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素质教育:它是一种全时空的立体教育、一种多途径的整体教育、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主体教育、一种培养多种人才的复合教育、一种人人参与的全员教育。
主题词:教育 素质教育 人才教育
近年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势头日甚一日,这不仅得到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它表明了我国教育界以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内容和途径是什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对这些问题,人们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由于对素质教育缺乏完整的认识,对它的系列过程概念朦胧,于是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
素质教育是个整体概念。它要求学校在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等各方面都要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素质教育要瞅准目标,找准途径,选准措施,摆正德智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有所偏废。搞清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在校内形成素质教育的大环境。由本校的干部、教师共同创造。而要创造好这样的环境,就要选择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根据我校的实际,我们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切入点。近几年,我县的经济发展很快,需要的各类人才数量多、专业面广。如果学生仅靠学校传授的一些特定知识和技术,恐怕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只有那些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才会有较好的适应性。
期望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主体教育。创立一个美好的社会是重要的,塑造完美的人自身是同等重要的。是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或者知识本位,一直是教育界未能解决的难题,尤其是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更是不易整合,这有其漫长的渊源。我们应努力提出并构造的是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而不是完全实现我们期望的素质教育。
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人才观。人才是有层次的。应试教育观无视人的差异性和人才的层次性,素质教育观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能成才。
在现代教育中多数人一提起素质教育就口不离第二课堂,一说起第二课堂,涉及的总是兴趣小组。于是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应运而生。当发现素质教育还没有占领主阵地时,又全力以赴地抓学科教学的改革,无形中又淡化了第二课堂,而学科领域则又局限于语、数等学科及在出成果具有显性效应的音、体、美。由于理解上的狭隘,忽这忽那,抓不住“牛鼻子”,各子系统之间又缺乏内容的衔接与贯通,明显地违背了素质教育系统整体性原理,导致了实施中的片面性。
我们期望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时空的立体教育。
当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视线多集中在学校教育活动上,似乎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学校活动、一种对所谓以应试升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纠偏。这没有错,但却失之片面。我们既然期望素质教育能带来人材结构的大调整、能为社会发展输送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材、能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那么素质教育自身就必然超越课堂,也超越学校,结构上成为一种大教育,一种包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立体教育。
在时间上,素质教育至少应有两个层面。大而言之,它应贯串在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所有教育阶段,不留教育空档。小而言之,学生从早上踏进学校大门,到晚上离开学校回家,都应在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里,甚至早上还未踏入校门但只要学生踏上了上学之路,就应有一种素质教育的影响伴随他,他就应有一种受教育的使命感约束着自我行为。相应的,甚至学生离校到了家,他的复习预习及其他活动,都受着素质教育的影响。
在空间上,第一,素质教育不但实施于普通学校,而且实施于职业学校,或者更准确一点说,在较大范围里,只有普遍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才谈得上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第二,素质教育尽管主要实施在教室在课堂,但教室外的其他场所,学校的运动场图书馆、食堂、走廊、甚至于厕所等一切空间场所,都应有素质教育的因素,让空间说话,让墙壁说话。第三,素质教育实施在学校,但其影响不能只限于学校,而应超越学校,应该让学生带着或深或浅的素质教育的烙印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同时也让社会、让家庭、让其他相关场所都渗透素质教育思想。
时间上的连续和空间上的广延,就是我们所期望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它是使学生蕴涵其中的教育,是学生无法脱离、无从逃逸的教育,换言之,使学生的整个时空都充盈着素质教育——这就是跨世纪的教育的追求。
在现代的教育中如何做好素质教育呢?
(一)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估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建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只有目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对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运行方向实行有效的调节 和控制。使它成为促进素质教育的科学的系统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二)进行课程教材改革。课程教材改革至少应考虑五个问题。第一,增强课程意识,使用好义务教育新教材。第二,优化课程结构,其中之一是加强活动课程建设,精心组织和设计活动课。第三,安排选修课程。第四,重视隐性课程,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第五,建设好地方课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水准,编制体现社会特点、具有浓厚乡土味的地方课程。
(三)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固步自封,把教育认为是学校单个的事,忽略了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意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
我们的素质教育要有两种方向:一是向下突破,培养返归世俗在农田里打滚的高素质的人,一是向上突破,培养在学术天空自由翱翔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人。我们的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普及义务教育,向社会输送成批合格劳动者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杰出人才本质上决不矛盾。这仅仅是当今人才队伍之洪流中的主体与浪头罢了,没必要截然割裂。
素质教育:它是一种全时空的立体教育、一种多途径的整体教育、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主体教育、一种培养多种人才的复合教育、一种人人参与的全员教育。
主题词:教育 素质教育 人才教育
近年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势头日甚一日,这不仅得到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它表明了我国教育界以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内容和途径是什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对这些问题,人们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由于对素质教育缺乏完整的认识,对它的系列过程概念朦胧,于是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
素质教育是个整体概念。它要求学校在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等各方面都要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素质教育要瞅准目标,找准途径,选准措施,摆正德智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有所偏废。搞清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在校内形成素质教育的大环境。由本校的干部、教师共同创造。而要创造好这样的环境,就要选择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根据我校的实际,我们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切入点。近几年,我县的经济发展很快,需要的各类人才数量多、专业面广。如果学生仅靠学校传授的一些特定知识和技术,恐怕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只有那些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才会有较好的适应性。
期望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主体教育。创立一个美好的社会是重要的,塑造完美的人自身是同等重要的。是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或者知识本位,一直是教育界未能解决的难题,尤其是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更是不易整合,这有其漫长的渊源。我们应努力提出并构造的是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而不是完全实现我们期望的素质教育。
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人才观。人才是有层次的。应试教育观无视人的差异性和人才的层次性,素质教育观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能成才。
在现代教育中多数人一提起素质教育就口不离第二课堂,一说起第二课堂,涉及的总是兴趣小组。于是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应运而生。当发现素质教育还没有占领主阵地时,又全力以赴地抓学科教学的改革,无形中又淡化了第二课堂,而学科领域则又局限于语、数等学科及在出成果具有显性效应的音、体、美。由于理解上的狭隘,忽这忽那,抓不住“牛鼻子”,各子系统之间又缺乏内容的衔接与贯通,明显地违背了素质教育系统整体性原理,导致了实施中的片面性。
我们期望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时空的立体教育。
当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视线多集中在学校教育活动上,似乎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学校活动、一种对所谓以应试升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纠偏。这没有错,但却失之片面。我们既然期望素质教育能带来人材结构的大调整、能为社会发展输送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材、能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那么素质教育自身就必然超越课堂,也超越学校,结构上成为一种大教育,一种包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立体教育。
在时间上,素质教育至少应有两个层面。大而言之,它应贯串在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所有教育阶段,不留教育空档。小而言之,学生从早上踏进学校大门,到晚上离开学校回家,都应在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里,甚至早上还未踏入校门但只要学生踏上了上学之路,就应有一种素质教育的影响伴随他,他就应有一种受教育的使命感约束着自我行为。相应的,甚至学生离校到了家,他的复习预习及其他活动,都受着素质教育的影响。
在空间上,第一,素质教育不但实施于普通学校,而且实施于职业学校,或者更准确一点说,在较大范围里,只有普遍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才谈得上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第二,素质教育尽管主要实施在教室在课堂,但教室外的其他场所,学校的运动场图书馆、食堂、走廊、甚至于厕所等一切空间场所,都应有素质教育的因素,让空间说话,让墙壁说话。第三,素质教育实施在学校,但其影响不能只限于学校,而应超越学校,应该让学生带着或深或浅的素质教育的烙印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同时也让社会、让家庭、让其他相关场所都渗透素质教育思想。
时间上的连续和空间上的广延,就是我们所期望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它是使学生蕴涵其中的教育,是学生无法脱离、无从逃逸的教育,换言之,使学生的整个时空都充盈着素质教育——这就是跨世纪的教育的追求。
在现代的教育中如何做好素质教育呢?
(一)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估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建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只有目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对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运行方向实行有效的调节 和控制。使它成为促进素质教育的科学的系统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二)进行课程教材改革。课程教材改革至少应考虑五个问题。第一,增强课程意识,使用好义务教育新教材。第二,优化课程结构,其中之一是加强活动课程建设,精心组织和设计活动课。第三,安排选修课程。第四,重视隐性课程,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第五,建设好地方课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水准,编制体现社会特点、具有浓厚乡土味的地方课程。
(三)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固步自封,把教育认为是学校单个的事,忽略了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意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
我们的素质教育要有两种方向:一是向下突破,培养返归世俗在农田里打滚的高素质的人,一是向上突破,培养在学术天空自由翱翔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人。我们的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普及义务教育,向社会输送成批合格劳动者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杰出人才本质上决不矛盾。这仅仅是当今人才队伍之洪流中的主体与浪头罢了,没必要截然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