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构成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在东方乃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在古代中国,唐朝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唐朝历代统治者都较重视绘画。唐太宗尤其喜欢美术,在贞观十年下诏:“自古皇上褒奖勋德,既勤名于钟鼎,又图形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事。”
美术史家胡蛮在总结唐代艺术时指出唐代艺术十分崇尚新题材,事实上宫廷仕女便是这些新题材的重要品种。
一、唐代仕女画形成的背景
唐朝建于五胡乱华的废墟之上,五代在中国虽然只有50多年时间,且干戈不息,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术的发展。中原社会动荡不安,而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口较大规模地向南方流动。北方人员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之在经济上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原许多画家避乱于川蜀与江南,所以当时绘画活跃。有一种说法:唐代仕女坦胸露肩的性感装束就来源于胡服。
二、唐代仕女画形成的原因
仕女画的历史悠久,远在战国、秦汉时已出现它的雏形,不过当时的绘画主体以贞节烈女贤妻良女为主体,以体现“成人伦助教化”之意。如《女史箴图》以连环形式,宣扬古代妇女遵守的清规戒律,以为人教诫,是儒家传统思想的表现和反映,根据西晋张华《女史箴》所画,主要宣扬封建社会妇女的道德和操守以为后人教诫。与这幅同样名气的《烈女图》是以汉代刘向《烈女传》里的人物故事,根据宋代人题跋原来有十五段,每段都有人名与颂辞。这是认为最早的宫廷画,其中的仁和智分别指古代妇女应具备的两种美德——仁慈和智慧,反映了皇室的道德规范,表述了儒家道德思想。而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人们的欲望一步步从教化的锁链中挣脱出来,成为合法的权力,中唐开始终于冲破礼数堤防,描绘贵族享乐题材的人物绘画作品增加了。这一时期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冲破禁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时的仕女画多描绘当时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情景,唐代画家的兴趣更多地在于关注自己身边的社会,其兴趣也在于优雅的艺术中审美取代了首先的说教。
三、唐代仕女画的成就
张萱的仕女画很有特色,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广为时人所效仿。汉成帝时班婕妤失宠,供养太后于长信宫。王昌龄的《长信宫词》:“金井梧桐叶落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重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张萱为其诗作画,以“金井梧桐叶落黄”渲染汉代班婕妤被遗弃的悲戚寂寞,“甚有思致”,他的画中人物面部低垂的眉梢,灰暗的双唇,使面部显现出愁苦哀伤的表情,作品中的妇女是特意施妆的,这便流行于长安的回鹘装。《汉新唐书·五行志》称:“无私未,妇人为回椎鬓,不设鬓饰,不旋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白居易作《时世妆》,诗称:“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蚩黑身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明皇合乐图》、《武后行从图》等都十分著名。
后来周昉在仿张萱画风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从而成为唐代仕女画杰出代表。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韩翰与周昉同为郭子仪婿赵纵画像,郭未能定其优劣,问赵夫人,云:“二画皆似,后画者为佳。盖前画者空得赵郎状貌,后画者兼得赵郎情性笑言之姿尔。”其所言后者画,即为周昉之笔,这说明周昉画肖像不但得其形似,亦能得对象之神似,表现出这一时代人物肖像画的新发展,他画的仕女图以脸颊丰腆,圆润为特点,他用白粉作底色再略施朱粉来表现白晰细嫩的皮肤,眉间点饰如点大的金色的小花,红唇与脸庞刚好相称,再加上高高梳起的黑发,更是显得娇艳夺目。《挥扇仕女图》被认为他的代表作,其以宫怨为题,由九段组成,如对镜,一节画,是懒于梳妆,对镜而立的一位嫔妃,其内心的愁怨和疑惑被恰当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半被禅娱误,欲妆临镜慵”(杜敬鹤,《春宫怨》)的形象写照。画中的人物线条以游丝描为之,并参用铁线描。在回转流畅的游丝描里平添了几分刚挺和方硬,设色偏于匀淡,衣着全无纹饰,造型有素雅之感。画中人物保持着丰满的时代特色,姿态轻盈丰美,特别是女性的手指刻画得十分柔美、生动,看完此画让人想起“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四、《簪花仕女图》头部画法
1.勾线。勾线时一定要注意墨色的深浅和线条粗细变化。(1)头部发髻缘墨色应稍重稍粗。(2)发际、髻发上,眼脸和眉和墨以稍浅稍细,发际的头色线要虚入虚实。(3)面部肌肤部位墨色应淡而细。
2.渲染。(1)发髻(这种向上高耸发型称“峨髻”,是中晚唐朝时流行的方式),用墨色渲染3—5遍,第一遍的墨色稍浅。以后生遍之间的墨色可稍加重。注意在发际处的渲染要自然虚开,不要染到额头,也不要齐发际留下墨痕。(2)面部血色:用淡曙红色,采用“斡染”的方法渲染面颊、上眼睑、耳部等。(3)面部结构:用浅朱磦渲染出面颊、上眼睑、上眼睑、耳部的结构。(4)三白:用较蒲的白粉渲染面部额头、鼻梁、下颔三个凸处部位,(这就是仕女画中的三白法)。
3.罩色。(1)用浅朱磦加白粉调至中等饱和程度的肉色,置染面部和肌肤部位,干后微显出渲染的底色为宜。注意发际边缘要渲染开。(2)调肉色时应注意配色的比例和水分的多少,仕女的肉色一般用白粉加朱磦调配,比例的多少可以根据范本的需要酌定。常用的比例是:脸色偏红的折粉约占十分之七,朱磦约占十分之三;脸色偏白的白粉约占十分之八,朱磦约占十分之二。另外加水的量要适度,不要太多或太少,适中为宜。
4.开脸。(1)眼睛是人物传神的关键,应着力刻画,用墨加少许花青复勾上眼睑、睫毛,赤色加墨染眼球。用稍重的墨色复勾上眼睑和眼球。用焦墨点瞳孔,用白粉加少许花青渲染眼白。(2)嘴是表达人物神情和个性的重要器官,应细致描绘,用朱磦加少许曙红干染唇部,用稍深的胭脂在口缝中部上下渲染至唇边嘴角。用较重的胭脂加少许曙红复勾口缝至嘴角。(3)鼻、耳、面部肌肤部分用浅朱磦加少许赫石复勾。(4)发际:用浅墨加少许共花青细笔丝头发。(5)眉(这和短式阔眉称“桂叶眉”,流行于中晚唐朝时期):用花青加墨渲染,自然晕开如桂叶形状,注意深浅虚实变化。(6)两眉中间的金色贺点名为“花钿”,用金粉点染。(7)面部和发髻分别托染白粉和重墨,发际处要渲开。
尽管仕女画创作日益繁荣,但唐代仕女画中的那种清新高贵丰腴健美却一去不复返,鲜明地反映了当时推崇健美体态的风尚,与那个时代朝气蓬勃、炫丽灿烂的艺术效果是分不开的。西方有哲学家在比较艺术与科学在创新上的差异时曾说:“没有达尔文,进化论同样会诞生;而没有达·芬奇,《蒙娜丽莎》将不可能出现。”这里可以套用一下这句名言:“没有唐代仕女画,仕女画同样会诞生,但风韵绮丽的唐宫仕女却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唐译编.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国绘画.
[2]中国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
在古代中国,唐朝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唐朝历代统治者都较重视绘画。唐太宗尤其喜欢美术,在贞观十年下诏:“自古皇上褒奖勋德,既勤名于钟鼎,又图形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事。”
美术史家胡蛮在总结唐代艺术时指出唐代艺术十分崇尚新题材,事实上宫廷仕女便是这些新题材的重要品种。
一、唐代仕女画形成的背景
唐朝建于五胡乱华的废墟之上,五代在中国虽然只有50多年时间,且干戈不息,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术的发展。中原社会动荡不安,而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口较大规模地向南方流动。北方人员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之在经济上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原许多画家避乱于川蜀与江南,所以当时绘画活跃。有一种说法:唐代仕女坦胸露肩的性感装束就来源于胡服。
二、唐代仕女画形成的原因
仕女画的历史悠久,远在战国、秦汉时已出现它的雏形,不过当时的绘画主体以贞节烈女贤妻良女为主体,以体现“成人伦助教化”之意。如《女史箴图》以连环形式,宣扬古代妇女遵守的清规戒律,以为人教诫,是儒家传统思想的表现和反映,根据西晋张华《女史箴》所画,主要宣扬封建社会妇女的道德和操守以为后人教诫。与这幅同样名气的《烈女图》是以汉代刘向《烈女传》里的人物故事,根据宋代人题跋原来有十五段,每段都有人名与颂辞。这是认为最早的宫廷画,其中的仁和智分别指古代妇女应具备的两种美德——仁慈和智慧,反映了皇室的道德规范,表述了儒家道德思想。而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人们的欲望一步步从教化的锁链中挣脱出来,成为合法的权力,中唐开始终于冲破礼数堤防,描绘贵族享乐题材的人物绘画作品增加了。这一时期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冲破禁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时的仕女画多描绘当时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情景,唐代画家的兴趣更多地在于关注自己身边的社会,其兴趣也在于优雅的艺术中审美取代了首先的说教。
三、唐代仕女画的成就
张萱的仕女画很有特色,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广为时人所效仿。汉成帝时班婕妤失宠,供养太后于长信宫。王昌龄的《长信宫词》:“金井梧桐叶落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重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张萱为其诗作画,以“金井梧桐叶落黄”渲染汉代班婕妤被遗弃的悲戚寂寞,“甚有思致”,他的画中人物面部低垂的眉梢,灰暗的双唇,使面部显现出愁苦哀伤的表情,作品中的妇女是特意施妆的,这便流行于长安的回鹘装。《汉新唐书·五行志》称:“无私未,妇人为回椎鬓,不设鬓饰,不旋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白居易作《时世妆》,诗称:“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蚩黑身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明皇合乐图》、《武后行从图》等都十分著名。
后来周昉在仿张萱画风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从而成为唐代仕女画杰出代表。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韩翰与周昉同为郭子仪婿赵纵画像,郭未能定其优劣,问赵夫人,云:“二画皆似,后画者为佳。盖前画者空得赵郎状貌,后画者兼得赵郎情性笑言之姿尔。”其所言后者画,即为周昉之笔,这说明周昉画肖像不但得其形似,亦能得对象之神似,表现出这一时代人物肖像画的新发展,他画的仕女图以脸颊丰腆,圆润为特点,他用白粉作底色再略施朱粉来表现白晰细嫩的皮肤,眉间点饰如点大的金色的小花,红唇与脸庞刚好相称,再加上高高梳起的黑发,更是显得娇艳夺目。《挥扇仕女图》被认为他的代表作,其以宫怨为题,由九段组成,如对镜,一节画,是懒于梳妆,对镜而立的一位嫔妃,其内心的愁怨和疑惑被恰当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半被禅娱误,欲妆临镜慵”(杜敬鹤,《春宫怨》)的形象写照。画中的人物线条以游丝描为之,并参用铁线描。在回转流畅的游丝描里平添了几分刚挺和方硬,设色偏于匀淡,衣着全无纹饰,造型有素雅之感。画中人物保持着丰满的时代特色,姿态轻盈丰美,特别是女性的手指刻画得十分柔美、生动,看完此画让人想起“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四、《簪花仕女图》头部画法
1.勾线。勾线时一定要注意墨色的深浅和线条粗细变化。(1)头部发髻缘墨色应稍重稍粗。(2)发际、髻发上,眼脸和眉和墨以稍浅稍细,发际的头色线要虚入虚实。(3)面部肌肤部位墨色应淡而细。
2.渲染。(1)发髻(这种向上高耸发型称“峨髻”,是中晚唐朝时流行的方式),用墨色渲染3—5遍,第一遍的墨色稍浅。以后生遍之间的墨色可稍加重。注意在发际处的渲染要自然虚开,不要染到额头,也不要齐发际留下墨痕。(2)面部血色:用淡曙红色,采用“斡染”的方法渲染面颊、上眼睑、耳部等。(3)面部结构:用浅朱磦渲染出面颊、上眼睑、上眼睑、耳部的结构。(4)三白:用较蒲的白粉渲染面部额头、鼻梁、下颔三个凸处部位,(这就是仕女画中的三白法)。
3.罩色。(1)用浅朱磦加白粉调至中等饱和程度的肉色,置染面部和肌肤部位,干后微显出渲染的底色为宜。注意发际边缘要渲染开。(2)调肉色时应注意配色的比例和水分的多少,仕女的肉色一般用白粉加朱磦调配,比例的多少可以根据范本的需要酌定。常用的比例是:脸色偏红的折粉约占十分之七,朱磦约占十分之三;脸色偏白的白粉约占十分之八,朱磦约占十分之二。另外加水的量要适度,不要太多或太少,适中为宜。
4.开脸。(1)眼睛是人物传神的关键,应着力刻画,用墨加少许花青复勾上眼睑、睫毛,赤色加墨染眼球。用稍重的墨色复勾上眼睑和眼球。用焦墨点瞳孔,用白粉加少许花青渲染眼白。(2)嘴是表达人物神情和个性的重要器官,应细致描绘,用朱磦加少许曙红干染唇部,用稍深的胭脂在口缝中部上下渲染至唇边嘴角。用较重的胭脂加少许曙红复勾口缝至嘴角。(3)鼻、耳、面部肌肤部分用浅朱磦加少许赫石复勾。(4)发际:用浅墨加少许共花青细笔丝头发。(5)眉(这和短式阔眉称“桂叶眉”,流行于中晚唐朝时期):用花青加墨渲染,自然晕开如桂叶形状,注意深浅虚实变化。(6)两眉中间的金色贺点名为“花钿”,用金粉点染。(7)面部和发髻分别托染白粉和重墨,发际处要渲开。
尽管仕女画创作日益繁荣,但唐代仕女画中的那种清新高贵丰腴健美却一去不复返,鲜明地反映了当时推崇健美体态的风尚,与那个时代朝气蓬勃、炫丽灿烂的艺术效果是分不开的。西方有哲学家在比较艺术与科学在创新上的差异时曾说:“没有达尔文,进化论同样会诞生;而没有达·芬奇,《蒙娜丽莎》将不可能出现。”这里可以套用一下这句名言:“没有唐代仕女画,仕女画同样会诞生,但风韵绮丽的唐宫仕女却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唐译编.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国绘画.
[2]中国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