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7年美国爆发次货危机,这场危机波掀起一场全世界的金融风暴,我国也受到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困难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2009年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陆续启动,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我国有400万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再加上前几年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290万,2009年共有690多万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海啸波及中国。在就业大军中,这些长期以来引人关注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冬天也感到了些许寒意。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
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最直接的现状也是最根本的现状。其“难”有以下特点:
(一)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短期供求不平衡,供给大于需求,这是今几年来大学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让很多人惊讶地认清了大学生和民工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如实地反映了扩招带来的短期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市场用月薪这枚小小的砝码,称量着天之骄子们的自我估价。
(二)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就业市场里,存在着一方面有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有许多空缺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的现象。这是我国就业问题包括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就业领域出现这个问题与大学教育和专业设置有关。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是“两张皮”,人才的知识结构、层次与用人单位不吻合。这样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
(三)性别结构问题。
在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说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差目前还没有实例。目前女大学生所学专业多数集中在文史、经济管理等方面,这些专业的岗位多数是管理岗位,而目前许多用人单位的这些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又多是女员工,所以用人单位在这些岗位上需要补充男员工。
(四)区域结构问题。
“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就是多数大学生选择在大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就业,而较少愿意到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就业。这个问题涉及个人的发展问题。大学生一旦在大城市找到工作,不仅薪酬高,发展的机会也多,应该说大学生们做这样的选择是合理的。
(五)行业与职业结构问题。
在就业市场,一些专业比较热,学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好找工作,需求量大,而有些专业则不受市场欢迎,学这些专业的大学生不好找工作。目前就业市场上的热门专业如动漫、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工作环境好、薪酬高的岗位。大学生就业的行业、职业问题将是长期甚至是永恒的问题。大学人才培养与市场的变动时间差决定了这个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只有就业市场与大学人才培养的对接紧密结合,这个问题才能得到缓解。
(六)学历变相贬值问题
随着我国的大学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大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怀疑。一些用人单位近几年新招如的大学生能力越来越差,甚至一些单位要求“退货”。同时用人单位提高职位的学历要求,一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职位一定要研究生。
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和建议
(一) 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就业政策,是就业的大环境宽松有力。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例如,在自主择业方面,破除了一切部门限制和地区限制,毕业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在自主创业方面,免除了创办企业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可提供小额贷款资助;在鼓励下基层方面,除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外,在落户、职称、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在就业服务方面,不仅学校有周到的指导和服务,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提供多种公益性服务;在择业期限方面,不仅毕业前可以找,而且毕业后两年内仍可双向选择;在困难救助方面,毕业后可以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特别困难的还可以申请临时救助,可以得到比如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等方面的支持。可以说,现有政策涵盖了毕业生就业的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框架体系。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目前高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但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高校目前还没有自己的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老师很重要,如果这个老师是毕业没几年的留校大学生,本身没有工作经验,或者这个老师过去所学的专业不适合做这个工作,就不要安排他来做。目前高校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老师。高校可以培训一批就业指导老师,也可以从社会上引进一些有经验的就业指导老师,或者与社会一些专业的就业咨询公司进行合作。就业指导教育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高校要重视这个队伍的建设,否则这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就不会被吸引到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中来。
(三)从微观层面上,对即将步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有一下建议
一﹑不可失,早作决断。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二﹑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发动老乡、亲友、同学校友找信息。在有目标的情况下,要重点“捕鱼”,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
三﹑也成,低也就。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于是,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因此,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更要能够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痛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
四﹑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資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先落实个单位,然后再根据情况伺机而动。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处理好与已签单位的关系,并能够承受违约引发的责任。
总之,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参考文献:
[1]《2008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J]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2009,(1)
[2] 李云路 , 李薇薇. 大学生就业应另辟“灰径”[J]. 家庭科技, 2004,(09)
[3] 任岩. 给大学生就业支招[J]. 共产党员, 2005,(06)
[4] 《中国大学生就业》读者评刊表[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21)
[5] 熊书银, 黄登婕. 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培养[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2009年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陆续启动,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我国有400万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再加上前几年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290万,2009年共有690多万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海啸波及中国。在就业大军中,这些长期以来引人关注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冬天也感到了些许寒意。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
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最直接的现状也是最根本的现状。其“难”有以下特点:
(一)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短期供求不平衡,供给大于需求,这是今几年来大学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让很多人惊讶地认清了大学生和民工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如实地反映了扩招带来的短期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市场用月薪这枚小小的砝码,称量着天之骄子们的自我估价。
(二)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就业市场里,存在着一方面有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有许多空缺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的现象。这是我国就业问题包括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就业领域出现这个问题与大学教育和专业设置有关。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是“两张皮”,人才的知识结构、层次与用人单位不吻合。这样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
(三)性别结构问题。
在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说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差目前还没有实例。目前女大学生所学专业多数集中在文史、经济管理等方面,这些专业的岗位多数是管理岗位,而目前许多用人单位的这些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又多是女员工,所以用人单位在这些岗位上需要补充男员工。
(四)区域结构问题。
“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就是多数大学生选择在大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就业,而较少愿意到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就业。这个问题涉及个人的发展问题。大学生一旦在大城市找到工作,不仅薪酬高,发展的机会也多,应该说大学生们做这样的选择是合理的。
(五)行业与职业结构问题。
在就业市场,一些专业比较热,学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好找工作,需求量大,而有些专业则不受市场欢迎,学这些专业的大学生不好找工作。目前就业市场上的热门专业如动漫、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工作环境好、薪酬高的岗位。大学生就业的行业、职业问题将是长期甚至是永恒的问题。大学人才培养与市场的变动时间差决定了这个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只有就业市场与大学人才培养的对接紧密结合,这个问题才能得到缓解。
(六)学历变相贬值问题
随着我国的大学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大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怀疑。一些用人单位近几年新招如的大学生能力越来越差,甚至一些单位要求“退货”。同时用人单位提高职位的学历要求,一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职位一定要研究生。
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和建议
(一) 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就业政策,是就业的大环境宽松有力。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例如,在自主择业方面,破除了一切部门限制和地区限制,毕业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在自主创业方面,免除了创办企业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可提供小额贷款资助;在鼓励下基层方面,除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外,在落户、职称、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在就业服务方面,不仅学校有周到的指导和服务,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提供多种公益性服务;在择业期限方面,不仅毕业前可以找,而且毕业后两年内仍可双向选择;在困难救助方面,毕业后可以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特别困难的还可以申请临时救助,可以得到比如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等方面的支持。可以说,现有政策涵盖了毕业生就业的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框架体系。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目前高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但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高校目前还没有自己的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老师很重要,如果这个老师是毕业没几年的留校大学生,本身没有工作经验,或者这个老师过去所学的专业不适合做这个工作,就不要安排他来做。目前高校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老师。高校可以培训一批就业指导老师,也可以从社会上引进一些有经验的就业指导老师,或者与社会一些专业的就业咨询公司进行合作。就业指导教育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高校要重视这个队伍的建设,否则这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就不会被吸引到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中来。
(三)从微观层面上,对即将步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有一下建议
一﹑不可失,早作决断。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二﹑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发动老乡、亲友、同学校友找信息。在有目标的情况下,要重点“捕鱼”,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
三﹑也成,低也就。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于是,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因此,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更要能够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痛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
四﹑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資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先落实个单位,然后再根据情况伺机而动。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处理好与已签单位的关系,并能够承受违约引发的责任。
总之,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参考文献:
[1]《2008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J]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2009,(1)
[2] 李云路 , 李薇薇. 大学生就业应另辟“灰径”[J]. 家庭科技, 2004,(09)
[3] 任岩. 给大学生就业支招[J]. 共产党员, 2005,(06)
[4] 《中国大学生就业》读者评刊表[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21)
[5] 熊书银, 黄登婕. 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培养[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