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资源始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加以充分挖掘,用足用活这些资源。综观低段课本,随处可见“季节”的踪影。以四季分的相关内容,春季:一上第一单元,二上第一单元。夏季:一下第四单元。秋季:二上第一单元。冬季:一下第六单元。看似没有联系的各个单元,正是按着教学进度来设计编排的。本文试以低段“季节”相关内容为例,就如何用足用活教材资源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按“词”索骥,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增加积累
在语言文字中,四字词语最精练却不失文字之美。短短的四字,却能将这个季节里自然界最美的事物言尽其中。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三点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四季之美,在词语中感受四季之美,读出四季之美,积累季节之词。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图文并茂,读词之妙
词语能体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去真切感受。利用春游、秋游的机会,将课堂搬进生活。让学生拿起画笔,拿起相机,将生活和词语最相符的画面画下来、照下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用词的精巧,体会用词的贴切,品味词语的美妙。比如“百花齐放”,春季桃花、迎春花、樱花、玉兰花……争相开放,仅仅一词却将万千美丽包含其中。
(二)分门别类,读词之美
词语虽短,构成却妙。词语的构成有并列式、偏正式、陈述式、重叠式等。比如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都是并列式短语,而莺歌、燕舞是属于偏正式。再如“丁丁冬冬”是拟声词。还可将词语根据词意分类:春、夏、秋、冬四季各分一类,声音、颜色、气候、季节特点各分一类,综合一类。低段学生无须明白这些词语的构成,但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将类似的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反复研读,体会词语的节奏美。在朗读的过程中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三)灵活运用,读词之味
词语在文本中更能焕发生命力。可以对词语进行各种形式的运用。可以利用句式说话:春天来了,( )。可以进行口语交际:利用插图、录像等丰富说话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还可以进行一些写话的训练,灵活运用所学的季节词汇。季节词语在具体的环境中得以运用,得以反复呈现,将词与句相融合,读出词语的韵味。
二、按“诗”索骥,引领学生吟中入境,体会意境
千古传颂的古诗一直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它总能把人带入最美好、最令人向往的情境之中。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五点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段学生无须深刻领会诗句的含义,只在诵中生情,体悟文章所含的意境。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教学古诗时,注重在视觉上营造诵读的环境与氛围。在绵绵春雨里教学《春晓》,在烂漫春光里教学《村居》,学生在吟诵之前早已身临其境。可将雨声、鸟鸣声、流水声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营造诗中情景。可创设人文环境,配合诗词学习,了解诗人的背景,诵读相关诗篇,让学生尽快入情入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可让学生回忆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视觉与听觉,根据文本的描述展开想象。
(二)渗透技巧,品味诗意
教学古诗时,注重古诗词富含的韵味、抑扬顿挫的语调、朗朗上口的音律。如《草》的第一句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读时语气舒缓;第三句表现了野草的顽强,语调上扬;第四句表现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语调平稳却有力。教师可示范读出语句的停顿、语气的轻重、节奏的缓急,让学生准确反复跟读。让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朗读,读出情感、读出诗意。
(三)由图及文,熟读成诵
教学古诗时,注重利用文中的插图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比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让学生观察书本的插图:金黄的油菜花,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孩童在菜花丛中东寻西找,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图画可以填补学生经验的空白,使他们有更具体形象的感受。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反复地读,熟读成诵。
(四)口语表达,深化理解
教学古诗时,注重挖掘利用古诗背后的内容。古诗所描绘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画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古诗呈现的完整的故事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分门别类,引领学生理解课文,落实目标
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四点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低段关于季节的课文根据特点可以分成几类。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别,落实不同的目标。
(一)季节景色,感受美好
一下课文《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荷叶圆圆》,二上课文《秋天的图画》,二下课文《找春天》《笋芽儿》都是描写景色的文章。这一类课文都比较优美,柳树、春雨、笋芽儿都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此类课文能够唤起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秋天的图画》将秋季丰收的景象尽收其中。《荷叶圆圆》是一首优美的儿童散文诗,诗中描绘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富有童趣、童真。小小的一片荷叶,赋予了这么多美好的比喻与想象。教学此类课文,应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景色的美好。还可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背诵。
(二)季节故事,拓展知识
《邓小平爷爷植树》提到了3月12日植树节这一背景,可以让学生学习春季植树的知识。《要下雨了》是关于夏天雷雨前所展现出的一些现象。《小鹿的玫瑰花》是一个关于春季种花的故事。教学此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季节知识进行延伸拓展,从而使学生关心自然。又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除文中提到的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并就此进行交流。 (三)季节背景,感知作用
课文中一些故事的主题虽不是季节,但也少不了季节背景的存在。如《看雪》和雪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因为雪而把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夏夜多美》讲的是一个夏夜池塘里的生物相互帮助的故事。教学此类课文,应提醒学生了解季节背景在课文中的作用,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服务。
此外,课文中的插图往往是学习时容易忽视的,但这些插图又往往最贴近文章本身,教师不能忽视插图资源。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三点提到:“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插图可以激起兴趣,比如《春雨的色彩》一文的背景是如纺线的雨丝,小燕子、麻雀、杜鹃、桃花、杜鹃花、油菜花、蒲公英都在插图上一一呈现,描绘了春雨绵绵的画面。(下转第7页)(上接第30页)插图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比如《笋芽儿》中笋妈妈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学生看了图就一目了然。插图还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比如《春晓》的插图只是一幅静态的画面,画面中的声音、气味,画面的内容都是学生可以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观察的方法、观察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能够结合图画进行阅读的习惯。
四、加强实践,指导学生合理拓展,提升能力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一)体现综合,加强实践
课标第一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第二点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比如教学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通过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利用小草、桃花、柳树等最具代表性的春意盎然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结合春游的感受和所拍的照片,组织学生演一演春天里的小动物,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进行表达,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知识,知道春天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立足教材,合理拓展
在人教版二下教材中创设了“宽带网”这一新栏目。其中提供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提示了拓展的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立足教材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外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策划、组织、实施的能力。教材中对于春季和秋季的内容选择得比较多、比较系统,这与上课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报纸、网络去搜集关于夏天和冬天的词、诗、文。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兴学校 310052)
一、按“词”索骥,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增加积累
在语言文字中,四字词语最精练却不失文字之美。短短的四字,却能将这个季节里自然界最美的事物言尽其中。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三点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四季之美,在词语中感受四季之美,读出四季之美,积累季节之词。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图文并茂,读词之妙
词语能体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去真切感受。利用春游、秋游的机会,将课堂搬进生活。让学生拿起画笔,拿起相机,将生活和词语最相符的画面画下来、照下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用词的精巧,体会用词的贴切,品味词语的美妙。比如“百花齐放”,春季桃花、迎春花、樱花、玉兰花……争相开放,仅仅一词却将万千美丽包含其中。
(二)分门别类,读词之美
词语虽短,构成却妙。词语的构成有并列式、偏正式、陈述式、重叠式等。比如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都是并列式短语,而莺歌、燕舞是属于偏正式。再如“丁丁冬冬”是拟声词。还可将词语根据词意分类:春、夏、秋、冬四季各分一类,声音、颜色、气候、季节特点各分一类,综合一类。低段学生无须明白这些词语的构成,但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将类似的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反复研读,体会词语的节奏美。在朗读的过程中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三)灵活运用,读词之味
词语在文本中更能焕发生命力。可以对词语进行各种形式的运用。可以利用句式说话:春天来了,( )。可以进行口语交际:利用插图、录像等丰富说话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还可以进行一些写话的训练,灵活运用所学的季节词汇。季节词语在具体的环境中得以运用,得以反复呈现,将词与句相融合,读出词语的韵味。
二、按“诗”索骥,引领学生吟中入境,体会意境
千古传颂的古诗一直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它总能把人带入最美好、最令人向往的情境之中。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五点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段学生无须深刻领会诗句的含义,只在诵中生情,体悟文章所含的意境。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教学古诗时,注重在视觉上营造诵读的环境与氛围。在绵绵春雨里教学《春晓》,在烂漫春光里教学《村居》,学生在吟诵之前早已身临其境。可将雨声、鸟鸣声、流水声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营造诗中情景。可创设人文环境,配合诗词学习,了解诗人的背景,诵读相关诗篇,让学生尽快入情入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可让学生回忆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视觉与听觉,根据文本的描述展开想象。
(二)渗透技巧,品味诗意
教学古诗时,注重古诗词富含的韵味、抑扬顿挫的语调、朗朗上口的音律。如《草》的第一句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读时语气舒缓;第三句表现了野草的顽强,语调上扬;第四句表现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语调平稳却有力。教师可示范读出语句的停顿、语气的轻重、节奏的缓急,让学生准确反复跟读。让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朗读,读出情感、读出诗意。
(三)由图及文,熟读成诵
教学古诗时,注重利用文中的插图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比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让学生观察书本的插图:金黄的油菜花,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孩童在菜花丛中东寻西找,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图画可以填补学生经验的空白,使他们有更具体形象的感受。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反复地读,熟读成诵。
(四)口语表达,深化理解
教学古诗时,注重挖掘利用古诗背后的内容。古诗所描绘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画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古诗呈现的完整的故事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分门别类,引领学生理解课文,落实目标
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四点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低段关于季节的课文根据特点可以分成几类。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别,落实不同的目标。
(一)季节景色,感受美好
一下课文《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荷叶圆圆》,二上课文《秋天的图画》,二下课文《找春天》《笋芽儿》都是描写景色的文章。这一类课文都比较优美,柳树、春雨、笋芽儿都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此类课文能够唤起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秋天的图画》将秋季丰收的景象尽收其中。《荷叶圆圆》是一首优美的儿童散文诗,诗中描绘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富有童趣、童真。小小的一片荷叶,赋予了这么多美好的比喻与想象。教学此类课文,应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景色的美好。还可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背诵。
(二)季节故事,拓展知识
《邓小平爷爷植树》提到了3月12日植树节这一背景,可以让学生学习春季植树的知识。《要下雨了》是关于夏天雷雨前所展现出的一些现象。《小鹿的玫瑰花》是一个关于春季种花的故事。教学此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季节知识进行延伸拓展,从而使学生关心自然。又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除文中提到的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并就此进行交流。 (三)季节背景,感知作用
课文中一些故事的主题虽不是季节,但也少不了季节背景的存在。如《看雪》和雪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因为雪而把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夏夜多美》讲的是一个夏夜池塘里的生物相互帮助的故事。教学此类课文,应提醒学生了解季节背景在课文中的作用,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服务。
此外,课文中的插图往往是学习时容易忽视的,但这些插图又往往最贴近文章本身,教师不能忽视插图资源。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第三点提到:“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插图可以激起兴趣,比如《春雨的色彩》一文的背景是如纺线的雨丝,小燕子、麻雀、杜鹃、桃花、杜鹃花、油菜花、蒲公英都在插图上一一呈现,描绘了春雨绵绵的画面。(下转第7页)(上接第30页)插图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比如《笋芽儿》中笋妈妈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学生看了图就一目了然。插图还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比如《春晓》的插图只是一幅静态的画面,画面中的声音、气味,画面的内容都是学生可以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观察的方法、观察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能够结合图画进行阅读的习惯。
四、加强实践,指导学生合理拓展,提升能力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一)体现综合,加强实践
课标第一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第二点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比如教学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通过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利用小草、桃花、柳树等最具代表性的春意盎然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结合春游的感受和所拍的照片,组织学生演一演春天里的小动物,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进行表达,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知识,知道春天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立足教材,合理拓展
在人教版二下教材中创设了“宽带网”这一新栏目。其中提供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提示了拓展的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立足教材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外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策划、组织、实施的能力。教材中对于春季和秋季的内容选择得比较多、比较系统,这与上课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报纸、网络去搜集关于夏天和冬天的词、诗、文。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兴学校 31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