽学生视野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础。但是,某些演示实验在教室中进行时,整个实验可见度低,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后面的学生看不到,教学秩序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阵地。教学效率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而诸多问题中课堂教学效率还是关键,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必须改善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关注提升效率问题,当然,教学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