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许多从事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娃娃”,在家里却是个“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从理论上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儿童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统一方面,只有学校(班主任)、家庭明确分工,统一认识、协同步调,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最佳的教育效果,但是由于沟通存在个性、兴趣、气质、能力方面的差异,沟通时的情绪与态度所构成的气氛,都会导致沟通障碍的产生。如年龄差异、阅历差异、文化背景差异等等。经过我多年的经验得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平等、形式、步骤、时机、多变等。收到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沟通障碍;合作;平等;真诚;信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403
一、班主任与家长难沟通的现象。
镜头一:大清洁时间,一位班主任找不着打扫教室的李雄,听同学说他已经走了,老师生气了,马上打电话给家长,家长听说孩子不在学校,可是他又没有回家,家长找不到孩子,心急就找班主任要人,这时大家都生气就吵起来了。结果是李雄在球场上打篮球。
镜头二:一位班主任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差生的家长,班主任认为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就老实地向家长反映该生在学校的情况,她上课睡觉,不做作业,爱占小便宜等,班主任还没有说完,家长的脸色由红变青,由青变紫,瞪了老师一眼就走了。
镜头三:夜深了,一位班主任正在埋头改作业,突然电话响了,原来是家长打来的,破口就骂老师偏心,他的孩子為什么总是坐在最后一个位置,骂老师看不起他的孩子。老师哭了,这位学生长得很高,并且他不总是做最后一个位置。
二、班主任与家长难沟通的原因
首先,沟通障碍。这是一个普遍的、突出的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大约47%的教师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才产生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想法;另一方面,在不少家长那里,教师与家长主动沟通,还被视为是“非正常”的“告状”、“求助”,37.3%的家长在孩子犯较大过错时才有与教师交流孩子情况的想法。这不仅与国际惯例不符,与儿童教育的规律特征也是相悖的。目前家校合作出现的“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和“理解与沟通”出现障碍密不可分的。
其次,沟通不当。一方面,尽管不少班主任已经意识到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合理的沟通方法、沟通形式,缺乏沟通策略和沟通技巧。更有甚者,有的班主任把教育学生的重任按校园和家庭“划清界线”,与家长“各负其责”。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因为孩子在学业或行为方面出现问题而把责任、怨愤老师。特别是当教育教学成果不佳时,双方就易产生互相埋怨的情绪,加之双方缺乏正确、合理的沟通,有可能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非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再次,“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特别是外出打工的家长)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孩子就成了“特别的他”。
三、班主任与家长实现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策略
1、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平等。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平等,是不折不扣的合作者之间的平等。通过消除各种诱发心理障碍的因素,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使双方在心理、感情上接近和融洽,这是合作的基本前提。所谓平等,实质上是对合作伙伴的一种高度尊重。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对方。班主任通常比家长更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决不能以教训式口吻与家长谈话,特别是当其子女在学校“闯了祸”的时候,班主任仍要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也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训斥家长,这不仅使家长难堪,有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家长一旦将这种羞愤之情转嫁于孩子,极易形成孩子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2、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形式。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同志关系,班主任与家长的谈话,切忌用教训式语气,而应像对待同志或客人那样用商量或交流的口气;态度要随和,语气要婉和,语态要真诚,语调要亲切,语势要平稳,语境要清楚,语感要分明,使家长一听就明,能准确把握要旨,领悟当家长的应做些什么,从你的谈话中受到启发。语言是心灵的窗子,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反映。身为人民教师,在与家长谈话时也应该为人师表。得体的称呼,使对方一听称呼就有一种相知感,从而产生亲切感,缩短交流双方间的心理距离,甚至建立起感情基础。教师得体的语言,可以赢得家长的尊敬,增加家长的可信度,形成和谐的沟通氛围。所谓语言得体,最主要的是与职业身份、与场合、与交流的对象,与解决的问题得体。谦虚、中肯、客观,掌握好分寸、语气,不夸大,不缩小,不说过火的话、不说力所不能及的话;还要讲温和,不用过激词语,不摆逼人气势,语气诚恳等等。
班主任和家长谈话时,一般应先讲学生的优点,后讲缺点,对孩子的缺点也不要一下讲得过多。应该给家长一种感觉:孩子每天都在进步。惟如此家长才会欢迎班主任,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议,愉快地与班主任合作,对孩子的优缺点也能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
3、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步骤。
“哪壶先开提哪壶”,先说说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提一些建议,家长会更乐于接受。可以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避免触动对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顺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采用变换语言或变换角度的手法来叙述。因为同一件事,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它,为了使人们乐意接受,我们就可尽量从人们的心理易于接受的那一个角度去叙述,尽量避免那种容易引起人们反感的角度。要注意了解各种讳语,尽量不说别人忌讳的话语。掌握上述心理策略,在沟通中就可减少一些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
4、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时机。
凡涉及到家庭隐私性质方面的问题,教师一定要为家长保守秘密,不要点名列举或与家长谈及其他孩子的缺点、其他家长的不足,只有注意维护家长和孩子的尊严,才能赢很家长的信任与配合。选择合适的沟通情境和时机。就如那位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差生的家长,应该给面子家长,不应该在路上一味说学生的不足。又如,那位学生不搞卫生的原因是什么,先要弄清楚,不要急于给电话家长。
5、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多变。
对性格粗暴,刚愎自用、甚至蛮不讲理的家长,要以冷对“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越是难以理喻,就越要坚持晓之以理;而对于性格随和,通情达理的家长,要在友好交谈中用心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不能因他们“好说话”而冷淡了他们。对于那些快人快语、胸无城府的家长,他们的性格外露,不喜隐瞒,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且心口一致。班主任与他们谈话时也要干脆利落,让家长看到你的直率,感到你可以信赖。对胆小怕事,说话弯弯绕的家长,则要集中精力听出他们表达的中心,对未听清的,则要通过提问让他们表达清楚;意思含混的,还要细心琢磨,领会其主旨。
四、收到显著地效果以及持之以行
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架起了与各式各样的家长沟通的桥梁,受到家长的欢迎,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我任教的班级的班风好,学风浓。多次被评为校、镇、市的优秀班主任。虽然取得了好成绩,但是活到老学到老,我还会不断去探讨,去学习。为教育事业而奉献。
关键词:沟通障碍;合作;平等;真诚;信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403
一、班主任与家长难沟通的现象。
镜头一:大清洁时间,一位班主任找不着打扫教室的李雄,听同学说他已经走了,老师生气了,马上打电话给家长,家长听说孩子不在学校,可是他又没有回家,家长找不到孩子,心急就找班主任要人,这时大家都生气就吵起来了。结果是李雄在球场上打篮球。
镜头二:一位班主任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差生的家长,班主任认为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就老实地向家长反映该生在学校的情况,她上课睡觉,不做作业,爱占小便宜等,班主任还没有说完,家长的脸色由红变青,由青变紫,瞪了老师一眼就走了。
镜头三:夜深了,一位班主任正在埋头改作业,突然电话响了,原来是家长打来的,破口就骂老师偏心,他的孩子為什么总是坐在最后一个位置,骂老师看不起他的孩子。老师哭了,这位学生长得很高,并且他不总是做最后一个位置。
二、班主任与家长难沟通的原因
首先,沟通障碍。这是一个普遍的、突出的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大约47%的教师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才产生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想法;另一方面,在不少家长那里,教师与家长主动沟通,还被视为是“非正常”的“告状”、“求助”,37.3%的家长在孩子犯较大过错时才有与教师交流孩子情况的想法。这不仅与国际惯例不符,与儿童教育的规律特征也是相悖的。目前家校合作出现的“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和“理解与沟通”出现障碍密不可分的。
其次,沟通不当。一方面,尽管不少班主任已经意识到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合理的沟通方法、沟通形式,缺乏沟通策略和沟通技巧。更有甚者,有的班主任把教育学生的重任按校园和家庭“划清界线”,与家长“各负其责”。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因为孩子在学业或行为方面出现问题而把责任、怨愤老师。特别是当教育教学成果不佳时,双方就易产生互相埋怨的情绪,加之双方缺乏正确、合理的沟通,有可能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非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再次,“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特别是外出打工的家长)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孩子就成了“特别的他”。
三、班主任与家长实现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策略
1、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平等。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平等,是不折不扣的合作者之间的平等。通过消除各种诱发心理障碍的因素,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使双方在心理、感情上接近和融洽,这是合作的基本前提。所谓平等,实质上是对合作伙伴的一种高度尊重。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对方。班主任通常比家长更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决不能以教训式口吻与家长谈话,特别是当其子女在学校“闯了祸”的时候,班主任仍要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也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训斥家长,这不仅使家长难堪,有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家长一旦将这种羞愤之情转嫁于孩子,极易形成孩子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2、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形式。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同志关系,班主任与家长的谈话,切忌用教训式语气,而应像对待同志或客人那样用商量或交流的口气;态度要随和,语气要婉和,语态要真诚,语调要亲切,语势要平稳,语境要清楚,语感要分明,使家长一听就明,能准确把握要旨,领悟当家长的应做些什么,从你的谈话中受到启发。语言是心灵的窗子,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反映。身为人民教师,在与家长谈话时也应该为人师表。得体的称呼,使对方一听称呼就有一种相知感,从而产生亲切感,缩短交流双方间的心理距离,甚至建立起感情基础。教师得体的语言,可以赢得家长的尊敬,增加家长的可信度,形成和谐的沟通氛围。所谓语言得体,最主要的是与职业身份、与场合、与交流的对象,与解决的问题得体。谦虚、中肯、客观,掌握好分寸、语气,不夸大,不缩小,不说过火的话、不说力所不能及的话;还要讲温和,不用过激词语,不摆逼人气势,语气诚恳等等。
班主任和家长谈话时,一般应先讲学生的优点,后讲缺点,对孩子的缺点也不要一下讲得过多。应该给家长一种感觉:孩子每天都在进步。惟如此家长才会欢迎班主任,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议,愉快地与班主任合作,对孩子的优缺点也能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
3、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步骤。
“哪壶先开提哪壶”,先说说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提一些建议,家长会更乐于接受。可以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避免触动对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顺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采用变换语言或变换角度的手法来叙述。因为同一件事,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它,为了使人们乐意接受,我们就可尽量从人们的心理易于接受的那一个角度去叙述,尽量避免那种容易引起人们反感的角度。要注意了解各种讳语,尽量不说别人忌讳的话语。掌握上述心理策略,在沟通中就可减少一些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
4、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时机。
凡涉及到家庭隐私性质方面的问题,教师一定要为家长保守秘密,不要点名列举或与家长谈及其他孩子的缺点、其他家长的不足,只有注意维护家长和孩子的尊严,才能赢很家长的信任与配合。选择合适的沟通情境和时机。就如那位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差生的家长,应该给面子家长,不应该在路上一味说学生的不足。又如,那位学生不搞卫生的原因是什么,先要弄清楚,不要急于给电话家长。
5、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多变。
对性格粗暴,刚愎自用、甚至蛮不讲理的家长,要以冷对“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越是难以理喻,就越要坚持晓之以理;而对于性格随和,通情达理的家长,要在友好交谈中用心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不能因他们“好说话”而冷淡了他们。对于那些快人快语、胸无城府的家长,他们的性格外露,不喜隐瞒,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且心口一致。班主任与他们谈话时也要干脆利落,让家长看到你的直率,感到你可以信赖。对胆小怕事,说话弯弯绕的家长,则要集中精力听出他们表达的中心,对未听清的,则要通过提问让他们表达清楚;意思含混的,还要细心琢磨,领会其主旨。
四、收到显著地效果以及持之以行
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架起了与各式各样的家长沟通的桥梁,受到家长的欢迎,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我任教的班级的班风好,学风浓。多次被评为校、镇、市的优秀班主任。虽然取得了好成绩,但是活到老学到老,我还会不断去探讨,去学习。为教育事业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