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簪是管束头发的饰物,具有安发、固冠的作用。金银制簪饰不仅具有功能性,在造型以及装饰性上有了更深远的发展,元代作为金银制品发展的一个鼎峰时期,簪、钗的造型继南宋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风格变得更加世俗化,取材也更为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金银簪饰 ;元; 造型;纹样;文化内涵
一、金银簪饰的发展概述
发簪的中国古代的历史渊源极久,在春秋时期,由于礼仪的发展,让发簪成为一个成年礼上不可缺少的角色,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和崇尚简朴,清静无为的社会风气,老子的思想贯穿其中,所用的首饰似乎大部分形制简单。自汉朝佛教传入中土后,宣扬佛教七宝,加上金银质地柔软,可以做成更多款式的饰品,风气逐渐形成。自唐朝起,金银首饰开始大行其道,发簪也自然而然的开始了演变,在这个时候,开始分化成为簪、钗、步摇三种形式。于是在宋元时期,金银制的发簪达到鼎盛时期,钗和簪自然是最为主要的部分,元代墓葬中出土钗、簪甚多,说明使用之广,这两类也正是大宗。
二、元代金银簪饰形制与纹样
(一)簪
簪分为簪首、簪柄两部分,长条型,仅为一股,在古代为男女通用的发饰,有固发、固冠、美观三种作用。元代有关簪的记载,有汤舜民的《[双调]风入松.题马氏吴山景卷》,“玲球碧玉簪,缥缴青罗带,抵多少翠袖金钗”。簪,元代又称为鈚,或作錍或鎞。鈚原指一种广长而薄的箭镞,大约以簪脚的样子与它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移来坐牢簪的名称。《碎金.服饰篇》“首饰”一项列举簪的名称曰:“云月、荔枝、如意、瓜头鈚。”
(1)荔枝簪
瓜瓞作为装饰纹样在辽代铜镜中就有使用,宋元金银器则多用于酒杯的造型,荔枝图案用于簪钗的设计构思实为新巧。一枚银片或者金片锤鍱成像浮雕一样的图案,一对荔枝安排在中央,周围有花,有叶,或者是用一枚叶子搭在两颗荔枝中间。
(2)瓜头簪
瓜头簪与荔枝簪可以算作一类,虽然图案有别,但是制作与之相同,不过是把荔枝换成了瓜实。
(3)如意簪
在簪首上端打有一弯,簪柄呈长条形,形状似耳挖。之所以又称“如意”,很可能就是由挖耳而来,是对其用途的一种形容。只是两个耳挖做成并头的一对,便只取其吉祥的意思了。
如意簪常常是成对的。纹样多取于瓜果花卉,上半部作如意头,下半部为尖叶形的扁平簪脚。中间饰以石榴、瓜、荔枝等瓜瓞图案。簪首顶端也多做成打有两弯且是并头状的造型,如湖南临禮新合元代金银器窖藏出土的几件如意簪,此类簪兼具生活用品与装饰用品双重功能,特别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二)钗
钗分钗头和钗股两部分,长条型,双股,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发饰。钗不仅能固定发髻,还能装饰头发。钗股是插入头发的部分,钗头为露在发外的部分,起美观作用,因此露在发外的钗头的制作在整个钗的制作过程中尤为重要。《释名.释首饰》称:“叉,杈也,因形名之也”。由此可知,钗的形状与树杈相类似。元代关于钗的记载也有很多,“宝钗金凤翘”、“翡翠裙低,凤凰铁重”。
(1)竹节钗
在宋元时代,有一种传统形式的金银首饰是实心的,把一根粗银丝对折为两股,成为折股钗,元代出土的折股钗,多为模铸成型的竹节钗。因叙述不同,又将其称为“圆饼纹钦”或"连环式铁”。此型钗在钗头和钗身上部分饰有竹节纹。
(2)螭虎钗
也叫双龙纹钗。《碎金》中称其为“螭虎钗”,为元代创制的新式。此型钗多为双龙牡丹纹或双龙梅花纹,式样各不相同,双龙相背,颈周围饰有花纹或双龙卷躯,首拖牡丹花,或双龙绕于牡丹花间。多数做法是先将金银条或金银片扭结,然后对折成两股,巧妙地将扭结的部分装饰为翻卷的双龙,最后在周围装饰花朵。
元代散曲中有大量描写女性插戴簪、钗的画面,可知元代女性使用簪钗已十分普遍。古代女性梳妆首先是盘髻并插上簪、钗。“待不梳妆怕娘左猜,不免插金钗,一半儿鬅松一半儿歪”“黄金凤,高插翠盘龙”。盘龙是一种发髻的名称,黄金凤是头部做成凤凰形状的钗或簪。两首曲都是描写在发髻上插戴簪钗的动作。金簪、金钗头上制作成凤凰状的装饰在当时是相当流行的,见诸于散曲的有“裙系鸳鸯锦,钗插凤凰金”、一般情况下,金质地的簪钗只有富贵人家女性使用,普通人家则多使用银制或铜制的簪、钗。
(三)纹样
(1)物象题材
元代金银发簪的纹样之一是具有生活化的物象题材。瓜果、植物、动物等都被广泛地使用,如荔枝、牡丹、竹子等。这些贴近生活的装饰题材,大都有爱情甜美、生活幸福、多子多孙之意,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其中,荔枝簪和瓜头簪是元代别具一格的新款式。《诗.大.雅.绵》曾以“绵绵瓜瓞”来象征周的繁荣昌盛,因此后世以“绵绵瓜瓞”比喻子孙绵延不绝。瓜于是有了吉祥的寓意。瓜作为器具上的装饰纹样,早期可见于辽代铜镜,宋代因大兴祝寿风气,多取瓜形作为祝寿用器的造型。蔡襄《荔枝谱》曰:“每朵数十,皆并蒂双头。”“颗红而小,可间妇人女子簪翘之侧,故特贵之”。荔枝纹样、器形从宋人的诗词歌赋中酝酿而出,荔枝簪钗从元代开始流行。
(2)龙凤纹题材
根据一般平民百姓“不许服龙凤纹”的明文规定,以及元代宫廷对金饰的使用规定,在《元史.輿服志》中记载“命妇衣服……首饰,一品至三品许用金珠宝玉,四品、五品用金、玉、珍珠,六品以下用金,惟耳环用珠玉”、这些龙凤纹的金银簪、钗,只有上层女性才能够佩戴。
三、元代金银簪饰的文化内涵
金银簪饰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造型,另一方面是纹样题材。元代簪饰造型多样,其所取材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寓意。例如簪钗用如意做造型具有“万事如意”、“吉祥如意”之意。上文中的竹节纹钗,用竹做造型比喻人的品性谦虚有节,刚正不阿,同时竹子有竹节,因此有节节高之说,寓意生活与事业如日中天。除了在发簪造型上表达寓意外,在造型的基础上运用纹样图案进一步表达人们在饰物上所要寄托的深意。元代发簪上鑒刻的纹样多是吉祥图案,如瓜果、荔枝、牡丹等。这些镌刻在发簪上的纹样图案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人们佩戴首饰一方面是为了美饰自己,另一方面是思想观念趋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同时还蕴含着社会风貌、理想信念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人们还认为佩戴首饰具有祈福消灾的作用,通过佩戴首饰将一些美好的祈愿变成可触摸得到,能够实际感觉的存在形式。
四、结语
金银簪饰本身是一种物质,它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的造型和纹样体现传统首饰中所承载的匠人精神以及文化内涵。金银是不朽之物,人们喜爱它,也许是因为它可以长存,通过它记录下时代的符号。这个符号便是器形和纹饰,它诉说着时代的繁荣,体现着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传递着金银制品的文化意义,改变现代人所谓“穿金戴银”的狭隘思想。同时,对于现代首饰设计而言,可以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打破“西风压倒东风”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朱佳芳.《宋元时期首饰发展一以簪钗为例》,载《群文天地》,2012年,第11期
[2]扬之水.《宋元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刍论》,载《文物》,2007年,第10期
[3]张景明、赵爱军.《内蒙古地区蒙元时期金银器》,载《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4]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宋元金银首饰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5]陈高华.《元代妇女服饰简论(下)——发式、首饰、缠足和鞋》,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7]隋树森.《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8]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旗发现的元代金银器窖藏》,载《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
关键词:金银簪饰 ;元; 造型;纹样;文化内涵
一、金银簪饰的发展概述
发簪的中国古代的历史渊源极久,在春秋时期,由于礼仪的发展,让发簪成为一个成年礼上不可缺少的角色,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和崇尚简朴,清静无为的社会风气,老子的思想贯穿其中,所用的首饰似乎大部分形制简单。自汉朝佛教传入中土后,宣扬佛教七宝,加上金银质地柔软,可以做成更多款式的饰品,风气逐渐形成。自唐朝起,金银首饰开始大行其道,发簪也自然而然的开始了演变,在这个时候,开始分化成为簪、钗、步摇三种形式。于是在宋元时期,金银制的发簪达到鼎盛时期,钗和簪自然是最为主要的部分,元代墓葬中出土钗、簪甚多,说明使用之广,这两类也正是大宗。
二、元代金银簪饰形制与纹样
(一)簪
簪分为簪首、簪柄两部分,长条型,仅为一股,在古代为男女通用的发饰,有固发、固冠、美观三种作用。元代有关簪的记载,有汤舜民的《[双调]风入松.题马氏吴山景卷》,“玲球碧玉簪,缥缴青罗带,抵多少翠袖金钗”。簪,元代又称为鈚,或作錍或鎞。鈚原指一种广长而薄的箭镞,大约以簪脚的样子与它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移来坐牢簪的名称。《碎金.服饰篇》“首饰”一项列举簪的名称曰:“云月、荔枝、如意、瓜头鈚。”
(1)荔枝簪
瓜瓞作为装饰纹样在辽代铜镜中就有使用,宋元金银器则多用于酒杯的造型,荔枝图案用于簪钗的设计构思实为新巧。一枚银片或者金片锤鍱成像浮雕一样的图案,一对荔枝安排在中央,周围有花,有叶,或者是用一枚叶子搭在两颗荔枝中间。
(2)瓜头簪
瓜头簪与荔枝簪可以算作一类,虽然图案有别,但是制作与之相同,不过是把荔枝换成了瓜实。
(3)如意簪
在簪首上端打有一弯,簪柄呈长条形,形状似耳挖。之所以又称“如意”,很可能就是由挖耳而来,是对其用途的一种形容。只是两个耳挖做成并头的一对,便只取其吉祥的意思了。
如意簪常常是成对的。纹样多取于瓜果花卉,上半部作如意头,下半部为尖叶形的扁平簪脚。中间饰以石榴、瓜、荔枝等瓜瓞图案。簪首顶端也多做成打有两弯且是并头状的造型,如湖南临禮新合元代金银器窖藏出土的几件如意簪,此类簪兼具生活用品与装饰用品双重功能,特别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二)钗
钗分钗头和钗股两部分,长条型,双股,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发饰。钗不仅能固定发髻,还能装饰头发。钗股是插入头发的部分,钗头为露在发外的部分,起美观作用,因此露在发外的钗头的制作在整个钗的制作过程中尤为重要。《释名.释首饰》称:“叉,杈也,因形名之也”。由此可知,钗的形状与树杈相类似。元代关于钗的记载也有很多,“宝钗金凤翘”、“翡翠裙低,凤凰铁重”。
(1)竹节钗
在宋元时代,有一种传统形式的金银首饰是实心的,把一根粗银丝对折为两股,成为折股钗,元代出土的折股钗,多为模铸成型的竹节钗。因叙述不同,又将其称为“圆饼纹钦”或"连环式铁”。此型钗在钗头和钗身上部分饰有竹节纹。
(2)螭虎钗
也叫双龙纹钗。《碎金》中称其为“螭虎钗”,为元代创制的新式。此型钗多为双龙牡丹纹或双龙梅花纹,式样各不相同,双龙相背,颈周围饰有花纹或双龙卷躯,首拖牡丹花,或双龙绕于牡丹花间。多数做法是先将金银条或金银片扭结,然后对折成两股,巧妙地将扭结的部分装饰为翻卷的双龙,最后在周围装饰花朵。
元代散曲中有大量描写女性插戴簪、钗的画面,可知元代女性使用簪钗已十分普遍。古代女性梳妆首先是盘髻并插上簪、钗。“待不梳妆怕娘左猜,不免插金钗,一半儿鬅松一半儿歪”“黄金凤,高插翠盘龙”。盘龙是一种发髻的名称,黄金凤是头部做成凤凰形状的钗或簪。两首曲都是描写在发髻上插戴簪钗的动作。金簪、金钗头上制作成凤凰状的装饰在当时是相当流行的,见诸于散曲的有“裙系鸳鸯锦,钗插凤凰金”、一般情况下,金质地的簪钗只有富贵人家女性使用,普通人家则多使用银制或铜制的簪、钗。
(三)纹样
(1)物象题材
元代金银发簪的纹样之一是具有生活化的物象题材。瓜果、植物、动物等都被广泛地使用,如荔枝、牡丹、竹子等。这些贴近生活的装饰题材,大都有爱情甜美、生活幸福、多子多孙之意,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其中,荔枝簪和瓜头簪是元代别具一格的新款式。《诗.大.雅.绵》曾以“绵绵瓜瓞”来象征周的繁荣昌盛,因此后世以“绵绵瓜瓞”比喻子孙绵延不绝。瓜于是有了吉祥的寓意。瓜作为器具上的装饰纹样,早期可见于辽代铜镜,宋代因大兴祝寿风气,多取瓜形作为祝寿用器的造型。蔡襄《荔枝谱》曰:“每朵数十,皆并蒂双头。”“颗红而小,可间妇人女子簪翘之侧,故特贵之”。荔枝纹样、器形从宋人的诗词歌赋中酝酿而出,荔枝簪钗从元代开始流行。
(2)龙凤纹题材
根据一般平民百姓“不许服龙凤纹”的明文规定,以及元代宫廷对金饰的使用规定,在《元史.輿服志》中记载“命妇衣服……首饰,一品至三品许用金珠宝玉,四品、五品用金、玉、珍珠,六品以下用金,惟耳环用珠玉”、这些龙凤纹的金银簪、钗,只有上层女性才能够佩戴。
三、元代金银簪饰的文化内涵
金银簪饰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造型,另一方面是纹样题材。元代簪饰造型多样,其所取材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寓意。例如簪钗用如意做造型具有“万事如意”、“吉祥如意”之意。上文中的竹节纹钗,用竹做造型比喻人的品性谦虚有节,刚正不阿,同时竹子有竹节,因此有节节高之说,寓意生活与事业如日中天。除了在发簪造型上表达寓意外,在造型的基础上运用纹样图案进一步表达人们在饰物上所要寄托的深意。元代发簪上鑒刻的纹样多是吉祥图案,如瓜果、荔枝、牡丹等。这些镌刻在发簪上的纹样图案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人们佩戴首饰一方面是为了美饰自己,另一方面是思想观念趋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同时还蕴含着社会风貌、理想信念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人们还认为佩戴首饰具有祈福消灾的作用,通过佩戴首饰将一些美好的祈愿变成可触摸得到,能够实际感觉的存在形式。
四、结语
金银簪饰本身是一种物质,它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的造型和纹样体现传统首饰中所承载的匠人精神以及文化内涵。金银是不朽之物,人们喜爱它,也许是因为它可以长存,通过它记录下时代的符号。这个符号便是器形和纹饰,它诉说着时代的繁荣,体现着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传递着金银制品的文化意义,改变现代人所谓“穿金戴银”的狭隘思想。同时,对于现代首饰设计而言,可以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打破“西风压倒东风”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朱佳芳.《宋元时期首饰发展一以簪钗为例》,载《群文天地》,2012年,第11期
[2]扬之水.《宋元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刍论》,载《文物》,2007年,第10期
[3]张景明、赵爱军.《内蒙古地区蒙元时期金银器》,载《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4]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宋元金银首饰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5]陈高华.《元代妇女服饰简论(下)——发式、首饰、缠足和鞋》,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7]隋树森.《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8]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旗发现的元代金银器窖藏》,载《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