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师,以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同年12月6日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长陈竺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为“一种模式、两条路径、三个统一、四条渠道”。“一种模式”、“两条路径”分别指全科医师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条路径,是全科医师培养的长期规划。“四条渠道”为解决我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紧缺现状的重要举措,即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师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生的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其中进行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是目前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可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全科医师培训教育普遍存在下列问题:①培养目标不明确: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全程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有效、经济的基本卫生服务。而我国的培训模式未能深刻领会全科医生培养的的内涵,教育理念落后,仍采用以疾病为中心、专科医生的培养理念和模式。②课程设置不合理: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服务范围涵盖各年龄、性别、各系统及各类健康问题和疾病。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的照顾,并将个体照顾与群体照顾融为一体。③教材内容滞后,脱离基层社区卫生需求:教材多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压缩版,过分强调各门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④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以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及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脱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⑤师资队伍匮乏: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迟,缺乏训练有素的全科医学师资,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⑥教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尚不完善,未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鉴于上述情况,要针对南阳的全科医师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对课程设置的需求进行广泛调查;要加大全科医师的岗位需求,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制订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1 加强师资培养力度
师资素质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医学教育模式变革中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制定长期的师资培养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
1.1 组织参加各种培训。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或借助现代网络系统,更新理念,学习全科医学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素质;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经验,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师资水平。
1.2 深入基层,充分调研或参加实践。要求带教教师开展全面调研活动,了解基层卫生服务需要,以指导教学活动;鼓励临床带教老师轮流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丰富其基层服务经验,深入体会社区独特的服务模式,改变其惯有的专科理论体系,增强全科服务意识,提高带教针对性。
2 课程设置
以社区“六位一体”的卫生医疗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全科医疗临床思维、全科诊疗模式为原则,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
3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的“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制订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全科医学教育的评估体系是指导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控制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手段。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构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主要评估内容有:①教学计划的评估,主要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②教学过程评估,包括对师资、教材、教学与考核方法、实践基地等参与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③教学质量评估,可采用多种形式,对教与学全面评价。④远期教学效果评估,主要是对培养对象、用人单位、行业及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目前,我国全科医师培训教育普遍存在下列问题:①培养目标不明确: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全程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有效、经济的基本卫生服务。而我国的培训模式未能深刻领会全科医生培养的的内涵,教育理念落后,仍采用以疾病为中心、专科医生的培养理念和模式。②课程设置不合理: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服务范围涵盖各年龄、性别、各系统及各类健康问题和疾病。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的照顾,并将个体照顾与群体照顾融为一体。③教材内容滞后,脱离基层社区卫生需求:教材多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压缩版,过分强调各门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④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以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及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脱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⑤师资队伍匮乏: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迟,缺乏训练有素的全科医学师资,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⑥教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尚不完善,未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鉴于上述情况,要针对南阳的全科医师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对课程设置的需求进行广泛调查;要加大全科医师的岗位需求,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制订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1 加强师资培养力度
师资素质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医学教育模式变革中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制定长期的师资培养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
1.1 组织参加各种培训。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或借助现代网络系统,更新理念,学习全科医学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素质;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经验,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师资水平。
1.2 深入基层,充分调研或参加实践。要求带教教师开展全面调研活动,了解基层卫生服务需要,以指导教学活动;鼓励临床带教老师轮流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丰富其基层服务经验,深入体会社区独特的服务模式,改变其惯有的专科理论体系,增强全科服务意识,提高带教针对性。
2 课程设置
以社区“六位一体”的卫生医疗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全科医疗临床思维、全科诊疗模式为原则,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
3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的“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制订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全科医学教育的评估体系是指导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控制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手段。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构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主要评估内容有:①教学计划的评估,主要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②教学过程评估,包括对师资、教材、教学与考核方法、实践基地等参与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③教学质量评估,可采用多种形式,对教与学全面评价。④远期教学效果评估,主要是对培养对象、用人单位、行业及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