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理念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成为未来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这一目标对我们信息技术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面就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一、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当地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条件等方面来确定。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教学对象。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不可能模式化,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对象不同,上课模式就完全不同,分析教学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城市的老师到偏远落后地区去上课,如果照搬原来的上课模式,学生有可能听不懂,也接受不了。分析教学对象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实施教学过程时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3、设计教学任务。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当然,基于认知主义的传授方式也是需要的,但应根据具体课程的特点而定。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我认为教学过程应抓住以下几点:A、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C、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要多鼓励、表扬学生;D、要实行过程性评价。
总之,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同样的事情每个人能完成的结果也不一样,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只以最后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要多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认真、是否有创造性、是否积极等等。
三、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我认为教学评价应是双方面的。首先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要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如:对教学工作有热情,讲课认真、投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提出问题和质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讲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等。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
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个刚刚开发的新领域,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的探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着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进、考核逐步规范,这些都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
一、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当地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条件等方面来确定。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教学对象。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不可能模式化,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对象不同,上课模式就完全不同,分析教学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城市的老师到偏远落后地区去上课,如果照搬原来的上课模式,学生有可能听不懂,也接受不了。分析教学对象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实施教学过程时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3、设计教学任务。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当然,基于认知主义的传授方式也是需要的,但应根据具体课程的特点而定。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我认为教学过程应抓住以下几点:A、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C、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要多鼓励、表扬学生;D、要实行过程性评价。
总之,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同样的事情每个人能完成的结果也不一样,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只以最后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要多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认真、是否有创造性、是否积极等等。
三、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我认为教学评价应是双方面的。首先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要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如:对教学工作有热情,讲课认真、投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提出问题和质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讲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等。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
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个刚刚开发的新领域,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的探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着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进、考核逐步规范,这些都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