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触摸灵魂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60358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微型小说。虽然只有1200余字,但内涵丰富。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窗》的内涵显然是深邃的,但对其的解读与生活阅历又是分不开的。因此,笔者决定结合八年级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来制订本课的教学方案。
  在学生预习小说时笔者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说说自己阅读感受最深的地方。通过对预习情况的了解,笔者进行了统计分类。学生的阅读感受主要归成三类:最感动的地方,近窗病人心造美景;最气愤的地方,远窗病人见死不救;最意外的地方,结尾“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面对这样集中的阅读感受,如何展开课堂的进一步学习呢?笔者从朗读人手,和学生一起用声音去触摸小说《窗》的灵魂。
  一、用个性化朗读感受人性之美
  最感动的地方:近窗病人心造美景。
  让学生找出近窗病人心造的窗外美景,感受其心灵之美,这只是停留在文本解读阶段,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近窗病人的用心良苦。只有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体味近窗病人心灵之美好。于是准备先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再通过个性化朗读来感悟近窗病人的人性之善,心灵之美。
  首先,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请学生找出近窗病人所描述的窗外的景物,说说这些景物能勾起我们生活中哪些美好的记忆。这一个问题,意在让学生读懂文本,找到景物,更在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这些景物唤起的自己温暖的回忆,让学生从情感上去感受近窗病人的用心,也为下面个性化朗读环节做好铺垫。
  课文中,公园中景物能勾起的记忆丰富多彩。有全家划船的温馨回忆,有自己与天鹅、长颈鹿合照的经历,还有和伙伴春游的趣事,等等。学生回味时幸福快乐,情感丰富。近窗病人心造的美景之美不言而喻,它给重病中的两人带来了生的希望与勇气,近窗病人的心灵之美也就了然于心。
  其次,展开个性化趣味朗读。可用添字法,在文句中插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添加生活情境,小组合作进行朗读。在第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情感已被唤醒,此时通过朗读来体验近窗病人的心灵之美也就水到渠成。学生把刚才的生活体验变成文字插入到文本语句之中,添加生活情境,采用添字法开展个性化朗读活动。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超出预想,不仅添加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生动语句,还运用口技,利用手中的麦克风模拟了摆弄游艇模型时碰撞的声响,更有学生在观摩球赛时用英语喊出了“come on!”学生之间的朗读分工配合默契,使整个朗读趣味盎然,很好地诠释了文段中“栩栩如生”和“津津有味”这两个成语。
  课堂有情又有趣,下面两段是课堂个性化趣味朗读实录,它展现了学生丰富的阅读体验。
  很显然,这个窗口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嘎!嘎!嘎!)(哦,还有天鹅,一只、两只……那边还有!)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哇,太快啦,砰!砰!)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哇,好浪漫哦!)
  一个孩童在湖边玩耍,(喂,小心!哎呦!摔了一跤。)差点儿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啊!(嗨,我们猜猜今年的流行色是什么,红色?蓝色?绿色?不对,是相拼色!几种色彩相拼啊!呵呵,真美啊!)
  在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朗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内心被人物的人性之美所感动。
  二、用变句法朗读认识人性转变
  最气愤的地方:远窗病人见死不救。
  认识远窗病人的心路历程,尤其是让学生了解从羡慕嫉妒恨到见死不救的心理演变,认识人性由善到恶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体悟人性的美与丑。
  首先让学生找出反映远窗病人心理演变的语句,然后变化句式,用不同语气来朗读,认识人物心理变化历程。各小组朗读呈现的内容如下:
  段5: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啊,那个人是多么幸运啊!我好羡慕啊!唉,偏偏是他,要是我就好啦!)
  段5: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我也应该得到这种机会。/是我!是我!就该是我!)
  段8: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都是因为他,要不是他,那张床位就是我的。/怪他,都怪他!恨死我了!)
  学生用陈述句、疑问句、设问旬、反问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并通过朗读辨析表达了自己的阅读体悟。平和客观地陈述句,冷静而严肃;感叹句,直接喊出了人物内心的声音,冲击着读者内心;多种句式杂用,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学生通过朗读不同句式呈现的同一内容,很好地认识了人性由善变恶的过程,也认识到了自私嫉妒的可怕与可恶。
  三、用排比法朗读体验讽刺的力度
  最意外的结尾: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远窗病人能在病房内看见的最多的就是墙。墙,也是他最不想见的,而处心积虑得到靠窗病床后,迫不及待想见的窗外美景,原来只是一堵墙,一堵光秃秃的墙!这对远窗病人那种极度自私是强有力的讽刺与鞭挞!反之,墙也是近窗病人最美心灵的写照!美与丑,都在这堵“墙”上。
  如何通过朗读来传递这种“欧亨利”式结尾鞭挞的力度与强度呢?笔者借鉴了修辞中排比的表达效果,让学生重复朗读。在形式上是反复,语气上是递增,情感上是蓄势。这样用排比法三连读,彰显了讽刺的力度与强度。
  这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阅读感受感悟能力在朗读活动中得到有效提升。各小组朗读呈现的内容有以下三种:
  内容一: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内容二: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光秃秃的一堵墙!墙!
  内容三: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墙!墙!
  排比式朗读,蓄势传情,效果很好!对人性美丑的认识,对善恶的爱憎,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得非常到位。
  《窗》的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朗读,完全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是个性化的朗读。这种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告诉我们,学生真正走进了作品,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小说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通过朗读来学习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用声音来触摸小说的灵魂,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有情有趣。
其他文献
常听人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则不然,初中语文课本就是我们中学生习作的不竭粮仓。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意写作时,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赏析范本,带学生一路领略满园春色,让学生的习作充满诗意。  一、用心捕捉《春》中的动态美  美文好比天籁,细细品味其用心雕琢的词语,总给人以绕梁三日、余韵袅袅的回味。《春》中传神的动态美描绘了物象的形象,突出了物象的本质特点,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强烈的喜爱赞美情
期刊
叙事文本是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常见教学题材,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小说、叙事散文、寓言故事。叙事话语、叙事声音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文本的外在形式。解读文本即是通过文本的外在形式探究内在意象的过程。内在意象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形式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遵循叙事文本的构成规律,从文本的外在形式角度切入是解读文本内在意象的一条捷径。  
期刊
新课程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设计课程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从知识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笔者就以讲授课文《父与子》为例,对此问题作一肤浅的探究。  一、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谈起  笔者将本课的知识
期刊
所谓诗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表明其意:“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即诗以情为根茎,以义为果实,发乎于情,止于意。这与“诗言志”的古训不谋而合。但情为根茎,何为发情的种子?这又引申出“境”和“象”,“境生于象而又高于象”,“象”是引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境”是安置情意所构造的空间环境。所以在吟哦一首诗或词时,眼前浮现“境”和“象”,而细咂味,总能从表现出的“象”中寻访到意和志。因此教师在语文诗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趋完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笔者站在三尺讲台上,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作了大胆的革新,现借此平台予以阐述,以供广大同人斧正。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因为良好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新课导入技巧,具体可以把握三个环节。  1 音乐导入,妙趣
期刊
周记,以其素材生活性强,体裁灵活自由,反馈及时迅捷,提升写作效果好,而受到绝大部分语文老师的青睐。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方向发展。指导学生写好周记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以为引导学生写好周记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周记布置要多开放少束缚  从学生的写作心态来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让学生“读”文本表面的文字,肤浅的理解文字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文字表面的意思,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悟出蕴涵在文字表面之下的深刻内涵,发现文本之美,进而让学生读出文本中的“本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一、整体阅读,发现文本语言之美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舍得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因为只有静静的阅读才会有思考的空间和氛
期刊
《那树》一直是笔者最喜欢的课文之一。  每次重读这篇文章,内心就不禁涌起浓浓的哀伤。于是在教学中,笔者格外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那棵大树的心情,反省人类的无知,把握作者的感情,并进一步尝试“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片断: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段话说说那树的经历,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然后找出具体的语句分析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体会作者对
期刊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提到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少被关注。自从新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学细节开始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去探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无不彰显着细节的力量,并将其从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清晰引导。  这让笔者想起了自己曾上过的一节以《
期刊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学,正在准备着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为培养适合新时期要求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挑战就是竞争,迎接挑战就是迎接竞争。初中语文教学在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中加速发展,实现新突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科教兴国方针的具体体现。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迎接新挑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