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诱发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动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民主氛围 ;创新能力
我国传统教育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学生课业负担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主要的是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因此把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更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本文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而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创新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有层次性,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创新信心。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都能有较多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新颖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增强其探索性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信心。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坚定的信念。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张燁.以学生为主体 激活数学“探究点”[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年13期
[2]吴亚斌.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王颖.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4]郭运江;高中教学有效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赵振华;中学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周振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分析[J].数理化教学研究,2007,3:103-104.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民主氛围 ;创新能力
我国传统教育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学生课业负担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主要的是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因此把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更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本文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而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创新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有层次性,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创新信心。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都能有较多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新颖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增强其探索性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信心。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坚定的信念。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张燁.以学生为主体 激活数学“探究点”[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年13期
[2]吴亚斌.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王颖.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4]郭运江;高中教学有效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赵振华;中学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周振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分析[J].数理化教学研究,2007,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