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课教学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巧妙设疑,以问促学,把握流畅的结构美;精雕细琢,用心提炼,领略灵动的图画美;个性品读,深情体会,感悟诗意的语言美。
关键词:乡思; 结构美; 图画美; 语言美; 长文短教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28-001
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自然的心迹”选用黄河浪《故乡的榕树》作为自读课文。《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教学大纲要求本文长文短教,教学课时设定为一教时。但是,对于基础薄弱的中专生来说,一教时学完这课存在一定难度。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把握流畅的结构美,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巧妙设疑,注重整体,把握流畅的结构美
本文思路清晰流畅:作者首先描写香港住所的榕树;接着联想到故乡的榕树,并由此对家乡美景,儿时的玩伴,慈祥的祖母等展开描写;最后,作者的思绪在依依不舍中回到香港住所的榕树,心中只留下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许多教学设计常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①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②本文的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文章是怎样巧妙过渡的?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文章分成三层:眼前-回忆-眼前。第二个问题提醒学生关注第三和第九两个过渡段,了解其在文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鲜有教学设计提及最后三个自然段。而这三段正是作者从优美的童年回忆回到现实的点睛之作,在结构上与开头遥相呼应,完美收笔;在感情上抚今追昔,乡愁无限。深入挖掘最后三段能引发学生领略文章的结构美,关注文章中的人物命运,升华文章主题。因此,本课把参考资料中的两个问题合并为一个:①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文章是怎样巧妙过渡的?同时,笔者补充设计了一个问题:②回忆中的人和事如今怎么样了?现实和回忆的落差会激发作者怎样的情思?
在文章第十一自然段,作者的美梦嘎然而止,只留下无限惆怅的“梦醒时分”:那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回来了。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长大,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很远的异乡;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的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吧?读到这儿,学生不禁唏嘘不已,为作者悠远的思乡之情动容。
划船的小伙伴各奔前程了;讲故事的老爷爷和慈祥的老祖母已经不在人世了。抚今追昔,现实和回忆的落差会激发作者怎样的情思?在文章第十二段,作者忍不住对榕树直抒胸臆: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吗?故乡的榕树啊……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前后比较和铺垫,学生们很快把握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之情,在朗读中注入真情,体会文章流畅的结构美。
二、精雕细琢,用心提炼,领略灵动的画面美
欣赏了文章流畅的结构美,接下来是灵动的画面美。作者在文中或是挥毫泼墨,或是细细描摹,围绕故乡榕树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人物画、风俗画、风情画。领略精美的画面美是本课教学承上启下的关键步骤。如何为同学们展现诗意的故乡美景呢?通过精心提炼,本课用一组四字词对故乡各个角度的美景进行高度概括,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增强情趣。
三、个性品读,深情体会,感悟诗意的语言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朗读。在文中,作者信手拈来,多处采用白描、想象等手法描绘家乡的多姿多彩。品读课文时采用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过渡段落和重点段落采用集体朗读的方式,增强气势,使每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如“我怀念从故乡后山流下来的,流过榕树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水面上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这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夜隙留下的清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如此经典的散文,同学们会有自己个性的看法。除了集体朗读,本课教学中把同学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请大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谈谈体会,充满感情地读一读。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热情,有的同学喜欢“斩杀蛇精”,精彩的描写让人心中充满神秘感;有的同学喜欢“驼背为船”,伙伴们“认真“划船的样子让他们想起稚气而快乐的童年;更多同学偏爱“折取榕枝”的画面,裹着小脚的老祖母让大家想起自己慈祥的奶奶。因为同学们对“折取榕枝“的描写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们展开朗读竞赛。两位同学感情充沛,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祖孙间浓浓的亲情,赢得大家的一片掌声。
本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充分课前预习,准确把握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所在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堂设计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理解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图画美和语言美。教学中,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畅所欲言,尽情领略优美的散文。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流畅实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文短教效果显著,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司基[苏],张定章等译. 教学过程最优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卞钟鸣.《故乡的榕树》的选材艺术,语文学习(中学教师),2006(3)
[4]彭芳.《故乡的榕树》的画面及其他,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4(8)
[5]严华银.关于语文学习方式的现实思考,《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9)
关键词:乡思; 结构美; 图画美; 语言美; 长文短教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28-001
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自然的心迹”选用黄河浪《故乡的榕树》作为自读课文。《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教学大纲要求本文长文短教,教学课时设定为一教时。但是,对于基础薄弱的中专生来说,一教时学完这课存在一定难度。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把握流畅的结构美,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巧妙设疑,注重整体,把握流畅的结构美
本文思路清晰流畅:作者首先描写香港住所的榕树;接着联想到故乡的榕树,并由此对家乡美景,儿时的玩伴,慈祥的祖母等展开描写;最后,作者的思绪在依依不舍中回到香港住所的榕树,心中只留下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许多教学设计常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①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②本文的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文章是怎样巧妙过渡的?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文章分成三层:眼前-回忆-眼前。第二个问题提醒学生关注第三和第九两个过渡段,了解其在文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鲜有教学设计提及最后三个自然段。而这三段正是作者从优美的童年回忆回到现实的点睛之作,在结构上与开头遥相呼应,完美收笔;在感情上抚今追昔,乡愁无限。深入挖掘最后三段能引发学生领略文章的结构美,关注文章中的人物命运,升华文章主题。因此,本课把参考资料中的两个问题合并为一个:①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文章是怎样巧妙过渡的?同时,笔者补充设计了一个问题:②回忆中的人和事如今怎么样了?现实和回忆的落差会激发作者怎样的情思?
在文章第十一自然段,作者的美梦嘎然而止,只留下无限惆怅的“梦醒时分”:那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回来了。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长大,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很远的异乡;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的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吧?读到这儿,学生不禁唏嘘不已,为作者悠远的思乡之情动容。
划船的小伙伴各奔前程了;讲故事的老爷爷和慈祥的老祖母已经不在人世了。抚今追昔,现实和回忆的落差会激发作者怎样的情思?在文章第十二段,作者忍不住对榕树直抒胸臆: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吗?故乡的榕树啊……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前后比较和铺垫,学生们很快把握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之情,在朗读中注入真情,体会文章流畅的结构美。
二、精雕细琢,用心提炼,领略灵动的画面美
欣赏了文章流畅的结构美,接下来是灵动的画面美。作者在文中或是挥毫泼墨,或是细细描摹,围绕故乡榕树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人物画、风俗画、风情画。领略精美的画面美是本课教学承上启下的关键步骤。如何为同学们展现诗意的故乡美景呢?通过精心提炼,本课用一组四字词对故乡各个角度的美景进行高度概括,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增强情趣。
三、个性品读,深情体会,感悟诗意的语言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朗读。在文中,作者信手拈来,多处采用白描、想象等手法描绘家乡的多姿多彩。品读课文时采用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过渡段落和重点段落采用集体朗读的方式,增强气势,使每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如“我怀念从故乡后山流下来的,流过榕树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水面上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这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夜隙留下的清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如此经典的散文,同学们会有自己个性的看法。除了集体朗读,本课教学中把同学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请大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谈谈体会,充满感情地读一读。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热情,有的同学喜欢“斩杀蛇精”,精彩的描写让人心中充满神秘感;有的同学喜欢“驼背为船”,伙伴们“认真“划船的样子让他们想起稚气而快乐的童年;更多同学偏爱“折取榕枝”的画面,裹着小脚的老祖母让大家想起自己慈祥的奶奶。因为同学们对“折取榕枝“的描写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们展开朗读竞赛。两位同学感情充沛,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祖孙间浓浓的亲情,赢得大家的一片掌声。
本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充分课前预习,准确把握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所在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堂设计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理解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图画美和语言美。教学中,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畅所欲言,尽情领略优美的散文。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流畅实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文短教效果显著,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司基[苏],张定章等译. 教学过程最优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卞钟鸣.《故乡的榕树》的选材艺术,语文学习(中学教师),2006(3)
[4]彭芳.《故乡的榕树》的画面及其他,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4(8)
[5]严华银.关于语文学习方式的现实思考,《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