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课;讨论;高效
由于心理课的活动性与体验性,课堂讨论不可避免。讨论得好,学生会有更多更深的心灵感悟;讨论不好,问题成为虚设,流于形式,学生体验不深刻,心灵得不到成长,这样的讨论只能是无效或者低效的,严重影响心理课的质量与效果。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课的实效性,打造高效的心理课堂,本文将试图全面、系统地分析如何展开心理课的讨论。
一、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心理课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因此,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什么问题适合讨论,心理课讨论的一般是开放性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存在困惑的问题,通过情景展现、案例分析或者解决方法的探讨,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其次,要明确通过讨论可以解决什么问题,预设通过讨论可以达到的效果。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问题要富有层次性与逻辑性,应从简到繁,环环相扣,问题不宜多,以便深入展开;二是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展开讨论;三是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与现实性,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通过积极思考,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合理安排讨论的成员
心理课讨论的成员安排对讨论的氛围与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在安排人员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首先,平均分配成员数量与质量,一般将全班分为4~6个小组,每个小组6~10人,小组不能太多,以便控制课堂秩序与纪律。每个小组中男生与女生、外向与内向学生、学优生与潜力生等要均衡,否则,课堂上会出现若干非正式群体,讨论的话题可能会偏离主题,而且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些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而有的小组冷冷清清,没有气氛。分组时还要考虑一种情况,就是上课时不便重新打乱座位,可以遵循“就近原则”,以两列的前后3~4排为一个小组。另外,每个小组要推选一个组长,可以是组内推荐,也可以是自荐,负责主持和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并汇总,同时负责本小组的纪律以及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
三、全力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良好的讨论氛围是指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愉悦的氛围,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并敢于、乐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让课堂在讨论中不断生成,让学生有更多收获,也让教师体验到教学相长的乐趣。为此,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次,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在心理课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应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再次,教师可以适当在组间走动,以维持秩序,防止学生讨论偏题,但是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讨论;最后,要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此外,讨论时,要防止学生之间相互攻击、谩骂等现象出现。
四、提前规范讨论的要求
心理课上,如果不事先向学生说明讨论的要求,场面可能会很混乱,学生可能会很迷茫,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行为,比如嘻嘻哈哈、相互打闹、相互捉弄,或者在课堂上随意走动等。因此,教师在呈现讨论的问题之前,应提示学生要注意的问题,然后扫视全班,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重视。待问题呈现出来之后,让学生仔细看问题,认真思考、讨论,同时提醒学生讨论要小声,不要大声说笑,以免干扰其他小组。还要告诉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随意走动,讨论的内容要在问题范围之内;如果没有遵守这些规则与要求,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如上台表演节目或者秀一段自己擅长的才艺。
五、善于把握讨论的时机与时间
讨论的时机不当,会让讨论流于形式,表面上气氛活跃,但深度不够,让课堂效果受到影响。讨论的时机得当,则会成为课堂有效的推动力,让师生互动达到最优化。讨论不宜设置在暖身环节与结束环节,这两个环节相对比较简单,所需时间也较短,可以设置在主题活动中,尤其是在学生对主题有了一定认识之后。主题的核心问题与重难点问题有必要重点讨论。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度要合适,一般在10分钟左右,时间太短,学生对主题理解不透彻,讨论太仓促,不易深入;时间太长,学生没话说,可能会闲聊天。所以,讨论的时机与时间的把握对课堂效果很重要。
六、适时引导讨论的方向
心理课上言论的自由性与思维的发散性,很容易让讨论偏离主题,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各组讨论的内容不一样,课堂就会如一盘散沙,严重削弱讨论的实效性。讨论时,如果学生跑题,教师应该及时拉回正题,并告知小组长,让其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提醒小组成员在主题范围之内讨论,以保证讨论的有效性。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各小组内沉默寡言、内向的学生,他们因为不敢、不善于表达,很可能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教师要鼓励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七、注重发言的全面性
讨论完之后,教师要请各组代表发言,这时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一些学生很积极,频频举手想表现自己,而另一些学生则因没有机会表现自己而丧失对课堂的兴趣,会很失望。如果教师总叫表现好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可能会因不被重视、不受关注而走神儿,心理课的全体参与性就会减弱。因此,教师要注意均衡发言者的性别、性格、座位等,不能偏心,要重视角落里的学生,鼓励内向的学生发言,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学生在发言时,教师要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听听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有何异同,一方面可以拓宽思维,相互启发;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教师在学生发言时要注意自己站立的位置,要站在可以顾及全体学生的位置,并让学生大声发言,让坐得较远的学生可以听到。有些教师为了听清学生说话,走到发言者身边,这时其他学生因不在教师视线内,可能开小差或说闲话。
八、客观对待讨论的结果
心理课上的讨论没有固定的结论,结论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讨论结果很可能出人意料,如果教师对自己不满意的结果给予斥责、挖苦、嘲笑、否定与批评,学生会产生挫败感,课堂积极性也会被打消。因此教师对各组的讨论结果不能随便赞成或反对,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评价,肯定各组做得好的地方,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对明显的错误或者认知偏差给予及时纠正。只有做到不偏不倚、及时鼓励,心理课堂才能涌动灵性、绽放光彩,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扬州,225000)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何 妍
由于心理课的活动性与体验性,课堂讨论不可避免。讨论得好,学生会有更多更深的心灵感悟;讨论不好,问题成为虚设,流于形式,学生体验不深刻,心灵得不到成长,这样的讨论只能是无效或者低效的,严重影响心理课的质量与效果。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课的实效性,打造高效的心理课堂,本文将试图全面、系统地分析如何展开心理课的讨论。
一、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心理课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因此,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什么问题适合讨论,心理课讨论的一般是开放性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存在困惑的问题,通过情景展现、案例分析或者解决方法的探讨,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其次,要明确通过讨论可以解决什么问题,预设通过讨论可以达到的效果。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问题要富有层次性与逻辑性,应从简到繁,环环相扣,问题不宜多,以便深入展开;二是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展开讨论;三是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与现实性,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通过积极思考,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合理安排讨论的成员
心理课讨论的成员安排对讨论的氛围与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在安排人员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首先,平均分配成员数量与质量,一般将全班分为4~6个小组,每个小组6~10人,小组不能太多,以便控制课堂秩序与纪律。每个小组中男生与女生、外向与内向学生、学优生与潜力生等要均衡,否则,课堂上会出现若干非正式群体,讨论的话题可能会偏离主题,而且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些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而有的小组冷冷清清,没有气氛。分组时还要考虑一种情况,就是上课时不便重新打乱座位,可以遵循“就近原则”,以两列的前后3~4排为一个小组。另外,每个小组要推选一个组长,可以是组内推荐,也可以是自荐,负责主持和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并汇总,同时负责本小组的纪律以及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
三、全力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良好的讨论氛围是指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愉悦的氛围,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并敢于、乐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让课堂在讨论中不断生成,让学生有更多收获,也让教师体验到教学相长的乐趣。为此,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次,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在心理课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应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再次,教师可以适当在组间走动,以维持秩序,防止学生讨论偏题,但是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讨论;最后,要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此外,讨论时,要防止学生之间相互攻击、谩骂等现象出现。
四、提前规范讨论的要求
心理课上,如果不事先向学生说明讨论的要求,场面可能会很混乱,学生可能会很迷茫,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行为,比如嘻嘻哈哈、相互打闹、相互捉弄,或者在课堂上随意走动等。因此,教师在呈现讨论的问题之前,应提示学生要注意的问题,然后扫视全班,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重视。待问题呈现出来之后,让学生仔细看问题,认真思考、讨论,同时提醒学生讨论要小声,不要大声说笑,以免干扰其他小组。还要告诉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随意走动,讨论的内容要在问题范围之内;如果没有遵守这些规则与要求,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如上台表演节目或者秀一段自己擅长的才艺。
五、善于把握讨论的时机与时间
讨论的时机不当,会让讨论流于形式,表面上气氛活跃,但深度不够,让课堂效果受到影响。讨论的时机得当,则会成为课堂有效的推动力,让师生互动达到最优化。讨论不宜设置在暖身环节与结束环节,这两个环节相对比较简单,所需时间也较短,可以设置在主题活动中,尤其是在学生对主题有了一定认识之后。主题的核心问题与重难点问题有必要重点讨论。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度要合适,一般在10分钟左右,时间太短,学生对主题理解不透彻,讨论太仓促,不易深入;时间太长,学生没话说,可能会闲聊天。所以,讨论的时机与时间的把握对课堂效果很重要。
六、适时引导讨论的方向
心理课上言论的自由性与思维的发散性,很容易让讨论偏离主题,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各组讨论的内容不一样,课堂就会如一盘散沙,严重削弱讨论的实效性。讨论时,如果学生跑题,教师应该及时拉回正题,并告知小组长,让其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提醒小组成员在主题范围之内讨论,以保证讨论的有效性。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各小组内沉默寡言、内向的学生,他们因为不敢、不善于表达,很可能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教师要鼓励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七、注重发言的全面性
讨论完之后,教师要请各组代表发言,这时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一些学生很积极,频频举手想表现自己,而另一些学生则因没有机会表现自己而丧失对课堂的兴趣,会很失望。如果教师总叫表现好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可能会因不被重视、不受关注而走神儿,心理课的全体参与性就会减弱。因此,教师要注意均衡发言者的性别、性格、座位等,不能偏心,要重视角落里的学生,鼓励内向的学生发言,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学生在发言时,教师要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听听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有何异同,一方面可以拓宽思维,相互启发;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教师在学生发言时要注意自己站立的位置,要站在可以顾及全体学生的位置,并让学生大声发言,让坐得较远的学生可以听到。有些教师为了听清学生说话,走到发言者身边,这时其他学生因不在教师视线内,可能开小差或说闲话。
八、客观对待讨论的结果
心理课上的讨论没有固定的结论,结论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讨论结果很可能出人意料,如果教师对自己不满意的结果给予斥责、挖苦、嘲笑、否定与批评,学生会产生挫败感,课堂积极性也会被打消。因此教师对各组的讨论结果不能随便赞成或反对,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评价,肯定各组做得好的地方,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对明显的错误或者认知偏差给予及时纠正。只有做到不偏不倚、及时鼓励,心理课堂才能涌动灵性、绽放光彩,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扬州,225000)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