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分析
案例1:曾某,男,好动多事。高二下学期有过两次发型不合格和两次迟到事件。第一次由于头发超标而扣分,我吩咐他去理发店重新理发(当时他刚理过发),结果他从理发店出来成了“光头和尚”,再次被学校扣分。我让他到办公室进行心理沟通,他的理由是不知道发型的严格标准而走极端。这时我只有将发型的具体细节标准再次告诉他(全班学生早都知道),他才服气(原来是他的逆反心理而已)。
曾某没有良好行为习惯,且存在心理问题。其原因在于:一是家庭教育不当。通过了解,得知其父因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不高,管教松散。二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上往往是有一种强烈的对抗性,应当采取疏导方式加以解决。
案例2:陈某,男,性格外向,爱好体育与计算机,学习成绩良好。高二下学期开始,几次出现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果不好。我找他了解原因,他说作业多,晚上睡得晚,第一次我相信了他。第二次,我打电话跟他家长联系,了解该生家电脑入网,他几乎每日上网。于是便请他父母到校,提出措施,经过共同教育,该生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
我用这一事例,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引导,这是在正常网络时代下出现的不正常行为,因为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危险期”,网络导致学生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等。
二、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及表现
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有自身方面的,也有外部环境造成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任性和独尊。富有家庭子女的安逸生活,吃不得苦,以自我为中心。离婚家庭子女的失落,自卑。二是父母对孩子过高期望,使得一些孩子焦虑、压抑,胆怯。学校教育中,由于学习压力,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三是某些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方法,造成了学生不正常的心理负担。四是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影响,如网吧、黄色录像片、武打恐怖片等,造成学生心灵上的扭曲和心理上的失衡,导致反社会人格的产生。
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在任何一个学校中存在,应当尽快从小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关键
教师是教育人的核心力量,因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全方位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具有以下心理和行为品质,才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有善良的情感,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谦虚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诚实守信,做事公平,公正;有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季受挫折,勇敢面对,情绪稳定,善于自解,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乐于交流,有较强适应性,性格开朗,胸怀坦汤。
2.渗透心理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各科教学目标,不单是探讨文化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老师的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生动的哲理语言、富有启发诱导的提问、精简巧妙的板书设计、亲切和谐信任的目光、合理的体态语言、笑容可鞠的面部表情、灵活得当的数学方法等,都能对课堂气氛和心理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谐的课堂气氛,亲切的师生关系,恰当的激励评价,都会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享受到成功快乐。
3.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净化学生心灵的重要因素
校园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课程,对净化学生的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人可以改造环境,同样环境也会改变人。如我校在教学楼外墙壁张贴催人奋进的标语,校长亲笔书写“诚”字,它辐射到每个人的心中,这是人的立身之本,哲理深远。定期出好团刊,黑板报,学习、生活信息流的柜窗,绿化的草坪,楼道内悬挂静、进、敬、净、入目入心的字样,有关自然科技图文等,体现了校园教育的艺术风格,给人以高雅的启迪。我校环境建设体现出诗情画意,体现了科学精神和教育氛围,使学生在绿化、美化、净化中领略校园风光而赏心悦目,健康成长。
4.和谐的班级环境是健全学生心灵的必备条件
在校学生的时间主要是在班级教室里开展活动的,教室宽敞明亮的环境给师生以轻松的心态。墙壁上张贴醒目的锦语及名人的头像,能催人奋进,树人美德,整齐的桌椅和干净的环境给人以清净的心态。同学间团结友爱,共同协作给人以温暖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同学自信、自立、自强、互帮互助能使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教师的严格管理和严格教育才有班级严明的纪律。师生之间诚实信任,积极向上,班级同学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优良环境下健康或长成才。
5.课外活动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课外活动是学生在课堂生活外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个性,锻炼自我的场所,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艺术、体育、科技、劳动、文化、德育活动中,除了培养与该活动相应的素质外,还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良好个性、主动精神、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等相关的健康心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6.班主任是优化学生心理的重要角色
一是相互理解和沟通的“相容效应法”;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效应法”;三是及时指导与帮助的“边际效应法”;四是积极鼓励和期待的“期望效应法”。
7.家庭环境是形成学生心理的重要场所
现实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要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家庭教育的配合,如我校建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有关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行为问题的矫正方法和家庭教育操作技术等,使家长不仅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心理健康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中。我校倡导的“三全育人”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正朝着“成为健康、自主、和谐、具有创造性的人”的方向发展。
案例1:曾某,男,好动多事。高二下学期有过两次发型不合格和两次迟到事件。第一次由于头发超标而扣分,我吩咐他去理发店重新理发(当时他刚理过发),结果他从理发店出来成了“光头和尚”,再次被学校扣分。我让他到办公室进行心理沟通,他的理由是不知道发型的严格标准而走极端。这时我只有将发型的具体细节标准再次告诉他(全班学生早都知道),他才服气(原来是他的逆反心理而已)。
曾某没有良好行为习惯,且存在心理问题。其原因在于:一是家庭教育不当。通过了解,得知其父因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不高,管教松散。二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上往往是有一种强烈的对抗性,应当采取疏导方式加以解决。
案例2:陈某,男,性格外向,爱好体育与计算机,学习成绩良好。高二下学期开始,几次出现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果不好。我找他了解原因,他说作业多,晚上睡得晚,第一次我相信了他。第二次,我打电话跟他家长联系,了解该生家电脑入网,他几乎每日上网。于是便请他父母到校,提出措施,经过共同教育,该生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
我用这一事例,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引导,这是在正常网络时代下出现的不正常行为,因为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危险期”,网络导致学生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等。
二、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及表现
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有自身方面的,也有外部环境造成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任性和独尊。富有家庭子女的安逸生活,吃不得苦,以自我为中心。离婚家庭子女的失落,自卑。二是父母对孩子过高期望,使得一些孩子焦虑、压抑,胆怯。学校教育中,由于学习压力,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三是某些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方法,造成了学生不正常的心理负担。四是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影响,如网吧、黄色录像片、武打恐怖片等,造成学生心灵上的扭曲和心理上的失衡,导致反社会人格的产生。
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在任何一个学校中存在,应当尽快从小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关键
教师是教育人的核心力量,因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全方位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具有以下心理和行为品质,才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有善良的情感,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谦虚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诚实守信,做事公平,公正;有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季受挫折,勇敢面对,情绪稳定,善于自解,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乐于交流,有较强适应性,性格开朗,胸怀坦汤。
2.渗透心理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各科教学目标,不单是探讨文化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老师的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生动的哲理语言、富有启发诱导的提问、精简巧妙的板书设计、亲切和谐信任的目光、合理的体态语言、笑容可鞠的面部表情、灵活得当的数学方法等,都能对课堂气氛和心理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谐的课堂气氛,亲切的师生关系,恰当的激励评价,都会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享受到成功快乐。
3.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净化学生心灵的重要因素
校园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课程,对净化学生的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人可以改造环境,同样环境也会改变人。如我校在教学楼外墙壁张贴催人奋进的标语,校长亲笔书写“诚”字,它辐射到每个人的心中,这是人的立身之本,哲理深远。定期出好团刊,黑板报,学习、生活信息流的柜窗,绿化的草坪,楼道内悬挂静、进、敬、净、入目入心的字样,有关自然科技图文等,体现了校园教育的艺术风格,给人以高雅的启迪。我校环境建设体现出诗情画意,体现了科学精神和教育氛围,使学生在绿化、美化、净化中领略校园风光而赏心悦目,健康成长。
4.和谐的班级环境是健全学生心灵的必备条件
在校学生的时间主要是在班级教室里开展活动的,教室宽敞明亮的环境给师生以轻松的心态。墙壁上张贴醒目的锦语及名人的头像,能催人奋进,树人美德,整齐的桌椅和干净的环境给人以清净的心态。同学间团结友爱,共同协作给人以温暖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同学自信、自立、自强、互帮互助能使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教师的严格管理和严格教育才有班级严明的纪律。师生之间诚实信任,积极向上,班级同学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优良环境下健康或长成才。
5.课外活动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课外活动是学生在课堂生活外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个性,锻炼自我的场所,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艺术、体育、科技、劳动、文化、德育活动中,除了培养与该活动相应的素质外,还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良好个性、主动精神、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等相关的健康心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6.班主任是优化学生心理的重要角色
一是相互理解和沟通的“相容效应法”;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效应法”;三是及时指导与帮助的“边际效应法”;四是积极鼓励和期待的“期望效应法”。
7.家庭环境是形成学生心理的重要场所
现实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要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家庭教育的配合,如我校建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有关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行为问题的矫正方法和家庭教育操作技术等,使家长不仅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心理健康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中。我校倡导的“三全育人”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正朝着“成为健康、自主、和谐、具有创造性的人”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