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一、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情境创设应明确它的目的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衡量一堂课是不是“有效”的,主要是看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其次,创设的情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现在的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就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发展。
第三,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来设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教师在教学中,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认真钻研,吃透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教学中,每堂数学课因内容的不同,教学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過地皮湿”,因此要敢于放弃,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但这必须是在教师认真钻研、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完成。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他们智慧的发展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另外,教学的心理效应和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推动剂。
三、认清主体。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相当缺乏,普遍存在着学习行为被动化的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安排,主要表现为:靠老师确定学习目标,靠老师安排学习任务,靠老师督促学习行为,靠老师调控学习过程,靠老师评价学习结果……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被造就成为课堂的傀儡、知识的奴隶,当然不可能组织起来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不断进行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一堂课绝不会做到不会十全十美,万无一失。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不断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教材有机结合,真情演绎其中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感悟。我们只有通过一堂课的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深刻反思,教学效果才会令人满意,课堂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必须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情境创设应明确它的目的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衡量一堂课是不是“有效”的,主要是看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其次,创设的情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现在的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就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发展。
第三,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来设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教师在教学中,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认真钻研,吃透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教学中,每堂数学课因内容的不同,教学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過地皮湿”,因此要敢于放弃,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但这必须是在教师认真钻研、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完成。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他们智慧的发展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另外,教学的心理效应和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推动剂。
三、认清主体。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相当缺乏,普遍存在着学习行为被动化的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安排,主要表现为:靠老师确定学习目标,靠老师安排学习任务,靠老师督促学习行为,靠老师调控学习过程,靠老师评价学习结果……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被造就成为课堂的傀儡、知识的奴隶,当然不可能组织起来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不断进行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一堂课绝不会做到不会十全十美,万无一失。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不断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教材有机结合,真情演绎其中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感悟。我们只有通过一堂课的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深刻反思,教学效果才会令人满意,课堂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必须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