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进一步加快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发展群众文化的策略,以期加快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速度,保障我国文化的全面发展,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众文化发展;校园宣传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人们在千百年来不断传承的文化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历史,这就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极为丰富。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国力竞争过程中,文化素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若要切实提升我国群众文化的繁荣度,就必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从而确保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文化思想有着正确的认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群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与文艺活动,而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影响下形成的群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形式,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化传承内容存在一定差别,但为了进一步保障当代文化的顺利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确保我国社会能够顺利转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着群众文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目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极为贴近,其文化形式也极易被人们所接受。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借鉴,可以有效地提升群众文化的亲和性,此时开展群众文化,可以提升群众的民族自豪感,使得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更为顺利,切实提升社会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策略
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传播形式也变得更为多元,但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内容形式的影响,对大部分群众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观念与当下的文化思想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无法轻易融入到群众文化当中。并且由于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的活动形式不够新颖,难以吸引群众的主动参与,这就使得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群众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为进一步加快我国文化体系的发展,相关人员就应当在尊重群众审美的基础上,对群众文化加以创新,进而加快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速度,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一)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建设群众文化,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精神文明的顺利建设,在此过程中,为确保文化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应当利用各类手段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具体来说,为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各级团组织、妇联、社区等与社会文化相关的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行政优势,通过组织群众参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间戏法、音乐舞蹈等活动的方式,令群众能够切实体会到群众文化活动丰富自身文化世界的益处。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引导群众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加以创新的方式,丰富群众文化的内容,并且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连的方式,建设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升群众对党中央领导的信心。举例来说,年例作为广东粤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活动,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粤西人民,然而受年轻人外出务工在举办年例时无法回乡、现阶段年例举办的仪式感不强、传统年例举办流程繁复、举办年例花费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年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衰落。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通过颁布与保护年例相关政策、加强媒体传播、在网上征集新年例举行方式等形式,加深传统的年例文化内涵,确保年例能够顺利的传承下来[1]。
(二)加强校园宣传的力度
学生作为弘扬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接班人,是保护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后备力量,在当前校园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为保障群众文化的传承发展,学校方面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部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课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程度,以便为群众文化提供发展的动力。举例来说,某小学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学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博物馆、在开展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增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等方式,在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重要性理解的同时,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此外,就我国当前教学形势来看,普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的课程难度相对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增设选修课的方式,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理解的同时,开拓自身的视野。比方说,北京大学曾在选修课列表中设立了“民俗学”,以期更好的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此过程中,选修这门学科的學生数量极多,这给群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利的影响[2]。
(三)发挥政府部门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群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传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引导。在当前文化发展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的传播速度,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类似广场文化活动这类活动的方式,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同时由于广场文化活动具备一定的场地优势,可以保障群众文化的传播效果。此外为避免出现某些群体或个人恶意对文化内容加以曲解,影响文化正常传播发展的情况出现,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下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件的方式,保障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提升文化活动建设的效率。
(四)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信息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当前,基于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大网络宣传力度的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推广融合。举例来说,温州莲花是由温州道情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俗性,但受当前民间需求量逐渐减少的影响,温州莲花已经濒临失传。值得庆幸的是,为保护这一门优秀的民间曲种,相关部门以“发扬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工作核心,对其开展了抢救保护。并且在2019年,温州莲花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阶段,为使更多人了解到温州莲花,相关部门在寻访老一辈温州莲花艺人,培养更多优秀传承人的同时,通过邀请电视媒体与网络平台录制并播出温州莲花演出的方式,加大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宣传力度,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温州莲花的存在[3]。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的精华,在其传承过程中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现阶段,为保障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应当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从而引导群众能够朝着正确的文化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邓妮茹,梁思晓,李伊琳,等.粤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研究——以茂名电白区传统民俗“年例”为例[J].南方论刊,2020(06):83-85.
[2]张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J].戏剧之家,2020(18):210-211.
[3]张慧.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莲花”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20(04):189-190.
作者简介:
周志鸿,南充市文化馆馆长,长期从事群众文化的组织、管理、编创工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众文化发展;校园宣传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人们在千百年来不断传承的文化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历史,这就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极为丰富。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国力竞争过程中,文化素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若要切实提升我国群众文化的繁荣度,就必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从而确保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文化思想有着正确的认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群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与文艺活动,而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影响下形成的群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形式,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化传承内容存在一定差别,但为了进一步保障当代文化的顺利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确保我国社会能够顺利转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着群众文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目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极为贴近,其文化形式也极易被人们所接受。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借鉴,可以有效地提升群众文化的亲和性,此时开展群众文化,可以提升群众的民族自豪感,使得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更为顺利,切实提升社会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策略
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传播形式也变得更为多元,但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内容形式的影响,对大部分群众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观念与当下的文化思想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无法轻易融入到群众文化当中。并且由于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的活动形式不够新颖,难以吸引群众的主动参与,这就使得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群众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为进一步加快我国文化体系的发展,相关人员就应当在尊重群众审美的基础上,对群众文化加以创新,进而加快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速度,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一)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建设群众文化,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精神文明的顺利建设,在此过程中,为确保文化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应当利用各类手段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具体来说,为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各级团组织、妇联、社区等与社会文化相关的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行政优势,通过组织群众参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间戏法、音乐舞蹈等活动的方式,令群众能够切实体会到群众文化活动丰富自身文化世界的益处。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引导群众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加以创新的方式,丰富群众文化的内容,并且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连的方式,建设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升群众对党中央领导的信心。举例来说,年例作为广东粤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活动,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粤西人民,然而受年轻人外出务工在举办年例时无法回乡、现阶段年例举办的仪式感不强、传统年例举办流程繁复、举办年例花费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年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衰落。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通过颁布与保护年例相关政策、加强媒体传播、在网上征集新年例举行方式等形式,加深传统的年例文化内涵,确保年例能够顺利的传承下来[1]。
(二)加强校园宣传的力度
学生作为弘扬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接班人,是保护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后备力量,在当前校园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为保障群众文化的传承发展,学校方面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部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课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程度,以便为群众文化提供发展的动力。举例来说,某小学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学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博物馆、在开展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增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等方式,在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重要性理解的同时,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此外,就我国当前教学形势来看,普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的课程难度相对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增设选修课的方式,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理解的同时,开拓自身的视野。比方说,北京大学曾在选修课列表中设立了“民俗学”,以期更好的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此过程中,选修这门学科的學生数量极多,这给群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利的影响[2]。
(三)发挥政府部门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群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传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引导。在当前文化发展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的传播速度,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类似广场文化活动这类活动的方式,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同时由于广场文化活动具备一定的场地优势,可以保障群众文化的传播效果。此外为避免出现某些群体或个人恶意对文化内容加以曲解,影响文化正常传播发展的情况出现,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下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件的方式,保障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提升文化活动建设的效率。
(四)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信息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当前,基于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大网络宣传力度的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推广融合。举例来说,温州莲花是由温州道情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俗性,但受当前民间需求量逐渐减少的影响,温州莲花已经濒临失传。值得庆幸的是,为保护这一门优秀的民间曲种,相关部门以“发扬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工作核心,对其开展了抢救保护。并且在2019年,温州莲花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阶段,为使更多人了解到温州莲花,相关部门在寻访老一辈温州莲花艺人,培养更多优秀传承人的同时,通过邀请电视媒体与网络平台录制并播出温州莲花演出的方式,加大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宣传力度,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温州莲花的存在[3]。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的精华,在其传承过程中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现阶段,为保障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应当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从而引导群众能够朝着正确的文化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邓妮茹,梁思晓,李伊琳,等.粤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研究——以茂名电白区传统民俗“年例”为例[J].南方论刊,2020(06):83-85.
[2]张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J].戏剧之家,2020(18):210-211.
[3]张慧.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莲花”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20(04):189-190.
作者简介:
周志鸿,南充市文化馆馆长,长期从事群众文化的组织、管理、编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