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具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又具有“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的观点,说的都是预先做好准备的重要性。所以,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策略,首要的应重视教育学生,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应急能力入手,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体系,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能力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校安全专项课题“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研究”(JGZXAN1312)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高校作为和谐社会中的‘小社会’,是突发事件发生的重隐患区之一,而大学生又是突发事件的高危人群之一。”[1]面对频繁发生的高校突发事件,国家也非常重视高校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等也得到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灾难教育,危机教育、安全教育,更缺乏甚至没有平时的危机演练,使高校大学生一旦面临突如其来的火灾,中毒、疫情,骚乱等校园危机事件,明显表现出群体无意识,自主能力不足,普遍产生恐慌、焦虑、失控,于是就迫使教育者必须面对和重视高校大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构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体系,可以大大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爆发的可能性,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更好地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与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校园育人环境。
一、我国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应急能力缺失
应试教育模式下,从小学到大学,学校和学生家长都只关心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排名和考试分数,对学生的能力开发主要集中于学生的读、写、听、说等学习能力,忽略了一个人的发展是综合素质的全面的发展,不仅包括学习能力,还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急反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等。从我国教育和社会文化来看,学校普遍忽视了对学生危机教育、防范意识教育、灾难教育,特别是忘了告诉学生当遭遇不同危机时怎么去面对,以及处理的技巧等,导致学生在面临大事、要事和急事时,出现价值错位、心理失衡、举止无措的现象,引发了学生道德的让位和精神的困惑。“大学生自杀率为20/10万,自杀的心理危机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
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对一个学校应对危机能力的综合考验。2003年“非典”流行,很多高校学生不顾校方再三劝阻,集体逃离学校而失控的局面,就凸显了在校大学生应急处理能力的严重缺陷。因为学校都少有对学生进行突发事件的心理训练,学生不知道怎样应对校园危机,缺乏危机意识,也没有危机演练的经验,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缺乏基本了解和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没有主动性,没有预见性。所以当学校真正一旦出现紧急事件,在较大学生真正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被盗、火灾、中毒等危机事件,容易受暗示影响而反应过激,无法做出理性的思考,集体无意识地表现出一片混乱,无法做到保持冷静,且夸大所受到的挫折和压力,也不能关心同学受到的压力,更不能掌握机会,调整自己,恢复平静。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属于公共突发事件的一种,具有与公共突发事件一样的突发性、破坏性、扩散性、潜在性和紧迫性等特点。同时,高校突发事件又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1.主体的特殊。高校是人群集中的教学组织单位,师生是极其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具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征。高校聚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群体,由于他们年龄小,对事物看法很容易偏激,容易冲动和从众,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确立的过程,抵抗突发性事件的心理和能力较弱;缺乏社会经验、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容易卷进关注与参与的漩涡。
2.群体性。高校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大学生群体,随着大学的扩招,我国的大学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一所大学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即使事件涉及的是少数学生或个人,但如果处理不当,他们在爱国、维权、反腐等旗号下,冲动和好奇所形成的群体性能量是很大的,一旦受到误导,大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群体性的对抗性行为。
3.突发性。突发性是很多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让人猝不及防。突发事件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的积累和叠加,最终演变为质变的飞跃瞬间。而且事件一旦发生,其演变的速度非常快,管理者对于事件的处理有时会无章可循,并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分析和应对突发事件。
4.复杂性。高校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绝大多数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但一些师生要求的合理性又同反映形式的违法性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解决矛盾的困难性。另外,一些师生的要求是合理、应予解决的,但法律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够完善,也加大了处置这些事件的难度。突发事件的多样性在无形当中给处置增添了难度,这也要求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临时处置机制及善后补偿机制。
5.危害性。在个体事件中,对个人和局部造成危害;在群体事件中,群体活动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工作和学生学习,对学生思想和心理造成恐慌。而且,学生群体事件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进而危害社会。
三、构建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途径
近年来,频发的高校突发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日益引起了学校、社会、家长的高度重视,因此,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弱、应急能力的高低、安全法律知识的多少、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等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关系着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我们着重采取如下途径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以保持高校良性运行。
1.注重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也是突发事件预测预警的起点。“温水煮蛙”的寓言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许多管理者往往只注重环境的剧变给组织造成的影响,而常常忽视环境中循序渐进的变化。“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就是学校针对潜在或现实的学生突发事件进行的组织管理与应对。”[4]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不仅要善于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减轻其给高校带来的损害,更要擅长从高校问题中找到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征兆,将危机扼杀于摇篮。高校管理者必须具备危机意识, 从高校战略发展的高度认识、理解从而避免危机;同时还要培养全校师生、教职员工的危机意识,通过对高校全体人员危机意识的培养,来提高高校师生对危机的警惕性,真正做到防微杜渐、遇变不惊。
正是因为提高危机意识能有效减少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所以通过对发达国家的考察发现,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公民及各种社会组织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的提高,并将危机管理系统的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例如:美国各城市专门设置相关网站,并在网站上公布突发事件包括飓风、雷雨爆发等撤离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政府的各部门利用各种渠道和机制,通过编制《市民安全应急指南》、《工商企业安全应急指南》等,不仅为居民提供危机预防及应对知识,而且为居民提供了社会生活中可能遭遇到各种危险及其应对技巧。这样,就使全体公民就想成了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的知识观念,即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现状以及潜在突发事件的认识,对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突发事件应对的意向观念,即大学生对待突发事件的态度,在突发事件面前的种种反应;突发事件应对的决策观念,即面对突发事件大学生要怎么做,做些什么的这三个观念的集合。突发事件应对的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的态度及决策行为。
2.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预防能力
要教导学生人身安全、性侵害、交通安全等观念并将安全观念融人生活及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平日即养成独特的敏感性觉知,让他们善于从各个角度感知、发现和分析校园突发事件的潜在隐患的信息,学会怎样去分析、核证信息的重要性及可信度,尽力掌握危机的重点与真相。例如,对于企图自杀的学生,往往有很多求救的信号,如果这些信号能够及时地被同寝的室友发现,就很有可能在与之交流中,打消他们自杀的念头。预警能力强就能够根据微小的征兆,敏锐地觉察到灾害的即将发生并立即发出警报,采取应对措施。危机预警能力非常重要,它是确定预警对象与危机情势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进行危机早期预测。另外,学校还可编写一些危机手册,引导学生辨别校园危机事件,认识危机涉及的范围、内容和性质,加强学生迅速反应能力,提高学生预防预警预控的能力。
3.培训控危技巧,提高学生干预能力
对危机信息的缓报、漏报和错报,会影响作出科学、果断的决策,错失有效预防、预控、预报危机的有利时机。学生的视角毕竟有限,无论是否可以正确或不正确地对危机进行判断,学生都要在第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上报相应的组织,以免延误学校调动现有资源,整合团队力量处理危机。一旦避免不了而发生校园突发事件后,在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下,有关危机动向的情况很快就会发布,这时,学生要学会服从学校的统一部署,遵从学校建立的唯一的消息发布网络,在适当时间内将重要信息正确迅速地传达给相关的同学,配合学校控制事态的发展;同时收集各方对学校危机控制的意见,迅速反馈到学校,为学校整体的危机干预提供第一手材料。所以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控制突发事件的程序及原则,如控制直接的损害、及时报告、同学分工合作等。如在“非典”开始初期,我校有个别学生不辞而别,相继离校,但当学校通知学生返校时,学生全部均按期返回。
4.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学生处理能力
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理,随时都处在不停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这就要求培养学生打破固定事故的观念,采取动态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并有目的、有对象、有针对地制订危机预案,随时作到心中有数。而这一切工作的基础就需要学生自己建立一套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理档案,从容制订策略并随时修改预案,让学生自己了解事态的发展进程。
高校应逐步将应急演练制度化,不断增强应急演练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检验学生的应急能力。高校应积极组织各类重大事故应急演习和训练工作,及时发现应急预案、工作程序和应急资源准备及学生应急能力的缺陷与不足,评估应急培训的效果,分析培训需求,并促进学生家长、社会对高校应急预案的理解,争取他们对重大事故应急工作的支持,使应急预案有机的融入到高校安全保障工作之中,真正将应急预案的要求落到实处。
5.引导自动调适,调整学生恢复能力
从校园突发事件的开始到结束,学生承受了各种各样的打击,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安、恐慌和焦虑,学校的心理辅导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面前,会产生出不同的调适效果,所以重要的还是要靠学生本身的心理免疫能力舒缓其心理震荡,正确对待突发事件。所以平时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正确对待危机后带来的损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经历各种不同类型的危机后,引导学生及时的总结,还能让学生储存活的知识、智能和经验,有益于学生日后对同类紧急事件的处理,并且学生还可以发掘危机带来的各种机会,改变以前的一些想法和行为,重新计划未来。
参考文献:
[1]宋洪峰,浅论大学生应急管理思想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50.
[2]潘欣,大学生危机管理及预警系统[J].中国临床康复,2006(6):137.
[3] 黎正稳,艾楚君,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危机管理[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63.
[4]王瑞杰,林旻,大学生危机管理与应对[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2):51
作者简介:伊广英(1979——)辽宁丹东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稳定研究。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能力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校安全专项课题“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研究”(JGZXAN1312)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高校作为和谐社会中的‘小社会’,是突发事件发生的重隐患区之一,而大学生又是突发事件的高危人群之一。”[1]面对频繁发生的高校突发事件,国家也非常重视高校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等也得到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灾难教育,危机教育、安全教育,更缺乏甚至没有平时的危机演练,使高校大学生一旦面临突如其来的火灾,中毒、疫情,骚乱等校园危机事件,明显表现出群体无意识,自主能力不足,普遍产生恐慌、焦虑、失控,于是就迫使教育者必须面对和重视高校大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构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体系,可以大大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爆发的可能性,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更好地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与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校园育人环境。
一、我国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应急能力缺失
应试教育模式下,从小学到大学,学校和学生家长都只关心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排名和考试分数,对学生的能力开发主要集中于学生的读、写、听、说等学习能力,忽略了一个人的发展是综合素质的全面的发展,不仅包括学习能力,还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急反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等。从我国教育和社会文化来看,学校普遍忽视了对学生危机教育、防范意识教育、灾难教育,特别是忘了告诉学生当遭遇不同危机时怎么去面对,以及处理的技巧等,导致学生在面临大事、要事和急事时,出现价值错位、心理失衡、举止无措的现象,引发了学生道德的让位和精神的困惑。“大学生自杀率为20/10万,自杀的心理危机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
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对一个学校应对危机能力的综合考验。2003年“非典”流行,很多高校学生不顾校方再三劝阻,集体逃离学校而失控的局面,就凸显了在校大学生应急处理能力的严重缺陷。因为学校都少有对学生进行突发事件的心理训练,学生不知道怎样应对校园危机,缺乏危机意识,也没有危机演练的经验,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缺乏基本了解和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没有主动性,没有预见性。所以当学校真正一旦出现紧急事件,在较大学生真正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被盗、火灾、中毒等危机事件,容易受暗示影响而反应过激,无法做出理性的思考,集体无意识地表现出一片混乱,无法做到保持冷静,且夸大所受到的挫折和压力,也不能关心同学受到的压力,更不能掌握机会,调整自己,恢复平静。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属于公共突发事件的一种,具有与公共突发事件一样的突发性、破坏性、扩散性、潜在性和紧迫性等特点。同时,高校突发事件又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1.主体的特殊。高校是人群集中的教学组织单位,师生是极其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具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征。高校聚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群体,由于他们年龄小,对事物看法很容易偏激,容易冲动和从众,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确立的过程,抵抗突发性事件的心理和能力较弱;缺乏社会经验、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容易卷进关注与参与的漩涡。
2.群体性。高校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大学生群体,随着大学的扩招,我国的大学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一所大学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即使事件涉及的是少数学生或个人,但如果处理不当,他们在爱国、维权、反腐等旗号下,冲动和好奇所形成的群体性能量是很大的,一旦受到误导,大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群体性的对抗性行为。
3.突发性。突发性是很多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让人猝不及防。突发事件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的积累和叠加,最终演变为质变的飞跃瞬间。而且事件一旦发生,其演变的速度非常快,管理者对于事件的处理有时会无章可循,并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分析和应对突发事件。
4.复杂性。高校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绝大多数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但一些师生要求的合理性又同反映形式的违法性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解决矛盾的困难性。另外,一些师生的要求是合理、应予解决的,但法律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够完善,也加大了处置这些事件的难度。突发事件的多样性在无形当中给处置增添了难度,这也要求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临时处置机制及善后补偿机制。
5.危害性。在个体事件中,对个人和局部造成危害;在群体事件中,群体活动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工作和学生学习,对学生思想和心理造成恐慌。而且,学生群体事件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进而危害社会。
三、构建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途径
近年来,频发的高校突发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日益引起了学校、社会、家长的高度重视,因此,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弱、应急能力的高低、安全法律知识的多少、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等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关系着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我们着重采取如下途径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以保持高校良性运行。
1.注重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也是突发事件预测预警的起点。“温水煮蛙”的寓言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许多管理者往往只注重环境的剧变给组织造成的影响,而常常忽视环境中循序渐进的变化。“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就是学校针对潜在或现实的学生突发事件进行的组织管理与应对。”[4]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不仅要善于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减轻其给高校带来的损害,更要擅长从高校问题中找到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征兆,将危机扼杀于摇篮。高校管理者必须具备危机意识, 从高校战略发展的高度认识、理解从而避免危机;同时还要培养全校师生、教职员工的危机意识,通过对高校全体人员危机意识的培养,来提高高校师生对危机的警惕性,真正做到防微杜渐、遇变不惊。
正是因为提高危机意识能有效减少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所以通过对发达国家的考察发现,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公民及各种社会组织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的提高,并将危机管理系统的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例如:美国各城市专门设置相关网站,并在网站上公布突发事件包括飓风、雷雨爆发等撤离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政府的各部门利用各种渠道和机制,通过编制《市民安全应急指南》、《工商企业安全应急指南》等,不仅为居民提供危机预防及应对知识,而且为居民提供了社会生活中可能遭遇到各种危险及其应对技巧。这样,就使全体公民就想成了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的知识观念,即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现状以及潜在突发事件的认识,对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突发事件应对的意向观念,即大学生对待突发事件的态度,在突发事件面前的种种反应;突发事件应对的决策观念,即面对突发事件大学生要怎么做,做些什么的这三个观念的集合。突发事件应对的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的态度及决策行为。
2.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预防能力
要教导学生人身安全、性侵害、交通安全等观念并将安全观念融人生活及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平日即养成独特的敏感性觉知,让他们善于从各个角度感知、发现和分析校园突发事件的潜在隐患的信息,学会怎样去分析、核证信息的重要性及可信度,尽力掌握危机的重点与真相。例如,对于企图自杀的学生,往往有很多求救的信号,如果这些信号能够及时地被同寝的室友发现,就很有可能在与之交流中,打消他们自杀的念头。预警能力强就能够根据微小的征兆,敏锐地觉察到灾害的即将发生并立即发出警报,采取应对措施。危机预警能力非常重要,它是确定预警对象与危机情势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进行危机早期预测。另外,学校还可编写一些危机手册,引导学生辨别校园危机事件,认识危机涉及的范围、内容和性质,加强学生迅速反应能力,提高学生预防预警预控的能力。
3.培训控危技巧,提高学生干预能力
对危机信息的缓报、漏报和错报,会影响作出科学、果断的决策,错失有效预防、预控、预报危机的有利时机。学生的视角毕竟有限,无论是否可以正确或不正确地对危机进行判断,学生都要在第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上报相应的组织,以免延误学校调动现有资源,整合团队力量处理危机。一旦避免不了而发生校园突发事件后,在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下,有关危机动向的情况很快就会发布,这时,学生要学会服从学校的统一部署,遵从学校建立的唯一的消息发布网络,在适当时间内将重要信息正确迅速地传达给相关的同学,配合学校控制事态的发展;同时收集各方对学校危机控制的意见,迅速反馈到学校,为学校整体的危机干预提供第一手材料。所以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控制突发事件的程序及原则,如控制直接的损害、及时报告、同学分工合作等。如在“非典”开始初期,我校有个别学生不辞而别,相继离校,但当学校通知学生返校时,学生全部均按期返回。
4.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学生处理能力
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理,随时都处在不停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这就要求培养学生打破固定事故的观念,采取动态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并有目的、有对象、有针对地制订危机预案,随时作到心中有数。而这一切工作的基础就需要学生自己建立一套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理档案,从容制订策略并随时修改预案,让学生自己了解事态的发展进程。
高校应逐步将应急演练制度化,不断增强应急演练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检验学生的应急能力。高校应积极组织各类重大事故应急演习和训练工作,及时发现应急预案、工作程序和应急资源准备及学生应急能力的缺陷与不足,评估应急培训的效果,分析培训需求,并促进学生家长、社会对高校应急预案的理解,争取他们对重大事故应急工作的支持,使应急预案有机的融入到高校安全保障工作之中,真正将应急预案的要求落到实处。
5.引导自动调适,调整学生恢复能力
从校园突发事件的开始到结束,学生承受了各种各样的打击,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安、恐慌和焦虑,学校的心理辅导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面前,会产生出不同的调适效果,所以重要的还是要靠学生本身的心理免疫能力舒缓其心理震荡,正确对待突发事件。所以平时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正确对待危机后带来的损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经历各种不同类型的危机后,引导学生及时的总结,还能让学生储存活的知识、智能和经验,有益于学生日后对同类紧急事件的处理,并且学生还可以发掘危机带来的各种机会,改变以前的一些想法和行为,重新计划未来。
参考文献:
[1]宋洪峰,浅论大学生应急管理思想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50.
[2]潘欣,大学生危机管理及预警系统[J].中国临床康复,2006(6):137.
[3] 黎正稳,艾楚君,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危机管理[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63.
[4]王瑞杰,林旻,大学生危机管理与应对[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2):51
作者简介:伊广英(1979——)辽宁丹东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稳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