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的 “读书”训练及聋生语感的培养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u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读书训练,既是一种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语文能力。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读书指的是聋人用准确的口型和正确的手势手脑并用去读课文的一种方式。尽管聋生耳失聪口失声,读书的声音也不太好听,聋生“读书”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并不凸显,但是聋生也和正常学生一样可以“品词析句”,读出书中“景”“人”“情”,在读中受到美的陶冶、熏陶,锤炼思维,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读重点词、句、段,帮助聋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景”“人”“事”
  在长期的聋校语文教学中,聋校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口型,手势语,并联系实际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帮助聋生形成正确的表象,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和美丽的景色以及趣味横生的故事情节。而聋生的语感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目前聋生教学的现状是很多都没有语感,只能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他们形成表象。
  一是利用课件、夸张的表情、动作等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训练语感,对他们是一个新的挑战,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懂得赏析。叶老说,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辞法,最紧要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二是换位比较,了解句义变化,体会句意。有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即使在同一个句子中,交换词的位置,调整词序,语句的含义也与原来截然不同。如此学生便可深刻地认识到遣词造句时不仅要推敲字词,挑选词语,而且要选择词语在句中的最佳位置,今后遇到类似现象,就会敏锐地感觉到词序的作用并会慎重地选择安排词序。
  三是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将句中的关键词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比较,可发现它们表达的意思的微妙差异,体会出祖国语言的丰富及作者用词的准确。
  四是增删比较,发现规律。在文章的重点部分或需要教给基础知识的地方,增添词语,两相对比,可加深理解将课文句子中的修饰语删去,然后与原句比较,可感受修饰语的作用,发现其中的规律。特校语文教学中的读书训练可以使学生把表象和抽象文字的具体结合起来,促进聋生对抽象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聋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反复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在读中悟“情”
  从理解课文内容到体会并归纳文章中心,对聋生来说是一件难度相当大的事情,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因为其本身的生理缺陷导致了无有声语言环境,无或缺少抽象的文字的表象支持,或者产生重表象轻实质的错误认识,又不能及时联系生活实际,因此很难让聋生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那么怎样才能很快地产生共鸣,悟出文中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只有让学生反复读记重点词句段,反复体会,加上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才能奏效。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
  一是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内涵;二是指点技巧,揣摩感情;三是适时范读,领悟文章旨趣。
  三、让聋生在读中提炼思维,提高写作能力,增强语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感必须以良好的思维做基础,因而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才可能进一步提高语感能力。在聋生的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有这样几种方法。
  一是扩充内容。将教材中需要深入理解及向纵深开掘的部分设计扩充训练,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扩充。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由字面钻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里,达到对教材深部问题的理解,即进行思维后自悟内化教材。
  二是发挥想象。有些词语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往往包含着多种意思,还有些词在文中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词义本身,须让学生或沿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脉博,或纵观全文将思路引入深层 ,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和重点词的理解。
  三是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对聋生来说,接触的生活和可以观察的内容是有局限性的,大量地是要依靠书本知识提供简洁的生活素材。经常朗读、背诵,就会潜移默化中使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慢慢变成学生语言储备库中的一部分,在口头交流时自然而然脱口而出,在寫文章中也就用上了词汇。
  四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聋生由于其生理缺陷,获取知识的途径仅限于有限的课堂,而其心理年龄明显小于生理年龄,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及时的修枝剪叶,教师要善于用课文为载体,要求学生多读,在读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聋生的个人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师应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默读等技巧,培养语感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朗读的过程中,仅仅要求手势标准、正确,能发出声音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
  首先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朗诵各种题材的文章都要注意文章的节奏感和抒情色彩,力争读出节奏,读好重音,赋予文章以极强的语言感染力。其次要读出语气和语调。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在不同情境之中的的情感,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语气的前提,是要读准语调。只要能正确的把握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的变化,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也说明了朗读带来的好处。它告诉我们,多朗读,才能熟练地掌握知识;多背诵,才能终生受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语言认识的最后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努力通过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语言文字训练来培养语感,发挥语感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里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课堂究竟需要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生动有效的呢?我
期刊
现代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大致分两种:一是书籍阅读.二是网络阅读。语文教师要对他们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有限的课外阅读更有针对性,与课内学业、身心发展结合起来;更有效率效益,为人生奠基。  一、优秀阅读书目的推荐  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必要和有益的。推荐书目应该选取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著作,展示人类生活的美好前景,鼓励中学生热爱生活,激发他们
期刊
[摘要]机械、重复的作业让教与学都变成了重复的机械劳动,死气沉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形式,如二选一、三选一、多选多、A+B式、套餐式等设计作业并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作业。  [关键词]作业;选择;设计;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57-02  [作者简介]吴少娟(1981—),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四川省成
期刊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使学生明其理、导其行呢?情境教学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我就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感受谈一点看法。  一、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用与教材内容相符、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  如《甲午战
期刊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抽象知识与直观情境结合起来,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联系生活改编数学例题,让学生易懂趣学;链接生活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操作体验;结合生活进行问题探究,让学生分析提升;融入生活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理清思路;艺化生活巧用媒体辅助,让学生直观感悟;贴近生活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精练巩固
期刊
[摘要]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往往用极凝练的文字传达出极丰富的文化内涵,融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人性美于一体。教学古诗,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诗的节奏、韵律、画面、内涵,不仅能感悟到古诗优美的语言与意境,还能触摸到诗人真实的情感与灵魂,不断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古诗;文化品位;品味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期刊
【摘要】由于现代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多样化的特点。建立了以“学”为主,重视学生学习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在二十世纪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一直比较偏重于传授各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练习方法,试图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我们一直注重学生模仿各种动作技能,这导致了教师和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未来的体育课程将十分注重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教师不断地创新
期刊
[摘要]学会分享,是现代人必需的一种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教育就是一种分享,分享教育是基于经验分享、知识能力共生、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一种教育模式,而智慧分享更是对教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智慧共享,应关注四个方面——吸收、宽容、思考、行动。  [关键词]开心说写;智慧;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9-00
期刊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实践证明,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人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下面仅谈几点自己的做法与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
期刊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地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数学教学地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自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持之以恒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对此,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