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微型小说。虽然只有1200余字,但内涵丰富。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窗》的内涵显然是深邃的,但对其的解读与生活阅历又是分不开的。因此,笔者决定结合八年级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来制订本课的教学方案。
在学生预习小说时笔者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说说自己阅读感受最深的地方。通过对预习情况的了解,笔者进行了统计分类。学生的阅读感受主要归成三类:最感动的地方,近窗病人心造美景;最气愤的地方,远窗病人见死不救;最意外的地方,结尾“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面对这样集中的阅读感受,如何展开课堂的进一步学习呢?笔者从朗读人手,和学生一起用声音去触摸小说《窗》的灵魂。
一、用个性化朗读感受人性之美
最感动的地方:近窗病人心造美景。
让学生找出近窗病人心造的窗外美景,感受其心灵之美,这只是停留在文本解读阶段,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近窗病人的用心良苦。只有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体味近窗病人心灵之美好。于是准备先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再通过个性化朗读来感悟近窗病人的人性之善,心灵之美。
首先,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请学生找出近窗病人所描述的窗外的景物,说说这些景物能勾起我们生活中哪些美好的记忆。这一个问题,意在让学生读懂文本,找到景物,更在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这些景物唤起的自己温暖的回忆,让学生从情感上去感受近窗病人的用心,也为下面个性化朗读环节做好铺垫。
课文中,公园中景物能勾起的记忆丰富多彩。有全家划船的温馨回忆,有自己与天鹅、长颈鹿合照的经历,还有和伙伴春游的趣事,等等。学生回味时幸福快乐,情感丰富。近窗病人心造的美景之美不言而喻,它给重病中的两人带来了生的希望与勇气,近窗病人的心灵之美也就了然于心。
其次,展开个性化趣味朗读。可用添字法,在文句中插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添加生活情境,小组合作进行朗读。在第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情感已被唤醒,此时通过朗读来体验近窗病人的心灵之美也就水到渠成。学生把刚才的生活体验变成文字插入到文本语句之中,添加生活情境,采用添字法开展个性化朗读活动。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超出预想,不仅添加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生动语句,还运用口技,利用手中的麦克风模拟了摆弄游艇模型时碰撞的声响,更有学生在观摩球赛时用英语喊出了“come on!”学生之间的朗读分工配合默契,使整个朗读趣味盎然,很好地诠释了文段中“栩栩如生”和“津津有味”这两个成语。
课堂有情又有趣,下面两段是课堂个性化趣味朗读实录,它展现了学生丰富的阅读体验。
很显然,这个窗口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嘎!嘎!嘎!)(哦,还有天鹅,一只、两只……那边还有!)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哇,太快啦,砰!砰!)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哇,好浪漫哦!)
一个孩童在湖边玩耍,(喂,小心!哎呦!摔了一跤。)差点儿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啊!(嗨,我们猜猜今年的流行色是什么,红色?蓝色?绿色?不对,是相拼色!几种色彩相拼啊!呵呵,真美啊!)
在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朗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内心被人物的人性之美所感动。
二、用变句法朗读认识人性转变
最气愤的地方:远窗病人见死不救。
认识远窗病人的心路历程,尤其是让学生了解从羡慕嫉妒恨到见死不救的心理演变,认识人性由善到恶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体悟人性的美与丑。
首先让学生找出反映远窗病人心理演变的语句,然后变化句式,用不同语气来朗读,认识人物心理变化历程。各小组朗读呈现的内容如下:
段5: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啊,那个人是多么幸运啊!我好羡慕啊!唉,偏偏是他,要是我就好啦!)
段5: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我也应该得到这种机会。/是我!是我!就该是我!)
段8: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都是因为他,要不是他,那张床位就是我的。/怪他,都怪他!恨死我了!)
学生用陈述句、疑问句、设问旬、反问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并通过朗读辨析表达了自己的阅读体悟。平和客观地陈述句,冷静而严肃;感叹句,直接喊出了人物内心的声音,冲击着读者内心;多种句式杂用,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学生通过朗读不同句式呈现的同一内容,很好地认识了人性由善变恶的过程,也认识到了自私嫉妒的可怕与可恶。
三、用排比法朗读体验讽刺的力度
最意外的结尾: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远窗病人能在病房内看见的最多的就是墙。墙,也是他最不想见的,而处心积虑得到靠窗病床后,迫不及待想见的窗外美景,原来只是一堵墙,一堵光秃秃的墙!这对远窗病人那种极度自私是强有力的讽刺与鞭挞!反之,墙也是近窗病人最美心灵的写照!美与丑,都在这堵“墙”上。
如何通过朗读来传递这种“欧亨利”式结尾鞭挞的力度与强度呢?笔者借鉴了修辞中排比的表达效果,让学生重复朗读。在形式上是反复,语气上是递增,情感上是蓄势。这样用排比法三连读,彰显了讽刺的力度与强度。
这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阅读感受感悟能力在朗读活动中得到有效提升。各小组朗读呈现的内容有以下三种:
内容一: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内容二: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光秃秃的一堵墙!墙!
内容三: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墙!墙!
排比式朗读,蓄势传情,效果很好!对人性美丑的认识,对善恶的爱憎,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得非常到位。
《窗》的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朗读,完全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是个性化的朗读。这种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告诉我们,学生真正走进了作品,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小说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通过朗读来学习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用声音来触摸小说的灵魂,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有情有趣。
在学生预习小说时笔者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说说自己阅读感受最深的地方。通过对预习情况的了解,笔者进行了统计分类。学生的阅读感受主要归成三类:最感动的地方,近窗病人心造美景;最气愤的地方,远窗病人见死不救;最意外的地方,结尾“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面对这样集中的阅读感受,如何展开课堂的进一步学习呢?笔者从朗读人手,和学生一起用声音去触摸小说《窗》的灵魂。
一、用个性化朗读感受人性之美
最感动的地方:近窗病人心造美景。
让学生找出近窗病人心造的窗外美景,感受其心灵之美,这只是停留在文本解读阶段,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近窗病人的用心良苦。只有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体味近窗病人心灵之美好。于是准备先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再通过个性化朗读来感悟近窗病人的人性之善,心灵之美。
首先,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请学生找出近窗病人所描述的窗外的景物,说说这些景物能勾起我们生活中哪些美好的记忆。这一个问题,意在让学生读懂文本,找到景物,更在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这些景物唤起的自己温暖的回忆,让学生从情感上去感受近窗病人的用心,也为下面个性化朗读环节做好铺垫。
课文中,公园中景物能勾起的记忆丰富多彩。有全家划船的温馨回忆,有自己与天鹅、长颈鹿合照的经历,还有和伙伴春游的趣事,等等。学生回味时幸福快乐,情感丰富。近窗病人心造的美景之美不言而喻,它给重病中的两人带来了生的希望与勇气,近窗病人的心灵之美也就了然于心。
其次,展开个性化趣味朗读。可用添字法,在文句中插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添加生活情境,小组合作进行朗读。在第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情感已被唤醒,此时通过朗读来体验近窗病人的心灵之美也就水到渠成。学生把刚才的生活体验变成文字插入到文本语句之中,添加生活情境,采用添字法开展个性化朗读活动。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超出预想,不仅添加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生动语句,还运用口技,利用手中的麦克风模拟了摆弄游艇模型时碰撞的声响,更有学生在观摩球赛时用英语喊出了“come on!”学生之间的朗读分工配合默契,使整个朗读趣味盎然,很好地诠释了文段中“栩栩如生”和“津津有味”这两个成语。
课堂有情又有趣,下面两段是课堂个性化趣味朗读实录,它展现了学生丰富的阅读体验。
很显然,这个窗口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嘎!嘎!嘎!)(哦,还有天鹅,一只、两只……那边还有!)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哇,太快啦,砰!砰!)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哇,好浪漫哦!)
一个孩童在湖边玩耍,(喂,小心!哎呦!摔了一跤。)差点儿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啊!(嗨,我们猜猜今年的流行色是什么,红色?蓝色?绿色?不对,是相拼色!几种色彩相拼啊!呵呵,真美啊!)
在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朗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内心被人物的人性之美所感动。
二、用变句法朗读认识人性转变
最气愤的地方:远窗病人见死不救。
认识远窗病人的心路历程,尤其是让学生了解从羡慕嫉妒恨到见死不救的心理演变,认识人性由善到恶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体悟人性的美与丑。
首先让学生找出反映远窗病人心理演变的语句,然后变化句式,用不同语气来朗读,认识人物心理变化历程。各小组朗读呈现的内容如下:
段5: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啊,那个人是多么幸运啊!我好羡慕啊!唉,偏偏是他,要是我就好啦!)
段5: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我也应该得到这种机会。/是我!是我!就该是我!)
段8: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都是因为他,要不是他,那张床位就是我的。/怪他,都怪他!恨死我了!)
学生用陈述句、疑问句、设问旬、反问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并通过朗读辨析表达了自己的阅读体悟。平和客观地陈述句,冷静而严肃;感叹句,直接喊出了人物内心的声音,冲击着读者内心;多种句式杂用,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学生通过朗读不同句式呈现的同一内容,很好地认识了人性由善变恶的过程,也认识到了自私嫉妒的可怕与可恶。
三、用排比法朗读体验讽刺的力度
最意外的结尾: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远窗病人能在病房内看见的最多的就是墙。墙,也是他最不想见的,而处心积虑得到靠窗病床后,迫不及待想见的窗外美景,原来只是一堵墙,一堵光秃秃的墙!这对远窗病人那种极度自私是强有力的讽刺与鞭挞!反之,墙也是近窗病人最美心灵的写照!美与丑,都在这堵“墙”上。
如何通过朗读来传递这种“欧亨利”式结尾鞭挞的力度与强度呢?笔者借鉴了修辞中排比的表达效果,让学生重复朗读。在形式上是反复,语气上是递增,情感上是蓄势。这样用排比法三连读,彰显了讽刺的力度与强度。
这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阅读感受感悟能力在朗读活动中得到有效提升。各小组朗读呈现的内容有以下三种:
内容一: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内容二: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光秃秃的一堵墙!墙!
内容三: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墙!墙!
排比式朗读,蓄势传情,效果很好!对人性美丑的认识,对善恶的爱憎,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得非常到位。
《窗》的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朗读,完全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是个性化的朗读。这种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告诉我们,学生真正走进了作品,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小说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通过朗读来学习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用声音来触摸小说的灵魂,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有情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