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岂是说说而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770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在教学《房顶上的大蘑菇》的课堂上,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朗读,学生知道了小兔的房子漏雨了,雨水淋湿了小兔的衣服和被子。
  师:正在这个时候,谁知道了,给小兔送来了什么?(课件出示)
  1、雨水淋湿了小兔的________,小熊知道了,给小兔送来了。
  2、雨水淋湿了小兔的_________,小山羊知道了,给小兔送来了。
  (学生读书、回答,教师相机贴图。随后展开了讨论)
  师:如果你是小兔,喜欢这些东西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我正需要这些东西呀!
  生:我有了新衣服和厚棉被,就不会被淋湿,不会
  生:老师,我要是小兔,我就不喜欢!
  师:哦?为什么?
  生:新衣服、厚棉被,还会湿的,因为房子还在漏雨呢!
  师:再看看(又重放了一遍‘雨水淋湿小兔的衣服和被子’的课件),你说说小兔这个时候最需要什么呀?
  生:千的衣服和被子。
  师:朋友们送来的是什么?
  生:衣服和被子。
  师:你再读一读,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它们送来的衣服和被子不仅是千的,还是新的、厚的。
  师:那你说,小兔能不喜欢吗?
  生:(很不情愿地点点头)喜欢。
  
  [一点通]
  
  尽管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个“不和谐的音符”,老师没有严厉地指责,也没有漠然置之进行“冷处理”,可这依旧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案例,究其原因如下:
  
  一、单一型教学过程,缩窄学生思维的宽度
  教学环节设计的单一性,是本片断教学失败的原因之一。仔细回想整个环节:创设情境的课件,聚焦点就放在了小兔淋湿的被子和衣服上,多媒体视像刺激的“先入为主”,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印象。紧接着单一答案的提问“正在这个时候,谁知道了,给小兔送来了什么”,再加上以图代字的板书,框住了学生的思维。随后出示的句子:答案单一辅之多种形式的读(自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往老师预设的标准“答案”上走。所以,到讨论时,看似自由、民主,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已被老师牢牢“圈住”,锁定在了“喜欢”的这个观点上。
  谁才是新课堂的学习主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课前老师就应更多预设出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多元反应以及应对的策略,而不是如何引着学生跟自己走!
  
  二、只为匆匆“赶路”,无心倾听学生的感悟
  第三个学生的回答,他所说的“不喜欢”的对象真的是指老师所问的“朋友们及时送来的东西吗”?细细品味他所说的“不喜欢”的原因,不难看出,他要表达的并不是对朋友送的东西不满意,而是小兔细微的心理活动.这是一颗多么敏感的心啊!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看:这个学生的思维深度也显然超过了前两个发言的学生。当更多学生为小兔暂时解决了困难而沾沾自喜时,他忧虑的是:如果漏下来的雨水再把送来的衣被淋湿了,那该怎么办?此时,如果老师顺势而导:“说得很有道理,快往下读读课文,谁想出了好办法,让房子不再漏雨啦?”就很巧妙地过渡到“小松鼠采来蘑菇放在房顶上”的课文内容。可惜的是,预设的标准答案,使老师迅速否定了这个“不喜欢”,急着“走”教案,更使这位老师无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也就更不可能去用心揣摩这“不喜欢”中的“原始本意”。
  如果这位老师能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那她不仅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也许还有可能捕捉到生成课堂亮点的智慧火花!
  
  三、强制引领,扼杀学生的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这位老师却在引导中强行灌输着自己的观点,尤其是“那你说,小兔能不喜欢吗”的威而不露的反问,学生怎敢说个“不”字?回顾整个引导过程,暗含着一种为师的霸气。多数学生被老师硬拉着在原来的语言文字中重走一回,原地又踏了一次步,更为可怜的是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也被毫不客气地拽了回来。所以,这声“喜欢”说得怎样地不情愿啊!
  新课程提倡创新教育,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尊重学生,老师就应鼓励他们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汇报交流时,老师就更应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正确的,予以充分地肯定;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也应按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怎可简单粗暴、无情扼杀!
其他文献
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生本对话的主要途径,又是阅读教学的归宿。于是,读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朗读声、引读声、表演读声,声声悦耳。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误读现象难免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因势利导,将“误读”转化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化“险”为“夷”,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变得更加美丽。    一、让理解在“误读”中深刻    教学《村居》这首诗,在初读的基础上,一位学生将诗中“草长(zh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国文学的市场化和网络化趋势日益显著,传统的文学生产机制受到网络文学的冲击,新世纪文学呈现传统精英文学、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并存的局面。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虽然在读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文学研究领域仍然处于边缘。《新世纪文学研究的重构》一书提出了数字人文视域下网络文学的研究范式,重构了新世纪文学研究的版图,是一部颇具创新性的学术专著。  笔者在开
最近,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题为《为了听觉的尊严》的文章。文章说日本千叶县新一届市政府为了改造旧城市容,决定将原来的老树全部更换。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立即遭到了一个叫松川的老人的反对。他认为,本地生活的几千只鸟儿都是依靠现存绿化树的果实过冬的,换掉这些树,这个地区成千上万的鸟儿就会饿死或者迁徙。这就意味着,他们每天清晨和黄昏聆听那些鸟儿鸣叫的这一听觉享受被剥夺了,也就是说,当地居民听觉的最起码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也曾说过:“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通过文本对话,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亲密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提高审美情趣,提升道德情操,从而丰富文化底蕴。  一、反复品味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种赛课、观摩课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这些观摩课,确实对新课程的推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少课带给一线语文老师的是那些脱离教学实际的、教师用着别扭、学生学得费劲的价值不大的花拳秀脚、条条框框,使得原本十分清晰、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冗杂,搞得一线的语文教师越来越懵懵懂懂,甚至感觉自己已经不会上语文课了!所以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折射的崭新理念看,语
教学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要条件是教师应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学识、仪态、风格是组成魅力的几个重要因素。学识是铢积寸累的,仪态和风格也是久已养成的。如果说仪态还可以注意修饰的话,那么要改变久已养成的讲课风格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习惯不尽相同。  比如说,养成口若悬河、泥沙俱下讲课风格的老师,一下要扭转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的习惯是不易做到的。现在要探讨的是,
教学目标:  l.通过读课文,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美”等6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蜒、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的欢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多媒体演示情景图:首先展示一个涨满清水的池塘和树木、山坡,还有天上的几朵白云;再让圆圆的荷叶一张张从水底慢慢地升到水面上来。  教师适时板
教材解读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关爱、平等、宽容、引导”的理念叫得震天,具体实施中却显得苍白无力。而《妈妈的账单》一文凭借母亲高超的智慧开出的“0”芬尼的账单为人们提供了一组绝妙的药方。  药方1:尊重,展示人格的平等。当彼得在家中干了活、索要酬劳的时候,妈妈站在人格平等的角度。尊重了儿子的要求,付给了报酬,让彼得感受到了人格的平等。  药方2:引导,凸显教育的智慧。面对彼得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想法
关于词语教学,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在品味文本中的一个个词语的过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领悟文本的意蕴。在童话中,神奇的魔术棒一点,石头就会变成金子,小丑就会变成公主,这总是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在文本中,“惊喜”就藏在字里行间,教师也要善于利用魔术棒点“词”成金。  一、点出“生疏词”——适时表演  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元件,如果学生对文本中的词语不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正确地运用评价,否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即时评价,达到有痕化无痕的境界呢?    一、让适度的鼓励性评价语言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剂    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在于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在于他们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是否形成了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说到写话,学生可是“谈写色变”。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就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仿写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