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探究问题定向激发,展示背景——以培养兴趣为前提,问题设计贯穿趣味性
笔者在处理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法(二)”(内容是介绍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时,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作为知识背景的展现方式,下面是当时的课堂实录:
师:上课前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先做个游戏?
生:想!
师:全班男生作一组,女生作一组. 由于在前一次素质检测中M(男)同学和W(女)同学进步最大,我把男生组命名为M小组,把女生组命名为W小组,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下面我介绍游戏规则:
(教师介绍抽签积分规则,在紧张的气氛中,每组2名同学分别由一名抽签,一名在黑板上记录,三次抽签记录完毕,男生发出了叹息声. )
师:从刚才男生遗憾的叹息中大家已知道了比赛的结果. 作为男教师,同性相怜,老师在想:如果不改变刚才抽签的结果,改变一下记录的顺序,能否改变我们男生的败局呢?
生:(议论纷纷)不行吧.
师:真的不行吗?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探讨“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看下面的“计算并观察”……
(进入对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讨过程)
在上面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小组命名达到了激励的目的,抽签比赛既形式简单,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很多学生巴不得自己亲自抽一次,当男生失敗时,教师又紧扣学生心理,交换记录顺序能否改变比赛结果呢?巧妙地与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联系,起到定向激发的作用,引入今天的课题. 学生下面研究的热情可想而知.
二、探究问题类比挖掘,展示困境——以引导思考为目的,问题设计贯穿开放性
笔者在处理初中数学勾股定理一节时,在完成基本的探求后,设置了如下问题:已知△ABC两边a = 3,b = 4,求c.当时的课堂实录真应了那一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
问题刚一提出,就有一名同学在下面喊出了“答案”:c = 5
笔者没有放弃对这一典型 案例的分析,作了下面的困境展示:
师:很好,老师赞赏你的勇气,你能向大家讲一讲你的思维过程吗?
生:我是灵机一动,看到两直角边为3和4,斜边当然是5. 师:没错. 两直角边a,b分别为3和4时,斜边是等于5的,可题中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生:……(下面有学生窃窃私语,是不是老师弄错了?)
(站起来一名同学)
生:老师,我认为你这道题弄错了,应该给出△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条件.
师:噢,看来今天我真的犯错了. 其他同学是这样认为的吗?
全体:是.
师:那老师纠正错误,就加上△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条件,这时的c等于多少?
生甲:(理直气壮):c = 5.
生乙:不对,我认为当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没有确定时,不能确定c就是斜边.
师:那你说怎么办?
生乙:分类讨论. 当∠C = 90°时 ,c = 5,当∠B = 90°时……
师:非常好,题目中没确定∠C = 90°,不能自己搞潜在假设,我们要吸取这次教训.
生丙:老师,还有一种情况:∠A = 90°,此时……
师:你们同意吗?
全体:∠A = 90°不可能,因为b > a,a不可以为斜边.
师:但我们还是要赞扬这名同学的质疑精神.
……
如此施布疑点,学生多次失误,整个课堂紧张又活泼,增强了数学课堂的活动性. 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体味了乐趣,提高了思维品质.
三、探究问题总结评价,拓展思维——以激励评价为手段,问题设计贯穿创造性
教师要创设激励评价的机制,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并鼓励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方法,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
笔者在处理七年级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字母能表示什么”的课堂总结时,曾有这样的课堂经历:
师: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学到这儿,下面大家对照这几个问题谈谈你的想法(出示问题)
①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 本节课我有什么体会吗?
③ 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
④ 本节课中方形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⑤ 本节课的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大约三分钟)
师:谁能谈谈你的收获?
生:这节课我的收获是学到了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今后我要对同一个问题努力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 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要多角度思考,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面的师生交流,情感融洽,充满了鼓励、爱心,反思,体现了评价的人文关怀. 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通过反思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变成了一种学习的动力,成为一种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
实践教学证明,通过探究式问题的学习,它既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在步步挑战中满足学生成就感,能让学生在步步体验中获得探究后的愉悦,有利于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在探究后续问题中,学生往往能够根据前面的问题模式,模仿提出问题,从而有利于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处理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法(二)”(内容是介绍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时,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作为知识背景的展现方式,下面是当时的课堂实录:
师:上课前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先做个游戏?
生:想!
师:全班男生作一组,女生作一组. 由于在前一次素质检测中M(男)同学和W(女)同学进步最大,我把男生组命名为M小组,把女生组命名为W小组,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下面我介绍游戏规则:
(教师介绍抽签积分规则,在紧张的气氛中,每组2名同学分别由一名抽签,一名在黑板上记录,三次抽签记录完毕,男生发出了叹息声. )
师:从刚才男生遗憾的叹息中大家已知道了比赛的结果. 作为男教师,同性相怜,老师在想:如果不改变刚才抽签的结果,改变一下记录的顺序,能否改变我们男生的败局呢?
生:(议论纷纷)不行吧.
师:真的不行吗?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探讨“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看下面的“计算并观察”……
(进入对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讨过程)
在上面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小组命名达到了激励的目的,抽签比赛既形式简单,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很多学生巴不得自己亲自抽一次,当男生失敗时,教师又紧扣学生心理,交换记录顺序能否改变比赛结果呢?巧妙地与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联系,起到定向激发的作用,引入今天的课题. 学生下面研究的热情可想而知.
二、探究问题类比挖掘,展示困境——以引导思考为目的,问题设计贯穿开放性
笔者在处理初中数学勾股定理一节时,在完成基本的探求后,设置了如下问题:已知△ABC两边a = 3,b = 4,求c.当时的课堂实录真应了那一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
问题刚一提出,就有一名同学在下面喊出了“答案”:c = 5
笔者没有放弃对这一典型 案例的分析,作了下面的困境展示:
师:很好,老师赞赏你的勇气,你能向大家讲一讲你的思维过程吗?
生:我是灵机一动,看到两直角边为3和4,斜边当然是5. 师:没错. 两直角边a,b分别为3和4时,斜边是等于5的,可题中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生:……(下面有学生窃窃私语,是不是老师弄错了?)
(站起来一名同学)
生:老师,我认为你这道题弄错了,应该给出△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条件.
师:噢,看来今天我真的犯错了. 其他同学是这样认为的吗?
全体:是.
师:那老师纠正错误,就加上△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条件,这时的c等于多少?
生甲:(理直气壮):c = 5.
生乙:不对,我认为当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没有确定时,不能确定c就是斜边.
师:那你说怎么办?
生乙:分类讨论. 当∠C = 90°时 ,c = 5,当∠B = 90°时……
师:非常好,题目中没确定∠C = 90°,不能自己搞潜在假设,我们要吸取这次教训.
生丙:老师,还有一种情况:∠A = 90°,此时……
师:你们同意吗?
全体:∠A = 90°不可能,因为b > a,a不可以为斜边.
师:但我们还是要赞扬这名同学的质疑精神.
……
如此施布疑点,学生多次失误,整个课堂紧张又活泼,增强了数学课堂的活动性. 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体味了乐趣,提高了思维品质.
三、探究问题总结评价,拓展思维——以激励评价为手段,问题设计贯穿创造性
教师要创设激励评价的机制,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并鼓励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方法,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
笔者在处理七年级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字母能表示什么”的课堂总结时,曾有这样的课堂经历:
师: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学到这儿,下面大家对照这几个问题谈谈你的想法(出示问题)
①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 本节课我有什么体会吗?
③ 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
④ 本节课中方形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⑤ 本节课的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大约三分钟)
师:谁能谈谈你的收获?
生:这节课我的收获是学到了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今后我要对同一个问题努力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 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要多角度思考,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面的师生交流,情感融洽,充满了鼓励、爱心,反思,体现了评价的人文关怀. 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通过反思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变成了一种学习的动力,成为一种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
实践教学证明,通过探究式问题的学习,它既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在步步挑战中满足学生成就感,能让学生在步步体验中获得探究后的愉悦,有利于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在探究后续问题中,学生往往能够根据前面的问题模式,模仿提出问题,从而有利于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