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词教学须有“画”,就是指根据诗歌注重意象设置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古诗词中“赏画”“绘画”“写画”,让学生走进诗中画,描绘画中诗,品味诗中美,从画中悟出诗的神韵,从诗中品出画的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而我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材中传统诗文所占篇幅的大幅提高,古诗词的教学也日益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古诗词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教学,其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品味诗中的美。而这一切又往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果一味地进行理性分析,很难让学生真正领会诗词中的美。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诗词注重意象经营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画”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为深入理解和赏析古典诗词搭好桥、铺好路。
一、“赏画”品诗美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但是很多教师却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古典诗词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古典诗词本身含蓄而富有韵味,用有限的语言是难以表述诗歌的意境美和独特韵味的,学生也就很难真正领会诗歌的美。因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智,是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为教师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利条件。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来教学古诗词,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情境,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理解作品的内涵,并进一步去品味诗词的“美”。
在欣赏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之前,笔者用了一段根据诗歌改编的MTV作为导入,在这段MTV中,学生不仅可以听到根据《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谱成的动听的歌曲,还可以欣赏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很快便被画面中的情景感染,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想要学习并探究这一首诗歌的热情,课堂的气氛也就变得活跃起来了。
又比如在欣赏柳永的《雨霖铃》的意境和把握情感基调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Flash动画。在一幅幅流动的素淡的水墨画里,画面中的杨柳、长亭、暮霭、骤雨、残月、泪眼迷蒙离人……配合凄美、哀婉的洞箫声及朗诵者饱蘸深情的朗读,学生很快进入了词中所描绘的那个“冷落清秋节”的凄清孤寂的氛围中,如临其境地感受到词中缠绵、哀怨的离愁,真实地体会到了这首词的凄凉美。在接下来的赏析探究中,学生不仅频频迸出智慧的火花,而且对整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了很深刻的印象。
二、“绘画”悟诗韵
我国的古典诗词非常注重“诗画结合”。“诗中有画”的例子很多,可谓俯拾皆是。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些诗句无一不是一幅引人向往的风景画。既然教师常常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从诗歌中悟出其中的意境来,那为何不让学生把他们从诗歌中悟出来的画面画下来呢?绘画也可以是语文学习方式的一种迁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简洁的笔画,让语言文字变成形象可感的画面。诗与画的结合,既能让学生动口,又能让学生动手把文中的内容通过笔尖描绘出来。新课标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通过学生的画,教师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意蕴的个性理解。因此,绘画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一种常用的手段。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歌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灵动……他的每一首山水田园诗,都堪称一幅将光与影、声与色、静与动错杂而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的水墨画——萧疏清淡而雅致。
在《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王维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啊——水田漠漠,夏木阴阴,何其水润幽深;白鹭在飞,黄鹂声啭,又是何其有生气。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与联想中,带着个人对诗美的理解,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把这样的一幅画描绘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比较。通过对学生画作中的色调、物象的安排等的分析,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情况,使得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沉闷的课堂变得活泼。课堂上,学生体会到自己绘画时的成就感和愉快感,并回味了诗词的深远意境和无穷韵味,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思维”不正是这样吗?
三、“写画”成美文
古典诗词“简洁却不简单”。它是诗人在社会生活中选取最能激动其心志的某些生活片段,结合个人独特的感受,经过提炼加工,融入诗人大胆的想象和强烈的思想感情,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换言之,古典诗词就是以最简短的形式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许多诗歌,尤其是一些山水田园诗,尽管寥寥数句,却是一篇篇精缩的美文,令人回味无穷。因而,在诗词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诗词意象的理解,将自己头脑中所形成的意境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理解,從而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展开想象,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将诗歌改写成一篇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于是,学生笔下一幅山乡傍晚秋色图缓缓展开:刚刚下过雨,山峦格外青翠,格外空灵。明月照着松林,一切都静悄悄的。仔细一听,泉流石上,潺潺有声。忽然间竹林作响,浣女笑语盈盈地归来了。莲花摇曳,渔舟轻盈地穿过……这样空灵的画面,这样优美的意境,谁能不被吸引着走入那样静谧的山间呢?这样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达到了以写促读的目的。
诗词是音画,是形象,是感情的艺术,是审美的欣赏。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美的熏陶时,应让他们放飞心灵的翅膀,让他们走进诗中画,描绘画中诗,品味诗中美,从画中悟出诗的神韵,从诗中品出画的意境,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这样,既能让诗词的教学充满活力,又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而我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材中传统诗文所占篇幅的大幅提高,古诗词的教学也日益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古诗词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教学,其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品味诗中的美。而这一切又往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果一味地进行理性分析,很难让学生真正领会诗词中的美。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诗词注重意象经营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画”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为深入理解和赏析古典诗词搭好桥、铺好路。
一、“赏画”品诗美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但是很多教师却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古典诗词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古典诗词本身含蓄而富有韵味,用有限的语言是难以表述诗歌的意境美和独特韵味的,学生也就很难真正领会诗歌的美。因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智,是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为教师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利条件。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来教学古诗词,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情境,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理解作品的内涵,并进一步去品味诗词的“美”。
在欣赏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之前,笔者用了一段根据诗歌改编的MTV作为导入,在这段MTV中,学生不仅可以听到根据《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谱成的动听的歌曲,还可以欣赏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很快便被画面中的情景感染,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想要学习并探究这一首诗歌的热情,课堂的气氛也就变得活跃起来了。
又比如在欣赏柳永的《雨霖铃》的意境和把握情感基调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Flash动画。在一幅幅流动的素淡的水墨画里,画面中的杨柳、长亭、暮霭、骤雨、残月、泪眼迷蒙离人……配合凄美、哀婉的洞箫声及朗诵者饱蘸深情的朗读,学生很快进入了词中所描绘的那个“冷落清秋节”的凄清孤寂的氛围中,如临其境地感受到词中缠绵、哀怨的离愁,真实地体会到了这首词的凄凉美。在接下来的赏析探究中,学生不仅频频迸出智慧的火花,而且对整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了很深刻的印象。
二、“绘画”悟诗韵
我国的古典诗词非常注重“诗画结合”。“诗中有画”的例子很多,可谓俯拾皆是。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些诗句无一不是一幅引人向往的风景画。既然教师常常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从诗歌中悟出其中的意境来,那为何不让学生把他们从诗歌中悟出来的画面画下来呢?绘画也可以是语文学习方式的一种迁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简洁的笔画,让语言文字变成形象可感的画面。诗与画的结合,既能让学生动口,又能让学生动手把文中的内容通过笔尖描绘出来。新课标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通过学生的画,教师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意蕴的个性理解。因此,绘画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一种常用的手段。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歌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灵动……他的每一首山水田园诗,都堪称一幅将光与影、声与色、静与动错杂而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的水墨画——萧疏清淡而雅致。
在《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王维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啊——水田漠漠,夏木阴阴,何其水润幽深;白鹭在飞,黄鹂声啭,又是何其有生气。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与联想中,带着个人对诗美的理解,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把这样的一幅画描绘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比较。通过对学生画作中的色调、物象的安排等的分析,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情况,使得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沉闷的课堂变得活泼。课堂上,学生体会到自己绘画时的成就感和愉快感,并回味了诗词的深远意境和无穷韵味,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思维”不正是这样吗?
三、“写画”成美文
古典诗词“简洁却不简单”。它是诗人在社会生活中选取最能激动其心志的某些生活片段,结合个人独特的感受,经过提炼加工,融入诗人大胆的想象和强烈的思想感情,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换言之,古典诗词就是以最简短的形式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许多诗歌,尤其是一些山水田园诗,尽管寥寥数句,却是一篇篇精缩的美文,令人回味无穷。因而,在诗词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诗词意象的理解,将自己头脑中所形成的意境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理解,從而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展开想象,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将诗歌改写成一篇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于是,学生笔下一幅山乡傍晚秋色图缓缓展开:刚刚下过雨,山峦格外青翠,格外空灵。明月照着松林,一切都静悄悄的。仔细一听,泉流石上,潺潺有声。忽然间竹林作响,浣女笑语盈盈地归来了。莲花摇曳,渔舟轻盈地穿过……这样空灵的画面,这样优美的意境,谁能不被吸引着走入那样静谧的山间呢?这样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达到了以写促读的目的。
诗词是音画,是形象,是感情的艺术,是审美的欣赏。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美的熏陶时,应让他们放飞心灵的翅膀,让他们走进诗中画,描绘画中诗,品味诗中美,从画中悟出诗的神韵,从诗中品出画的意境,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这样,既能让诗词的教学充满活力,又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