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任何事情都有方法,方法得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课外阅读也不例外,“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读要讲方法,方法对,吸收得快,所得坚实明晰,方法不对,吸收得慢甚至不能吸收,即使小有所得也是模模糊糊。”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和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初中生要“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部分里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里强调“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只有对学生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才能使课外阅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阅读和思考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阐明了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要想课外阅读有收获,必须把阅读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宋代的朱熹也强调读书要“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意思是说读书要读了又想,想了又读,自然会深得其中意味。如果读书时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模仿和抄袭。
“问号是打开任何科学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时,要善于动脑筋,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深入地分析思考,养成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习惯。因为只有认真思考,你才能领会作者写作时的真情实感。例如,读完一篇文章后,应自问文章写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样写,哪些地方写得好,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文章过渡和照应怎样等。
二、科学选择读书方法
培根曾说:“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课外阅读大致有三种方法:精读、略读、浏览。
1.精读
就是细致读、研究读,不仅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应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哲理。典范作品,需要精读,吃透。杜甫曾说过:“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可见读书时,要走进作品,熟读精思。朱熹也曾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因此,中学生在读书时,对于重要作品,名篇佳作,精美时文等,要反复地阅读、诵读,直到达到背诵如流的境地。因为熟读是准确而深刻体味、领略语言文字意韵和情味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著名作家、学者李启咏先生曾提出过精读名著开头部分的方法,因为名著开头部分是作者才思最敏捷、精力最充沛时写的,是语言最熟练、着墨最多、最精雕细琢的部分,是整部作品的精华,一般来说,它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情节、思想基调都作了介绍或暗示,起到了见微知著的重要作用。
认真细读,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养成钻研精神,提高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兴趣、习惯等良好心理品质,优化学习方法。
2.略读
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因此,有启迪的可供参考的书,应列入广博的范围可以去通读或浏览。
3.浏览
参考价值不大或者没有参考价值但值得一读的书要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
同时注意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精读是为了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是从历代名著和现代优秀作品中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来阅读。博览即博采广蓄,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只精读不博览,知识面就窄,只博览,不精读,知识点就不扎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作好读书笔记
作为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笔记,是学生阅读作品,从中获取文化知识、科学技能、道德情操,感悟作品真谛,增长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课外阅读技能日益长进和快乐成长的记录。常言道:“好记忆比不过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那些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览、思考、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烟云,无踪无迹。徐特立老先生一生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鲁迅则认为读书要做到五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要提高阅读水平,就一定要作好读书笔记。如果边读边想,手脑并用,把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材料随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能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增强记忆,积累知识。知识积累多了,就成了学问。作笔记还是一种练笔的有效方式,练得多了,写作水平就能提高。此外,这还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式。
读书笔记的常见类型有下列一些。
1.眉批式
可在自己的书上用一套相对固定的标记符号圈点勾画,或者在书的空白处扼要写上对某一词、句、段的评析。
2.摘抄式
在阅读过程中,摘录好词好句好段、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
3.提纲式
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
4.心得式
在读完一本读物后,谈自己的认识,与大师对话,与文本对话,评论书中的人和事,增强辨别能力和写作能力。
5.综合式
为了全面、综合地掌握课外读物的内容,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可以写下阅读日期、书刊名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好词佳句、评析意见、质疑问难等内容。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用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将会有助于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普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和思考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阐明了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要想课外阅读有收获,必须把阅读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宋代的朱熹也强调读书要“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意思是说读书要读了又想,想了又读,自然会深得其中意味。如果读书时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模仿和抄袭。
“问号是打开任何科学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时,要善于动脑筋,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深入地分析思考,养成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习惯。因为只有认真思考,你才能领会作者写作时的真情实感。例如,读完一篇文章后,应自问文章写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样写,哪些地方写得好,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文章过渡和照应怎样等。
二、科学选择读书方法
培根曾说:“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课外阅读大致有三种方法:精读、略读、浏览。
1.精读
就是细致读、研究读,不仅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应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哲理。典范作品,需要精读,吃透。杜甫曾说过:“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可见读书时,要走进作品,熟读精思。朱熹也曾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因此,中学生在读书时,对于重要作品,名篇佳作,精美时文等,要反复地阅读、诵读,直到达到背诵如流的境地。因为熟读是准确而深刻体味、领略语言文字意韵和情味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著名作家、学者李启咏先生曾提出过精读名著开头部分的方法,因为名著开头部分是作者才思最敏捷、精力最充沛时写的,是语言最熟练、着墨最多、最精雕细琢的部分,是整部作品的精华,一般来说,它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情节、思想基调都作了介绍或暗示,起到了见微知著的重要作用。
认真细读,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养成钻研精神,提高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兴趣、习惯等良好心理品质,优化学习方法。
2.略读
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因此,有启迪的可供参考的书,应列入广博的范围可以去通读或浏览。
3.浏览
参考价值不大或者没有参考价值但值得一读的书要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
同时注意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精读是为了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是从历代名著和现代优秀作品中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来阅读。博览即博采广蓄,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只精读不博览,知识面就窄,只博览,不精读,知识点就不扎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作好读书笔记
作为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笔记,是学生阅读作品,从中获取文化知识、科学技能、道德情操,感悟作品真谛,增长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课外阅读技能日益长进和快乐成长的记录。常言道:“好记忆比不过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那些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览、思考、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烟云,无踪无迹。徐特立老先生一生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鲁迅则认为读书要做到五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要提高阅读水平,就一定要作好读书笔记。如果边读边想,手脑并用,把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材料随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能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增强记忆,积累知识。知识积累多了,就成了学问。作笔记还是一种练笔的有效方式,练得多了,写作水平就能提高。此外,这还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式。
读书笔记的常见类型有下列一些。
1.眉批式
可在自己的书上用一套相对固定的标记符号圈点勾画,或者在书的空白处扼要写上对某一词、句、段的评析。
2.摘抄式
在阅读过程中,摘录好词好句好段、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
3.提纲式
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
4.心得式
在读完一本读物后,谈自己的认识,与大师对话,与文本对话,评论书中的人和事,增强辨别能力和写作能力。
5.综合式
为了全面、综合地掌握课外读物的内容,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可以写下阅读日期、书刊名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好词佳句、评析意见、质疑问难等内容。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用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将会有助于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普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