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读与写紧密结合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由外到内的吸收,是“信息的输入”,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是“信息的输出”。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靠单纯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把作文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坚持读写结合,靠点滴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贯穿
一、在整组意识观照下进行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设计
我们习惯的单元习作指导常是一两节课的事情,殊不知,完整的习作指导过程其实是一次以写作为核心的集阅读思考、资料收集、交流修正为一体的过程性学习,而不应是就一篇指导一篇的方式。所以,要把习作学习活动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转变备课时的指导思想与思维方式,根据本单元习作话题和年段习作能力目标,通组阅读课文,从习作主题、题材选择、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多个角度寻找本次习作可整合与借鉴之处,以在习作学习活动时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一是素材积累。习作源于生活,要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而小学生处于无意观察、无意识记、无意选择的心理阶段,往往对生活中的物、景、事熟视无睹,这就出现了习作时学生无话可说,储备空虚的现象。如果教师基于整组教学来关注习作话题,就会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拓展习作内容。随之学生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把单元习作列入学习计划中,有意识关注阅读,关注生活,为习作准备丰富多样的题材。
二是习作准备。习作准备主要指向谋篇布局与表达方式,是结合阅读提示的习作导向。“整组阅读背景下的习作准备”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明确本组习作教学目标,然后以本组阅读材料为载体,统筹安排,分步突破习作重难点。如,如何抓住特点描写鸟类的生活习性,怎样用前后对比方式写家乡的一处景点等,在阅读教学中的习作指导可以是仿写一个片段,也可以是口头交流。
三是课堂指导。就是在原来习作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侧重于本组阅读材料的联系,帮助学生在阅读与习作之间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换。也就是在前期阅读教学中对习作能力重难点分散指导的基础上,师生在习作课中把这些零散的点重新整理,或是回顾重点句段的表达方式,或是重温谋篇布局的技法……进一步落实本次习作内容和写作方法,然后在指导、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二、在有效策略引领下开展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
(一)目标导向,统筹考虑
贯穿于整组阅读教学的过程性习作学习活动,既要有小学阶段同类文章写作的系统观,又要有单元作文的整体观。因此,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首先要在系统观和整体观的指导下,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各阶段习作任务。
如关于写“人”的话题,小学阶段三至五年级的要求如图1:
有了上述系统性的习作能力目标,教师就可以准确定位某一组习作的具体要求,既承接之前年段习作要求,又不一步到位拔高要求,然后把单元习作目标细化成若干个能力训练点,分点落实在阅读教学的习作活动中,逐步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有序递增。
(二)阅读悟法,指向写作
学生的阅读活动,其实也是写作的学习,我们要改变已有的阅读教学思维模式,从教“写什么”向教“怎么写”转变。
下面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学习活动:
习作话题:校园的一处景物习作要求:选一处熟悉的景物,仔细观察,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习作导向:《桂林山水》第2、3 自然段对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描写极其经典,运用了相同的句式描写了山水特点,同时还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这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质量是个很好的学习材料。因此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鲜明的语言表达特点后,学着运用排比方式写了“花、草、竹子……”熟悉的事物,如果能用上比喻更好。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照 游 览 顺 序 “ 路 上———洞口———外洞———内洞”来写,全文脉络清晰。这一行文方式可以借鉴到本组习作中,按照游览路线来安排写作材料。
《七月的天山》一课学习两点。一是写作顺序:“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二是对于原始森林和两岸野花的描写十分细腻。师生可以从语言角度一起赏读:你觉得哪一处写得很美,说说感受与理由。随后仿写片段,内容从熟悉的景物中选,如学校中的紫藤架,半山坡的红枫叶,海边的沙滩……
(三)有效链接,体现整合
阅读与写作的链接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可以有素材积累、内容拓宽、主题深化、文体特征、表达特色、语言风格等。学生以学写片段为主,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习作技法。
(四)兴趣为先,着眼发展
我们改变以往在成篇习作中刻意提示写作方法的教学模式,分点渗透,降低成篇习作难点。在阅读课中先读懂“写什么”,再循序渐进讨论“怎么写”,然后紧紧把握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或提供内容,或选择生活中熟悉的内容进行模仿与迁移。因为有写法引路,再加上写一段话,学生压力不大,于是写作也变得欣欣然了。学生有了习作过程性的体验活动,有了素材积累的学习阶段,写作也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贯穿
一、在整组意识观照下进行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设计
我们习惯的单元习作指导常是一两节课的事情,殊不知,完整的习作指导过程其实是一次以写作为核心的集阅读思考、资料收集、交流修正为一体的过程性学习,而不应是就一篇指导一篇的方式。所以,要把习作学习活动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转变备课时的指导思想与思维方式,根据本单元习作话题和年段习作能力目标,通组阅读课文,从习作主题、题材选择、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多个角度寻找本次习作可整合与借鉴之处,以在习作学习活动时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一是素材积累。习作源于生活,要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而小学生处于无意观察、无意识记、无意选择的心理阶段,往往对生活中的物、景、事熟视无睹,这就出现了习作时学生无话可说,储备空虚的现象。如果教师基于整组教学来关注习作话题,就会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拓展习作内容。随之学生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把单元习作列入学习计划中,有意识关注阅读,关注生活,为习作准备丰富多样的题材。
二是习作准备。习作准备主要指向谋篇布局与表达方式,是结合阅读提示的习作导向。“整组阅读背景下的习作准备”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明确本组习作教学目标,然后以本组阅读材料为载体,统筹安排,分步突破习作重难点。如,如何抓住特点描写鸟类的生活习性,怎样用前后对比方式写家乡的一处景点等,在阅读教学中的习作指导可以是仿写一个片段,也可以是口头交流。
三是课堂指导。就是在原来习作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侧重于本组阅读材料的联系,帮助学生在阅读与习作之间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换。也就是在前期阅读教学中对习作能力重难点分散指导的基础上,师生在习作课中把这些零散的点重新整理,或是回顾重点句段的表达方式,或是重温谋篇布局的技法……进一步落实本次习作内容和写作方法,然后在指导、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二、在有效策略引领下开展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
(一)目标导向,统筹考虑
贯穿于整组阅读教学的过程性习作学习活动,既要有小学阶段同类文章写作的系统观,又要有单元作文的整体观。因此,过程式习作学习活动首先要在系统观和整体观的指导下,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各阶段习作任务。
如关于写“人”的话题,小学阶段三至五年级的要求如图1:
有了上述系统性的习作能力目标,教师就可以准确定位某一组习作的具体要求,既承接之前年段习作要求,又不一步到位拔高要求,然后把单元习作目标细化成若干个能力训练点,分点落实在阅读教学的习作活动中,逐步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有序递增。
(二)阅读悟法,指向写作
学生的阅读活动,其实也是写作的学习,我们要改变已有的阅读教学思维模式,从教“写什么”向教“怎么写”转变。
下面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学习活动:
习作话题:校园的一处景物习作要求:选一处熟悉的景物,仔细观察,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习作导向:《桂林山水》第2、3 自然段对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描写极其经典,运用了相同的句式描写了山水特点,同时还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这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质量是个很好的学习材料。因此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鲜明的语言表达特点后,学着运用排比方式写了“花、草、竹子……”熟悉的事物,如果能用上比喻更好。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照 游 览 顺 序 “ 路 上———洞口———外洞———内洞”来写,全文脉络清晰。这一行文方式可以借鉴到本组习作中,按照游览路线来安排写作材料。
《七月的天山》一课学习两点。一是写作顺序:“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二是对于原始森林和两岸野花的描写十分细腻。师生可以从语言角度一起赏读:你觉得哪一处写得很美,说说感受与理由。随后仿写片段,内容从熟悉的景物中选,如学校中的紫藤架,半山坡的红枫叶,海边的沙滩……
(三)有效链接,体现整合
阅读与写作的链接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可以有素材积累、内容拓宽、主题深化、文体特征、表达特色、语言风格等。学生以学写片段为主,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习作技法。
(四)兴趣为先,着眼发展
我们改变以往在成篇习作中刻意提示写作方法的教学模式,分点渗透,降低成篇习作难点。在阅读课中先读懂“写什么”,再循序渐进讨论“怎么写”,然后紧紧把握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或提供内容,或选择生活中熟悉的内容进行模仿与迁移。因为有写法引路,再加上写一段话,学生压力不大,于是写作也变得欣欣然了。学生有了习作过程性的体验活动,有了素材积累的学习阶段,写作也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