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诗教观”研究团队简介
“孔子诗教观”研究团队成立于2015年7月。研究内容:孔子诗教观在农村小学的实践研究,此内容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研究目标:培养学生成为“走向远方的雅正中国人”。团队核心成员12人,来自四个学校,领衔人郭剑波,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如皋市首届“148”高层次人才。行动纲领:和诗一起远行,构建诗意生活。团队主要通过研讨“诗歌课”,组建“诗歌社团”,编制“诗歌校本”,出刊“诗画小报”,举办“作诗”赛事,表演诗文情景,日诵优美诗词,临写诗词碑帖,推送“为你读诗”栏目等常态活动,在学校大力推进“诗的”教育,师生一起修炼德行,启迪智慧,涵养气性,促进学生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长。团队中有十多篇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
主持人: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传承诗教观,让“诗教”先行?
刘巧亮:“诗教”,从孔子提出至今,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仍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其缘由有三: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诗作为产生最早、最成熟的文学样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髓都在诗中有不同的艺术笔法,通过不同的方式或隐或显、或深或浅地表达了出来。诗,对外可以待人、处世、接物、观事,对内可以立德、启智、健心、育美、燃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俭感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成仁取义;“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这些诗无不彰显、宣扬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本、传统文化之精髓。诗教能把诗的精神带入日常生活中,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铸造民族精神。
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需要。“诗教”在塑造人格品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1.内容“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内容纯正,可以引导净化思想,做纯洁的人。2.方向“明”。“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3.宗旨“远”。培养温柔敦厚的人。诗教可以使人仁爱敦厚,修炼德行;可以使人明理学文,远离愚昧;可以使人熏陶心志,涵养气性;可以使人启迪智慧,实现大志。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自古以來,读诗就是蒙学的必备课程。1.拓展知识。古代的诗歌多如繁星,题材多样,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描写山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有描写水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有描写地理知识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阅读大量的诗,我们可以了解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待人接物。2.锤炼语言。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的,朋友分别时,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胜过千言万语;面对毅力顽强的人,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胜过千万曲赞歌……积累足够多的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影响,表达欲望油然而生,无疑会让他们的语言更凝练,谈吐也更具魅力。3.激发想象。许多诗中都蕴含着瑰丽的想象,李白的“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想象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令人称奇。通过对诗歌的研习,发掘诗中奇特的想象,以此来激荡、丰厚、引导想象力的提升。
主持人:有人说,诗是最美的语言。怎样通过诗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仇刘燕:课标反复强调“诵读优秀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其意义深远。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能读千赋,则能为之”。一个人只有具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个人见解。下面我谈谈自己教学中的点滴尝试。
一、多角度拓展,增加诗文积
累量
1.同一诗人作品串烧。不同的诗人呈现的作品风格迥异,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内容、情感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中,我及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呈现的诗文去搜集诗人其他的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诗人、诗作的了解。如学完李清照的《如梦令》,就布置学生吟诵《声声慢》,并将之与《如梦令》对比阅读,从而感受词人跌宕的心路历程。
2.同一题材适时链接。相同的题材,不仅包括诗文的主题,也可以是相同的题目、词牌名等。在教学《所见》时,我同时将《池上》《小儿垂钓》一并呈现在黑板上:老师为何同时呈现这三首古诗呢?学生们立马明白了,描写的对象都是小孩子。“这三位诗人笔下的小孩子有什么特点?”“你还积累了哪些有关小孩子的诗文?”学生们畅所欲言,兴致盎然。
3.关注写法迁移积累。诗文写法多样:夸张、对比、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等,对于有些写法学生还懵懵懂懂,教师就得有意引导,用心梳理。如教学《竹石》时,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后,我帮助学生提炼出“托物言志”的写法,随后补充《墨梅》《石灰吟》,引导学生读懂诗文中所托之物隐含的志。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二、多渠道点击,感受诗歌语言美
1.主题整合,在品味意蕴美中积累语言。因拓展积累的诗文大多是即时性的增量,往往零碎没有系统,容易遗忘,所以,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诗文归类整合,经常性地点击再现。按诗文的内容分,呈现的主题则较多:诗人、朝代、季节、地方、事物……如学习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杜甫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篇,我就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近诗圣杜甫”等。在组诗的欣赏中,学生或想象描绘诗歌呈现的画面,或感悟体验诗人的心境情怀,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深切地感受到诗中所反映的意蕴美,也激发了他们自身的语言情怀,使他们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表现美丽的诗歌画面,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2.诵读吟唱,在感受韵律美中积累语言。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有很多诗词就是用来唱的,因此诗文的教学,要讲,要诵,也可以唱。有现成的曲谱我就直接找过来带着学生欣赏吟唱,如《悯农》《清明》《水调歌头》等。没有的我就向音乐老师请教,请他们为诗文选曲或谱曲。学生对此显得异常兴奋,积极性非常高,自己也想方设法找适合的曲子套唱。比如,用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配《长征》,用黄梅戏《天仙配》配《敕勒歌》等。在对诗歌的诵读吟唱和情感的体会中,诗歌里抽象的情感清晰起来,化作了语言的积累,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主持人:如何教这些“韵律优美、寓意深刻”的诗文,使之发挥诗教功能?
郭剑波:诗歌教学其实并不复杂,诵诵背背、想想画画、换位说说就能实现“诗”的教学目标。这是既朴实又踏实的教学方法。
一、“诵背”之法。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课标阅读评价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可见,诵背是诗歌学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更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甚至完全破坏了诗情、诗意、诗韵。所谓“诗无达诂”不无道理,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背诵,记下诗歌的“优美”,此乃最佳方法。课标在三个学段的诗歌教学中也都要求学生“诵读”,如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首先要熟背于心,积累一些好的语言材料。诵读是学习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二、“想画”之法。诗歌具有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更具有画面美。一首诗就是一幅唯美的画。诗歌教学应突出诗歌的审美功能,引导学生品出语言之美,读出音乐之美,悟出意境之美,想出画面之美。课标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三学段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感受美、追求美是诗歌教学目标的关键词。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都相对呈现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人景融合的和谐画面,诗文后也常设计练习:说说或写写诗歌描绘的景象。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每个字对应的景、物、人分别在脑海中呈现,再将它们根据诗人的情感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或诗人心目中的画,或学生自己心中的画,让学生徘徊于诗与画之中,受到美的感染。如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动静结合之美等。运用想象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这样,诗歌中的文字才会活起来,学生的心灵才会与诗人的心灵相通相融,学生的审美能力才得以提升。
三、“对接”之法。周国平先生认为,诗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但都是一些非常执着的人,他们的心靈好像凝结在童稚时代的那种丰富色彩的印象上。诗人和儿童有共同的特征——具有诗性思维。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指出:原始人“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作‘诗人’,‘诗人’在希腊文里就是‘创造者’”。所谓“诗性的思维”,指“凭想象来创造”的那种想象力极为发达的思维。诗歌教学应激起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维,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人的情感经验进行对接比较,从而产生共鸣,明白自己从这首诗中“读出什么”。如《小儿垂钓》中“侧坐莓苔草映身”“怕得鱼惊不应人”,写的是蓬头稚子学垂纶时小心、专心的特有神情动态。即使有的孩子没有钓过鱼,但是也做过其他专注的事,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体验,使其体会到诗中那种纯真童趣的“专注”。只有培育学生的思维与诗人思维进行对话、碰撞、交融,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意象,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蕴。
主持人: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如何在非诗歌体裁文体的教学中渗透“诗教”的味道?
周霞云:语文教材中更多的是非诗歌体裁的文体,可采用“文诗融合”的教学方式,发掘丰富的教学资源,渗透“诗教”的味道。
一、读文达意,促学生“诗心”萌发。周益民老师认为,文本的内涵再丰富再美丽也只能是“冰冷的美丽”,教师要将这“冰冷的美丽”转变为儿童“火热的思考”,就必须让儿童参与到“文本表达”“文本生成”“文本创造”中来。学生从阅读到观察到表达,语言文字在具体的“诗化”情境中得到充分运用。通过对文本的能动建构,儿童能够透视文本外在的风景。
如,《云房子》中的一段文字,课堂上可用“诗的形式”
呈现:
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
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
有很高的大楼房,
有很宽的大礼堂,
也有一点点小的,
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学生读得动情,读得入境,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天空中那么多的云,还可以造什么样的云房子呢?把他们的回答一一整理,就成了充满童趣的小诗:
有的像蘑菇那样开心地举着小伞,
有的像城堡那样高高地撑着天空,
有矮矮的茅屋,
有圆圆的帐篷,
也有像棉花糖一样,
软软的,
软得一捏就变了形……
课上学生的幻想充满童真、童趣,浪漫而有趣的梦幻世界在他们眼里就是一首诗。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意象,心性得以释放,他们的“诗心”便悄然生发。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更贴近儿童的认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文本情感相互碰撞,产生共鸣,从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再与诗歌创作有机融合,更能促进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表达实践中体会语言之美、诗歌之美。
二、品文入境,促文本“诗情”流淌。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诗一样的艺术。”语文的文本可以运用内在的诗意、美性、情感等,浇灌、陶冶儿童的心灵,抵达儿童“心灵的世界”。教学时可有意识地搭建阅读、交流、鉴赏文本的平台,引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展开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如学习《爱如茉莉》时,让学生说说“爱如什么”。学生理解文本后,一行行充满诗意的语言跃然纸上:
有人说,
爱如一朵洁白纯净、芳香清幽的茉莉;
有人说,
爱如一泓清澈甘醇、凉爽天然的泉水;
还有人说,
爱如一杯口齿留香、沁人心脾的绿茶;
而我却说, 爱如关心。
虽平淡无奇,
但流露出的却是真情……
语文如诗,教学如诗。儿童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悟,把对文本的感悟融入创作的诗歌中,篇幅虽然短小,花费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语言凝练优美,极具感染力。作家樊发稼曾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習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儿童本质上是一种“缪斯性的存在”,具有旺盛的想象力、真挚的情感、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在非诗歌体裁文体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间对文本的切磋,激发学生诗一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如诗情恣意流淌。每一篇非诗歌体裁的文本,都常常有一个架起“诗歌”与“儿童”之间的通道,教者可选好切入点,释放儿童的情感,放飞儿童的想象,显现儿童的诗性。
主持人:是啊,“儿童即诗人”。那么如何呵护学生心中那颗“诗”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
徐晓珍:读诗和写诗是儿童的本能,是生命的本能,培养当代“小诗人”,应尊重此规律,从“尊重”“观察”“兴趣”“技法”四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 “尊重”——尊重儿童的想象与表达。诗人艾青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儿童思考问题总是从自我出发,他们认为别人的想法都和自己的一致。所以,儿童总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改造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想象,尊重源于他们想象的语言的表达。“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都羞得满脸通红”“太阳驾着金色的马车,从黑夜中冲了出来。一个哈欠——放出万丈光芒”“暖暖的阳光,是妈妈的大手”……在孩子的眼中,太阳是温暖的、调皮的,充满了人性的可爱。一个想象就是一首奇妙的小诗,走进儿童的想象,就是走进了一汪儿童诗的海洋。
二、 “观察”——引导儿童观察生活,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道出了生活才是儿童诗创作的“源头活水”。“儿童的生活并不缺少诗意,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处处都有诗,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直接影响想象力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要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捕捉诗的灵感。如秋天到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秋天的树叶”进行创作。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各种树叶。他们有的对树叶的颜色感兴趣,有的对树叶的外形感兴趣,有的对树叶的味道感兴趣……学生们观其形,思其缘,究其因,树叶如一个个精灵跃然纸上:“风中的树叶是扑扇着的翅膀。它告诉我们,树也渴望飞翔。”
三、 “兴趣”——以“仿写”为抓手,激起儿童写诗的兴趣。学生的创作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做小诗人,模仿例文写下自己的诗歌,他们往往乐于尝试,且收益颇丰。五年级课本中有一首诗《幸福》,我要求学生模仿诗歌,写下自己认识的幸福。于是,学生写出了“河流的幸福,在于给鱼虾美好的家园,滋润大地上的花草树木。所以,河流尽情地与鱼虾嬉戏,终日快乐地奔向远方。太阳的幸福,在于……”学生给自己的诗歌配上插图,编成诗集;一学期后我们将优秀诗歌进行汇编。自己的诗作被编成书,学生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点燃了“诗心”,对诗歌创作也更感兴趣了。
四、“技法”——“润物细无声”,技法自然成。诗歌有固定的形式,写诗有一定的技法。但,孩子的世界是简单而感性的,在辅导创作中,我们不应该僵硬地灌输诗歌形式,分析创作技法。形式的认知、技法的掌握更多的是在分析、揣摩、创作诗歌中自行习得。有这么一首小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首诗清新、自然,学生特别喜欢。首先,我让学生美美地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读。学生说:“诗中有好多两个字一样的词(叠词)”“诗中有好多地方的读音差不多,读起来感觉特别顺耳(押韵)”“这首诗好玩,月儿变成了小船(比喻)”。技法不用讲,学生在朗读品味中都体会到了。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高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孔子诗教观”研究团队成立于2015年7月。研究内容:孔子诗教观在农村小学的实践研究,此内容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研究目标:培养学生成为“走向远方的雅正中国人”。团队核心成员12人,来自四个学校,领衔人郭剑波,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如皋市首届“148”高层次人才。行动纲领:和诗一起远行,构建诗意生活。团队主要通过研讨“诗歌课”,组建“诗歌社团”,编制“诗歌校本”,出刊“诗画小报”,举办“作诗”赛事,表演诗文情景,日诵优美诗词,临写诗词碑帖,推送“为你读诗”栏目等常态活动,在学校大力推进“诗的”教育,师生一起修炼德行,启迪智慧,涵养气性,促进学生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长。团队中有十多篇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
主持人: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传承诗教观,让“诗教”先行?
刘巧亮:“诗教”,从孔子提出至今,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仍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其缘由有三: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诗作为产生最早、最成熟的文学样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髓都在诗中有不同的艺术笔法,通过不同的方式或隐或显、或深或浅地表达了出来。诗,对外可以待人、处世、接物、观事,对内可以立德、启智、健心、育美、燃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俭感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成仁取义;“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这些诗无不彰显、宣扬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本、传统文化之精髓。诗教能把诗的精神带入日常生活中,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铸造民族精神。
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需要。“诗教”在塑造人格品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1.内容“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内容纯正,可以引导净化思想,做纯洁的人。2.方向“明”。“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3.宗旨“远”。培养温柔敦厚的人。诗教可以使人仁爱敦厚,修炼德行;可以使人明理学文,远离愚昧;可以使人熏陶心志,涵养气性;可以使人启迪智慧,实现大志。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自古以來,读诗就是蒙学的必备课程。1.拓展知识。古代的诗歌多如繁星,题材多样,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描写山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有描写水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有描写地理知识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阅读大量的诗,我们可以了解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待人接物。2.锤炼语言。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的,朋友分别时,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胜过千言万语;面对毅力顽强的人,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胜过千万曲赞歌……积累足够多的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影响,表达欲望油然而生,无疑会让他们的语言更凝练,谈吐也更具魅力。3.激发想象。许多诗中都蕴含着瑰丽的想象,李白的“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想象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令人称奇。通过对诗歌的研习,发掘诗中奇特的想象,以此来激荡、丰厚、引导想象力的提升。
主持人:有人说,诗是最美的语言。怎样通过诗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仇刘燕:课标反复强调“诵读优秀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其意义深远。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能读千赋,则能为之”。一个人只有具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个人见解。下面我谈谈自己教学中的点滴尝试。
一、多角度拓展,增加诗文积
累量
1.同一诗人作品串烧。不同的诗人呈现的作品风格迥异,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内容、情感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中,我及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呈现的诗文去搜集诗人其他的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诗人、诗作的了解。如学完李清照的《如梦令》,就布置学生吟诵《声声慢》,并将之与《如梦令》对比阅读,从而感受词人跌宕的心路历程。
2.同一题材适时链接。相同的题材,不仅包括诗文的主题,也可以是相同的题目、词牌名等。在教学《所见》时,我同时将《池上》《小儿垂钓》一并呈现在黑板上:老师为何同时呈现这三首古诗呢?学生们立马明白了,描写的对象都是小孩子。“这三位诗人笔下的小孩子有什么特点?”“你还积累了哪些有关小孩子的诗文?”学生们畅所欲言,兴致盎然。
3.关注写法迁移积累。诗文写法多样:夸张、对比、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等,对于有些写法学生还懵懵懂懂,教师就得有意引导,用心梳理。如教学《竹石》时,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后,我帮助学生提炼出“托物言志”的写法,随后补充《墨梅》《石灰吟》,引导学生读懂诗文中所托之物隐含的志。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二、多渠道点击,感受诗歌语言美
1.主题整合,在品味意蕴美中积累语言。因拓展积累的诗文大多是即时性的增量,往往零碎没有系统,容易遗忘,所以,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诗文归类整合,经常性地点击再现。按诗文的内容分,呈现的主题则较多:诗人、朝代、季节、地方、事物……如学习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杜甫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篇,我就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近诗圣杜甫”等。在组诗的欣赏中,学生或想象描绘诗歌呈现的画面,或感悟体验诗人的心境情怀,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深切地感受到诗中所反映的意蕴美,也激发了他们自身的语言情怀,使他们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表现美丽的诗歌画面,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2.诵读吟唱,在感受韵律美中积累语言。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有很多诗词就是用来唱的,因此诗文的教学,要讲,要诵,也可以唱。有现成的曲谱我就直接找过来带着学生欣赏吟唱,如《悯农》《清明》《水调歌头》等。没有的我就向音乐老师请教,请他们为诗文选曲或谱曲。学生对此显得异常兴奋,积极性非常高,自己也想方设法找适合的曲子套唱。比如,用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配《长征》,用黄梅戏《天仙配》配《敕勒歌》等。在对诗歌的诵读吟唱和情感的体会中,诗歌里抽象的情感清晰起来,化作了语言的积累,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主持人:如何教这些“韵律优美、寓意深刻”的诗文,使之发挥诗教功能?
郭剑波:诗歌教学其实并不复杂,诵诵背背、想想画画、换位说说就能实现“诗”的教学目标。这是既朴实又踏实的教学方法。
一、“诵背”之法。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课标阅读评价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可见,诵背是诗歌学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更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甚至完全破坏了诗情、诗意、诗韵。所谓“诗无达诂”不无道理,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背诵,记下诗歌的“优美”,此乃最佳方法。课标在三个学段的诗歌教学中也都要求学生“诵读”,如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首先要熟背于心,积累一些好的语言材料。诵读是学习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二、“想画”之法。诗歌具有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更具有画面美。一首诗就是一幅唯美的画。诗歌教学应突出诗歌的审美功能,引导学生品出语言之美,读出音乐之美,悟出意境之美,想出画面之美。课标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三学段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感受美、追求美是诗歌教学目标的关键词。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都相对呈现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人景融合的和谐画面,诗文后也常设计练习:说说或写写诗歌描绘的景象。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每个字对应的景、物、人分别在脑海中呈现,再将它们根据诗人的情感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或诗人心目中的画,或学生自己心中的画,让学生徘徊于诗与画之中,受到美的感染。如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动静结合之美等。运用想象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这样,诗歌中的文字才会活起来,学生的心灵才会与诗人的心灵相通相融,学生的审美能力才得以提升。
三、“对接”之法。周国平先生认为,诗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但都是一些非常执着的人,他们的心靈好像凝结在童稚时代的那种丰富色彩的印象上。诗人和儿童有共同的特征——具有诗性思维。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指出:原始人“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作‘诗人’,‘诗人’在希腊文里就是‘创造者’”。所谓“诗性的思维”,指“凭想象来创造”的那种想象力极为发达的思维。诗歌教学应激起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维,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人的情感经验进行对接比较,从而产生共鸣,明白自己从这首诗中“读出什么”。如《小儿垂钓》中“侧坐莓苔草映身”“怕得鱼惊不应人”,写的是蓬头稚子学垂纶时小心、专心的特有神情动态。即使有的孩子没有钓过鱼,但是也做过其他专注的事,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体验,使其体会到诗中那种纯真童趣的“专注”。只有培育学生的思维与诗人思维进行对话、碰撞、交融,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意象,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蕴。
主持人: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如何在非诗歌体裁文体的教学中渗透“诗教”的味道?
周霞云:语文教材中更多的是非诗歌体裁的文体,可采用“文诗融合”的教学方式,发掘丰富的教学资源,渗透“诗教”的味道。
一、读文达意,促学生“诗心”萌发。周益民老师认为,文本的内涵再丰富再美丽也只能是“冰冷的美丽”,教师要将这“冰冷的美丽”转变为儿童“火热的思考”,就必须让儿童参与到“文本表达”“文本生成”“文本创造”中来。学生从阅读到观察到表达,语言文字在具体的“诗化”情境中得到充分运用。通过对文本的能动建构,儿童能够透视文本外在的风景。
如,《云房子》中的一段文字,课堂上可用“诗的形式”
呈现:
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
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
有很高的大楼房,
有很宽的大礼堂,
也有一点点小的,
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学生读得动情,读得入境,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天空中那么多的云,还可以造什么样的云房子呢?把他们的回答一一整理,就成了充满童趣的小诗:
有的像蘑菇那样开心地举着小伞,
有的像城堡那样高高地撑着天空,
有矮矮的茅屋,
有圆圆的帐篷,
也有像棉花糖一样,
软软的,
软得一捏就变了形……
课上学生的幻想充满童真、童趣,浪漫而有趣的梦幻世界在他们眼里就是一首诗。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意象,心性得以释放,他们的“诗心”便悄然生发。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更贴近儿童的认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文本情感相互碰撞,产生共鸣,从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再与诗歌创作有机融合,更能促进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表达实践中体会语言之美、诗歌之美。
二、品文入境,促文本“诗情”流淌。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诗一样的艺术。”语文的文本可以运用内在的诗意、美性、情感等,浇灌、陶冶儿童的心灵,抵达儿童“心灵的世界”。教学时可有意识地搭建阅读、交流、鉴赏文本的平台,引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展开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如学习《爱如茉莉》时,让学生说说“爱如什么”。学生理解文本后,一行行充满诗意的语言跃然纸上:
有人说,
爱如一朵洁白纯净、芳香清幽的茉莉;
有人说,
爱如一泓清澈甘醇、凉爽天然的泉水;
还有人说,
爱如一杯口齿留香、沁人心脾的绿茶;
而我却说, 爱如关心。
虽平淡无奇,
但流露出的却是真情……
语文如诗,教学如诗。儿童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悟,把对文本的感悟融入创作的诗歌中,篇幅虽然短小,花费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语言凝练优美,极具感染力。作家樊发稼曾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習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儿童本质上是一种“缪斯性的存在”,具有旺盛的想象力、真挚的情感、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在非诗歌体裁文体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间对文本的切磋,激发学生诗一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如诗情恣意流淌。每一篇非诗歌体裁的文本,都常常有一个架起“诗歌”与“儿童”之间的通道,教者可选好切入点,释放儿童的情感,放飞儿童的想象,显现儿童的诗性。
主持人:是啊,“儿童即诗人”。那么如何呵护学生心中那颗“诗”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
徐晓珍:读诗和写诗是儿童的本能,是生命的本能,培养当代“小诗人”,应尊重此规律,从“尊重”“观察”“兴趣”“技法”四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 “尊重”——尊重儿童的想象与表达。诗人艾青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儿童思考问题总是从自我出发,他们认为别人的想法都和自己的一致。所以,儿童总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改造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想象,尊重源于他们想象的语言的表达。“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都羞得满脸通红”“太阳驾着金色的马车,从黑夜中冲了出来。一个哈欠——放出万丈光芒”“暖暖的阳光,是妈妈的大手”……在孩子的眼中,太阳是温暖的、调皮的,充满了人性的可爱。一个想象就是一首奇妙的小诗,走进儿童的想象,就是走进了一汪儿童诗的海洋。
二、 “观察”——引导儿童观察生活,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道出了生活才是儿童诗创作的“源头活水”。“儿童的生活并不缺少诗意,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处处都有诗,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直接影响想象力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要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捕捉诗的灵感。如秋天到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秋天的树叶”进行创作。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各种树叶。他们有的对树叶的颜色感兴趣,有的对树叶的外形感兴趣,有的对树叶的味道感兴趣……学生们观其形,思其缘,究其因,树叶如一个个精灵跃然纸上:“风中的树叶是扑扇着的翅膀。它告诉我们,树也渴望飞翔。”
三、 “兴趣”——以“仿写”为抓手,激起儿童写诗的兴趣。学生的创作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做小诗人,模仿例文写下自己的诗歌,他们往往乐于尝试,且收益颇丰。五年级课本中有一首诗《幸福》,我要求学生模仿诗歌,写下自己认识的幸福。于是,学生写出了“河流的幸福,在于给鱼虾美好的家园,滋润大地上的花草树木。所以,河流尽情地与鱼虾嬉戏,终日快乐地奔向远方。太阳的幸福,在于……”学生给自己的诗歌配上插图,编成诗集;一学期后我们将优秀诗歌进行汇编。自己的诗作被编成书,学生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点燃了“诗心”,对诗歌创作也更感兴趣了。
四、“技法”——“润物细无声”,技法自然成。诗歌有固定的形式,写诗有一定的技法。但,孩子的世界是简单而感性的,在辅导创作中,我们不应该僵硬地灌输诗歌形式,分析创作技法。形式的认知、技法的掌握更多的是在分析、揣摩、创作诗歌中自行习得。有这么一首小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首诗清新、自然,学生特别喜欢。首先,我让学生美美地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读。学生说:“诗中有好多两个字一样的词(叠词)”“诗中有好多地方的读音差不多,读起来感觉特别顺耳(押韵)”“这首诗好玩,月儿变成了小船(比喻)”。技法不用讲,学生在朗读品味中都体会到了。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高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