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Byram 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理论基础,以问卷调查形式对内蒙古工业大学113名蒙族预科生进行调查,考察他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果表明:内蒙古工业大学蒙族预科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然而,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和知识水平普遍低下。
【关键词】多元文化;蒙族预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简介】马静(1978.0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教学法;包桂英(1977.0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教学法。
大学的民族预科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骨干人才主要来源,肩负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他们生活在多元文化聚集的特殊环境,处于本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汉文化及世界主流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之中。本研究以内蒙古工业大学蒙族预科生为研究对象,以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为依据,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民族预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本研究以英国学者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理论基础。该模式通过四个维度来衡量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1.“态度”:表现在对待文化意义,信仰及行为方面的差异的态度。2.“知识”:是指对本国文化和社会群体以及对交流对方相应方面文化的了解。3.“技能”: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信息和一般的知识框架对外来事物和文献进行理解并发现其内涵的能力。
参加此次调查问卷的是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级和2017级蒙古族预科班的125名学生,发放问卷125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其中大一学生63人、大二学生50人。 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自编了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预科学生多元文化跨交际能力调查问卷,涉及四个部分:一是个人信息。二是蒙汉英文化知识测试,共30题,每部分各10题。三是跨文化交際技能力测试,共10题。四是学生对跨文化意识和态度,共12道单选题。调查问卷根据最常用的检测方法Cronbach’s alpha系数检测。收回问卷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1.蒙族预科生的英语语言基础薄弱。蒙古族预科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十分薄弱。中国文化词英语表达测试题中70%的词汇是初、高中学过的词汇,但得零分和一分的同学接近50%,平均得分3分,远远低于及格线。虽然蒙族预科生学习英语时间平均为9年,与大部分汉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限差距不大,但民族地区在中考、高考中对民族考生的英语成绩不计入或按比例计入总分,因此大多数预科生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英语授课时间偏少及民族地区的整体英语教学质量较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他们英语语言水平低下。
2.蒙古族预科生大学英语学习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此项测试表明预科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低下,呈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笔者认为原因如下:(1)在初、高中英语教材中没有充分的展现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内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教材更是如凤毛麟角。这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学习。(2)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西方的文化知识的输入,并没有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对外传播的重要性。中国文化词英语表达的测试结果表明,大二的平均分值为3.5200,大一学生的平均分值为2.6190,大二预科生在平均值上并没有显著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大学预科英语在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没有起到实际有效的作用。
3.蒙族预科生跨文化交际技能和知识水平低下。调查表明,蒙古族预科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和知识水平总体低下,很大程度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大学英语的学习还是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学生和教师为了应对各种英语考试,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追求语言知识的学习,忽略跨文化运用能力的培养。原因之二:大多数蒙族预科生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牧区或山区,电脑、图书馆、电影院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相对匮乏,没有便捷的渠道了解西方文化。
本调查发现内蒙古工业大学蒙古族预科生的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不高,但学生们持有非常积极的心态去了解、学习多元文化知识。因此,大学英语课堂应努力建构一个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培养蒙古族预科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提高他们用英语推介蒙古族文化和中华主流文化的能力,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1]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31-38.
[2]陈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138-140.
【关键词】多元文化;蒙族预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简介】马静(1978.0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教学法;包桂英(1977.0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教学法。
大学的民族预科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骨干人才主要来源,肩负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他们生活在多元文化聚集的特殊环境,处于本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汉文化及世界主流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之中。本研究以内蒙古工业大学蒙族预科生为研究对象,以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为依据,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民族预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一、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英国学者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理论基础。该模式通过四个维度来衡量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1.“态度”:表现在对待文化意义,信仰及行为方面的差异的态度。2.“知识”:是指对本国文化和社会群体以及对交流对方相应方面文化的了解。3.“技能”: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信息和一般的知识框架对外来事物和文献进行理解并发现其内涵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参加此次调查问卷的是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级和2017级蒙古族预科班的125名学生,发放问卷125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其中大一学生63人、大二学生50人。 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自编了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预科学生多元文化跨交际能力调查问卷,涉及四个部分:一是个人信息。二是蒙汉英文化知识测试,共30题,每部分各10题。三是跨文化交際技能力测试,共10题。四是学生对跨文化意识和态度,共12道单选题。调查问卷根据最常用的检测方法Cronbach’s alpha系数检测。收回问卷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三、蒙族预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蒙族预科生的英语语言基础薄弱。蒙古族预科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十分薄弱。中国文化词英语表达测试题中70%的词汇是初、高中学过的词汇,但得零分和一分的同学接近50%,平均得分3分,远远低于及格线。虽然蒙族预科生学习英语时间平均为9年,与大部分汉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限差距不大,但民族地区在中考、高考中对民族考生的英语成绩不计入或按比例计入总分,因此大多数预科生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英语授课时间偏少及民族地区的整体英语教学质量较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他们英语语言水平低下。
2.蒙古族预科生大学英语学习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此项测试表明预科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低下,呈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笔者认为原因如下:(1)在初、高中英语教材中没有充分的展现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内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教材更是如凤毛麟角。这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学习。(2)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西方的文化知识的输入,并没有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对外传播的重要性。中国文化词英语表达的测试结果表明,大二的平均分值为3.5200,大一学生的平均分值为2.6190,大二预科生在平均值上并没有显著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大学预科英语在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没有起到实际有效的作用。
3.蒙族预科生跨文化交际技能和知识水平低下。调查表明,蒙古族预科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和知识水平总体低下,很大程度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大学英语的学习还是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学生和教师为了应对各种英语考试,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追求语言知识的学习,忽略跨文化运用能力的培养。原因之二:大多数蒙族预科生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牧区或山区,电脑、图书馆、电影院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相对匮乏,没有便捷的渠道了解西方文化。
四、结语
本调查发现内蒙古工业大学蒙古族预科生的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不高,但学生们持有非常积极的心态去了解、学习多元文化知识。因此,大学英语课堂应努力建构一个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培养蒙古族预科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提高他们用英语推介蒙古族文化和中华主流文化的能力,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31-38.
[2]陈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