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业的反馈,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尝试通过灵活化的作业方式,层次化的作业要求,生活化的作业内容,开放化的作业评价等形式。让学生的作业精彩起来,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激发学习知识的愿望,提高道德践行的能力,从而体验收获的喜悦。
关键词:新课标 作业 设计
新课标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但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外,更需要适当的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在传统的作业布置的基础上,布置切实可行的作业,让学生的作业逐渐精彩起来,使学生乐在其中,有更多的收获,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以下方法。
一、力求作业方式的灵活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业方式的灵活化,具体是指作业的布置、完成的时间、完成的形式等方面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这不仅使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风格,而且使学生的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的形式也可以选择一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等。在作业的完成方面,以合作形式来完成的作业将会越来越多,比如一份调查报告,一场辩论赛,角色表演等都需要由众人合作来完成。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当堂或当天完成,也可以是几天或几周甚至更长时间完成。学生完成作业的空间可以是开放的,不必局限于作业本上,也可以是家里或者延伸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去。总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摆脱“做作业是一种负担…做作业是为了考试考出好成绩”的观念。要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选择,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例如作业本的作业尽量在课堂内完成。或书写、或口头表达,书写历来被称作“机械作业”,但“书写”可要求学生的“思”贯穿于始终,这样,就能发挥“书写”的识记功能和习惯培养功能。口头表达可分步练习。要求整体把握内容,理清知识顺序。这对考查学生在知识记忆,如概念、时间、地点、文献内容等方面特别有效,能迅速发现学生学习的遗漏。有些内容,如学生能否识别重要的名词术语,能否说出某地的位置,能否说出某两件事情(或事物)的关系或联系,是否知道怎样按照年代顺序理解事件,能否归纳、概括事实,等等,经常采用这种作业方式。口头表达作业可以是老师提问,也可以采取学生互问互答的形式进行。事先分组。第一组出一人,提问第二组任一同学,以次类推,最后一组提问第一组。提的问题新颖,答案合理科学,小组就得分。老师打分,有奖有罚。由于大家都想得分,为了小组的荣誉,便会开动脑筋极力设计题目,想难倒对方,同时,他们还会注意到各组好偷懒的同学。这样较起劲来,互不相让,既培养了应变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因为减免了课外作业的布置,学生们乐于参与。
又如在完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不同角色的相互理解”这课之后,我曾经让同学们回去之后尝试就“某一心中很想说又不敢说的话题”召开一次家庭会议,要有地点、时间、参与对象、问题引入、谈话过程、效果等详细的记录,考虑到有住校生,时间安排为两周。后来又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进行交流。有同学成功。有同学失败,大家一起来总结经验和教训,甚至有同学说:“我本来就快成功了,就是因为说错了一句话,又把我爸给惹火了。以后一定要注意。”从那次作业以后,很多同学学会了沟通和理解,不再把话藏在心里。甚至有家长打电话给班主任,说自己的孩子现在“讲道理”了。这样的一份作业。也能给家长会提供很好的素材,何乐而不为呢?
二、设计层次化的作业要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
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区别对待。让全班所有同学都有适合自己情况的作业。这样可以使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事情可做,体会到完成作业后的喜悦。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自主选择内容,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示自己、发展个性。例如可以布置“搜集整理型”作业,如今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快速正确地捕捉、收集、处理信息,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之前,可要求学生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中去搜集与本课相关的风光图片或介绍资料,把收集的图片、资料在相应的课堂里展示,让班里的同学资源共享。其实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都可以用这类作业来完成。也可以布置“角色表演型”作业。在学习了一些故事性较强、情节适于表演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请同学们自由组合,自认角色,表演课本剧。如,在学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之前,为了体现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让学生们分组排练,扮演不同角色,他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每个扮演者都力求完美地去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的言、行、神表现得惟妙惟肖。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作业,而且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并且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寻找生活化的作业内容。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社会课教学就有多广。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生活世界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如何让它们水乳交融,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这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生活体验是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在作业中,要让学生看到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意义的,而并非在说大话、说空话,并不是学不学无所谓的。可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他们能够应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教材中所讲述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而且会让他们感觉到“做作业”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也可以布置“实践型”作业,在社会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合作的形式。
例如在学过《妈妈的帐本》之后。我让同学们尝试记录帐本,一周总结一次,培养自己合理的消费意识。 也可以布置“观察积累型”作业,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刚开始学习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时,我就曾布置给同学们一份作业:观察班里同学的日常学习生活,可以是起床,就寝,课前准备,早晚读,早午唱,上课发言,做作业,劳动等方面,仔细观察。并作好记录,时间为一星期。这份作业是为“演好自己的角色”这课服务的,希望同学们在上课时能够畅所欲言,寻找身边的榜样,确立演好学生这个角色的标准。因为有了准备,有了记录,在上新课时,同学们的发言就具体很多。而且能够听出言语中的羡慕和钦佩。可以说这份作业也为新课教学提供了资源。取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利用开放化的作业评价,激励学生不断创新
随着作业方式的灵活化和作业要求的层次化,传统的打钩打叉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评价方式将被打破,作业的批改和评价应该也是开放的。《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评价从追求唯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从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因此,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受到尊重和客观的评价,能鼓励学生在作业上的创新。作业的批改方式也可以由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转变为学生自评,学生小组合作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特别是学生自评,“老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业,反思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由教师给学生提供评价标准,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这种方式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评价技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而合作评价“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其他同学的进步。在评价他人的学业成绩时,学生能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学会欣赏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
总之,我们应该使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让学生觉得做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不是为了考试的需要。让他们在作业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喜悦、幸福与快乐、苦恼与辛劳……让他们在知识的不断应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二)》,来源于历史与社会教学网.
[2]《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教材.
关键词:新课标 作业 设计
新课标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但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外,更需要适当的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在传统的作业布置的基础上,布置切实可行的作业,让学生的作业逐渐精彩起来,使学生乐在其中,有更多的收获,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以下方法。
一、力求作业方式的灵活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业方式的灵活化,具体是指作业的布置、完成的时间、完成的形式等方面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这不仅使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风格,而且使学生的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的形式也可以选择一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等。在作业的完成方面,以合作形式来完成的作业将会越来越多,比如一份调查报告,一场辩论赛,角色表演等都需要由众人合作来完成。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当堂或当天完成,也可以是几天或几周甚至更长时间完成。学生完成作业的空间可以是开放的,不必局限于作业本上,也可以是家里或者延伸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去。总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摆脱“做作业是一种负担…做作业是为了考试考出好成绩”的观念。要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选择,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例如作业本的作业尽量在课堂内完成。或书写、或口头表达,书写历来被称作“机械作业”,但“书写”可要求学生的“思”贯穿于始终,这样,就能发挥“书写”的识记功能和习惯培养功能。口头表达可分步练习。要求整体把握内容,理清知识顺序。这对考查学生在知识记忆,如概念、时间、地点、文献内容等方面特别有效,能迅速发现学生学习的遗漏。有些内容,如学生能否识别重要的名词术语,能否说出某地的位置,能否说出某两件事情(或事物)的关系或联系,是否知道怎样按照年代顺序理解事件,能否归纳、概括事实,等等,经常采用这种作业方式。口头表达作业可以是老师提问,也可以采取学生互问互答的形式进行。事先分组。第一组出一人,提问第二组任一同学,以次类推,最后一组提问第一组。提的问题新颖,答案合理科学,小组就得分。老师打分,有奖有罚。由于大家都想得分,为了小组的荣誉,便会开动脑筋极力设计题目,想难倒对方,同时,他们还会注意到各组好偷懒的同学。这样较起劲来,互不相让,既培养了应变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因为减免了课外作业的布置,学生们乐于参与。
又如在完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不同角色的相互理解”这课之后,我曾经让同学们回去之后尝试就“某一心中很想说又不敢说的话题”召开一次家庭会议,要有地点、时间、参与对象、问题引入、谈话过程、效果等详细的记录,考虑到有住校生,时间安排为两周。后来又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进行交流。有同学成功。有同学失败,大家一起来总结经验和教训,甚至有同学说:“我本来就快成功了,就是因为说错了一句话,又把我爸给惹火了。以后一定要注意。”从那次作业以后,很多同学学会了沟通和理解,不再把话藏在心里。甚至有家长打电话给班主任,说自己的孩子现在“讲道理”了。这样的一份作业。也能给家长会提供很好的素材,何乐而不为呢?
二、设计层次化的作业要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
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区别对待。让全班所有同学都有适合自己情况的作业。这样可以使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事情可做,体会到完成作业后的喜悦。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自主选择内容,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示自己、发展个性。例如可以布置“搜集整理型”作业,如今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快速正确地捕捉、收集、处理信息,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之前,可要求学生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中去搜集与本课相关的风光图片或介绍资料,把收集的图片、资料在相应的课堂里展示,让班里的同学资源共享。其实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都可以用这类作业来完成。也可以布置“角色表演型”作业。在学习了一些故事性较强、情节适于表演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请同学们自由组合,自认角色,表演课本剧。如,在学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之前,为了体现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让学生们分组排练,扮演不同角色,他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每个扮演者都力求完美地去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的言、行、神表现得惟妙惟肖。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作业,而且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并且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寻找生活化的作业内容。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社会课教学就有多广。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生活世界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如何让它们水乳交融,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这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生活体验是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在作业中,要让学生看到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意义的,而并非在说大话、说空话,并不是学不学无所谓的。可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他们能够应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教材中所讲述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而且会让他们感觉到“做作业”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也可以布置“实践型”作业,在社会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合作的形式。
例如在学过《妈妈的帐本》之后。我让同学们尝试记录帐本,一周总结一次,培养自己合理的消费意识。 也可以布置“观察积累型”作业,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刚开始学习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时,我就曾布置给同学们一份作业:观察班里同学的日常学习生活,可以是起床,就寝,课前准备,早晚读,早午唱,上课发言,做作业,劳动等方面,仔细观察。并作好记录,时间为一星期。这份作业是为“演好自己的角色”这课服务的,希望同学们在上课时能够畅所欲言,寻找身边的榜样,确立演好学生这个角色的标准。因为有了准备,有了记录,在上新课时,同学们的发言就具体很多。而且能够听出言语中的羡慕和钦佩。可以说这份作业也为新课教学提供了资源。取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利用开放化的作业评价,激励学生不断创新
随着作业方式的灵活化和作业要求的层次化,传统的打钩打叉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评价方式将被打破,作业的批改和评价应该也是开放的。《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评价从追求唯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从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因此,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受到尊重和客观的评价,能鼓励学生在作业上的创新。作业的批改方式也可以由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转变为学生自评,学生小组合作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特别是学生自评,“老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业,反思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由教师给学生提供评价标准,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这种方式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评价技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而合作评价“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其他同学的进步。在评价他人的学业成绩时,学生能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学会欣赏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
总之,我们应该使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让学生觉得做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不是为了考试的需要。让他们在作业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喜悦、幸福与快乐、苦恼与辛劳……让他们在知识的不断应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二)》,来源于历史与社会教学网.
[2]《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