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语文课堂中,把各教学环节割裂开来的例子众多:课始出示学习目标与课中开展的学习活动匹配度不高;课中对文本的解读与课尾主题的升华契合度不强,课尾检测内容和教学目标关联度不大等,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
根据新课标理念、中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及中学语文教学原则,运用“目标导学,分层研学,支架助学,自主评学”的协同教学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目标导学,明确方向
只有具备了科学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有的放矢地实现目标。
如,学习柳宗元的文言文《小石潭记》时,教师引导学生制定适切的学习目标,具体操作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关注课标;其次,理解教材;第三,学情分析。基于这三个因素,笔者将《小石潭记》的学习目标定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一)基础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发展目标:
4.理清游记的线索,把握游记的特点 。
5.品味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6.通过品味景物描写,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分层研习,逐步深入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领域目标从低到高分成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笔者把本课学习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每个目标之间都有一种内在的层递逻辑发展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目标层级,进行一步步分层研习。
如,6个目标的设计是学生由知道、领会的层面上升到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层面。只有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最近发展区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不同的学生通过不断努力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学生通过诵读、思考、体味理解把这样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支架助学,破解难题
1.寻求方法支架,打通目标路径
学生研习在走向深入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学习方法缺失、内驱力不够。为了帮助学生铺路搭阶、化难为易,教师应提供正确科学的支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如,学习《小石潭记》,在实现目标5时,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师:请任选一句你喜欢的写景句子进行赏析。
(选择喜欢的句子,学生没有难度,但在“赏析”时有些茫然,不知从何入手……经过一番“挣扎”,学生仍然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应间入引导)
师:如何进行赏析呢?赏析有哪些技巧?
师生共同梳理:要赏析句子,首先要准确把握句意,即写了什么,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怎样写的,即是方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当然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好把握的是修辞方法。
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用这些方法要表达什么,目的是什么。最后还要注意表达的层次和语言。
师:赏析时,不求全面,抓一两点分析清楚即可。请同学们选择句子进行赏析,然后全班分享。
赏析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任务艰巨,但有了方法支架,学生的畏难情绪消失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什么写”这不仅是方法的指导,也使思维逐步走向纵深,更是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2.寻求同伴互助支架,提高自我內驱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知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同伴的观点和行为比较容易有认同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同学习,教
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让其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课文内容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如: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兼容,该如何理解?
师:作者为何而“乐”?
生1:由“隔篁竹”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
生2:作者看到潭中的游鱼,“俶而远逝,往来翕忽”,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此时作者有一种物我相融之“乐”。
师:作者为何而“忧”?
生1: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最后招致失败被贬,心中充满抑郁忧愤不平,因而“忧”。
生2:见到了曲折深邃的水流,“犬牙差互”的岸势,似与自己被贬的心境有一种契合,因而心中升起一种深不可测的“忧”的感受。
生3:因“寂寥无人”而“忧”。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战国末期《学记》中曾提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设计此题,通过问题分层,任务化解,将关键词句和背景资料进行整合,达到全解的目的。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也能激发彼此的灵感,打开彼此的思维。
四、自主评学,拾遗补阙
“评”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进行自主评学,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由师评转向自评,及时准确的评价,查漏补缺,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评学有两种方式,一是依规对标,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首先,教师依据制定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提供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学生依据标准,检查自己目标的落实情况。二是运用达标测试题,检查知识落实情况。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拟制科学的检测题,学生自主完成检测题查漏补缺。
如,学习完《小石潭记》,教师拟制课堂检测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检测落实目标1中的“正确”】
隔篁竹 水尤清冽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悄怆幽邃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一处。【检测落实目标1中的“流利”】
以其境过清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检测落实目标2】
从小丘西行 心乐之 水尤清冽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检测落实目标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5.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检测落实目标4】
6.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其间有变化吗?请结合写作背景和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检测落实目标3、5】
通过自评环节,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缺,可使教学目标有效地落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唤醒学生需求,课前聚焦“目标导学”,课中注重“分层研习”“支架助学”,课后关注“自主评学”,只有将这些教学环节有机的协同起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山西省怀仁市云中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
根据新课标理念、中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及中学语文教学原则,运用“目标导学,分层研学,支架助学,自主评学”的协同教学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目标导学,明确方向
只有具备了科学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有的放矢地实现目标。
如,学习柳宗元的文言文《小石潭记》时,教师引导学生制定适切的学习目标,具体操作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关注课标;其次,理解教材;第三,学情分析。基于这三个因素,笔者将《小石潭记》的学习目标定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一)基础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发展目标:
4.理清游记的线索,把握游记的特点 。
5.品味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6.通过品味景物描写,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分层研习,逐步深入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领域目标从低到高分成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笔者把本课学习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每个目标之间都有一种内在的层递逻辑发展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目标层级,进行一步步分层研习。
如,6个目标的设计是学生由知道、领会的层面上升到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层面。只有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最近发展区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不同的学生通过不断努力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学生通过诵读、思考、体味理解把这样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支架助学,破解难题
1.寻求方法支架,打通目标路径
学生研习在走向深入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学习方法缺失、内驱力不够。为了帮助学生铺路搭阶、化难为易,教师应提供正确科学的支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如,学习《小石潭记》,在实现目标5时,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师:请任选一句你喜欢的写景句子进行赏析。
(选择喜欢的句子,学生没有难度,但在“赏析”时有些茫然,不知从何入手……经过一番“挣扎”,学生仍然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应间入引导)
师:如何进行赏析呢?赏析有哪些技巧?
师生共同梳理:要赏析句子,首先要准确把握句意,即写了什么,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怎样写的,即是方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当然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好把握的是修辞方法。
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用这些方法要表达什么,目的是什么。最后还要注意表达的层次和语言。
师:赏析时,不求全面,抓一两点分析清楚即可。请同学们选择句子进行赏析,然后全班分享。
赏析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任务艰巨,但有了方法支架,学生的畏难情绪消失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什么写”这不仅是方法的指导,也使思维逐步走向纵深,更是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2.寻求同伴互助支架,提高自我內驱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知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同伴的观点和行为比较容易有认同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同学习,教
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让其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课文内容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如: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兼容,该如何理解?
师:作者为何而“乐”?
生1:由“隔篁竹”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
生2:作者看到潭中的游鱼,“俶而远逝,往来翕忽”,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此时作者有一种物我相融之“乐”。
师:作者为何而“忧”?
生1: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最后招致失败被贬,心中充满抑郁忧愤不平,因而“忧”。
生2:见到了曲折深邃的水流,“犬牙差互”的岸势,似与自己被贬的心境有一种契合,因而心中升起一种深不可测的“忧”的感受。
生3:因“寂寥无人”而“忧”。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战国末期《学记》中曾提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设计此题,通过问题分层,任务化解,将关键词句和背景资料进行整合,达到全解的目的。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也能激发彼此的灵感,打开彼此的思维。
四、自主评学,拾遗补阙
“评”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进行自主评学,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由师评转向自评,及时准确的评价,查漏补缺,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评学有两种方式,一是依规对标,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首先,教师依据制定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提供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学生依据标准,检查自己目标的落实情况。二是运用达标测试题,检查知识落实情况。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拟制科学的检测题,学生自主完成检测题查漏补缺。
如,学习完《小石潭记》,教师拟制课堂检测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检测落实目标1中的“正确”】
隔篁竹 水尤清冽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悄怆幽邃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一处。【检测落实目标1中的“流利”】
以其境过清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检测落实目标2】
从小丘西行 心乐之 水尤清冽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检测落实目标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5.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检测落实目标4】
6.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其间有变化吗?请结合写作背景和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检测落实目标3、5】
通过自评环节,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缺,可使教学目标有效地落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唤醒学生需求,课前聚焦“目标导学”,课中注重“分层研习”“支架助学”,课后关注“自主评学”,只有将这些教学环节有机的协同起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山西省怀仁市云中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