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各种理论与实践,我们已度过了改革初期的不知所措,现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要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掌握有效教学的一些基本途径和基本策略.
什么是有效教学,我认为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科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达到所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这就是说有效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与无效、低效相对的教学过程. 有效教学不是简单的提高教学成绩,现在提倡的另一种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 通过实践,反复的练习也有效果,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效果,它的效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而探索性的学习,它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 总而言之,只有把知识性教学转变为发展性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我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在以下四个方面作了努力与实践.
一、活用教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做一番裁剪. 该取则取,择其精华实施教学. ”这是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说过的一段话.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者为知识的呈现提供了尽可能完美的方式,但由于祖国地域辽阔,城乡差异显著等原因,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的呈现方式很难适应所有的地区和学校.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本着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以发展科学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敢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动和重组,敢于批判和超越教材,以创造的精神来使用教材,从而实现教“活书”和“教活”书.
如“认识小数”一课的教学,教材安排了测量课桌椅的长、宽的操作活动,以认识零点几这样的小数,知道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一位小数,而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则是通过人民币来认识的. 这两个内容好像是割裂的,是为教学两个不同内容而采取了不同的素材,有不协调之感. 为此,我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与重构. 课始以某个小朋友喜欢喝的酸奶价钱导入,用不同形式的数表示价格,很自然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课中以学生的身高情况为线索,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自发地以相应单位的小数来表示9分米、5分米、1米2分米等长度,从中自主领悟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同时,在观察比较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零点几都比1小,几点几都大于1,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练习中又首尾相应,让学生阐述一盒酸奶的价钱是几元几角,如何改写成小数,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内在的思考过程.
二、创设合理有序的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多种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引导学生生成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更加活跃了,教学活动中又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即我们所说的生成问题. 这样的问题正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真实表现,他反映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与思维障碍. 而这些生成的问题往往会因为打乱了教师的预设,打乱了整堂课的节奏或是一些其他原因而被教师所忽视,反而从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在上二年级“统计”一课时,当我让学生做练习“根据一个地区11月份天气情况的统计表完成统计图”时,我问学生:“这里的一格代表几天?”学生回答:“两天.”望着孩子自信的目光,我心中掠过一阵窃喜:一年级学生掌握的统计图知识是一格代表一个单位,今天的学生对一格代表两个单位的知识还是掌握不错的. 忽然一名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喊道:“老师,这里的一格能不能代表5天?”所有学生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他,我连忙回答:“你的问题真棒!大家说这里的一格能不能代表5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学生1说:“一年级时我们是用一格代表1天,今天学习的是一格代表2天,我觉得一格可以代表5天. ”学生2说:“我觉得在这道题中如果一格代表5天,那阴天有8天你在统计图中怎么画?”学生3说:“我知道如果一格代表5天,那阴天有8天,可以画一格后,再画半格多一些. ”望着学生们洋溢着参与快乐,创造愉悦的脸蛋,我高兴地说:“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好,我们在统计图中一格可以表示一个单位,一格也可以表示两个单位,还可以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有时不足一格的数据还可以用半格表示.”在这个案例中,我的预案仅是学生能在统计图中用一格表示两个单位而已,但是当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自己提出“一格代表5天”时,我抓住这个意外生成资源,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四、设计“巧妙”的练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年龄越小,注意的稳定性越差. 一节课中,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会出现分散. 这时,我们要适时、适当地安排一些练习,穿插于教学之中,使儿童的大脑处在只有一个兴奋中心的状态. 练习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练习要有趣味性. 根据儿童好动、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有趣味性的练习,使之在欢快兴奋的气氛中学习,这样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练习要有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 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吸取养料,促使自身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有效教学,我认为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科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达到所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这就是说有效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与无效、低效相对的教学过程. 有效教学不是简单的提高教学成绩,现在提倡的另一种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 通过实践,反复的练习也有效果,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效果,它的效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而探索性的学习,它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 总而言之,只有把知识性教学转变为发展性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我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在以下四个方面作了努力与实践.
一、活用教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做一番裁剪. 该取则取,择其精华实施教学. ”这是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说过的一段话.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者为知识的呈现提供了尽可能完美的方式,但由于祖国地域辽阔,城乡差异显著等原因,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的呈现方式很难适应所有的地区和学校.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本着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以发展科学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敢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动和重组,敢于批判和超越教材,以创造的精神来使用教材,从而实现教“活书”和“教活”书.
如“认识小数”一课的教学,教材安排了测量课桌椅的长、宽的操作活动,以认识零点几这样的小数,知道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一位小数,而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则是通过人民币来认识的. 这两个内容好像是割裂的,是为教学两个不同内容而采取了不同的素材,有不协调之感. 为此,我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与重构. 课始以某个小朋友喜欢喝的酸奶价钱导入,用不同形式的数表示价格,很自然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课中以学生的身高情况为线索,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自发地以相应单位的小数来表示9分米、5分米、1米2分米等长度,从中自主领悟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同时,在观察比较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零点几都比1小,几点几都大于1,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练习中又首尾相应,让学生阐述一盒酸奶的价钱是几元几角,如何改写成小数,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内在的思考过程.
二、创设合理有序的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多种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引导学生生成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更加活跃了,教学活动中又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即我们所说的生成问题. 这样的问题正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真实表现,他反映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与思维障碍. 而这些生成的问题往往会因为打乱了教师的预设,打乱了整堂课的节奏或是一些其他原因而被教师所忽视,反而从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在上二年级“统计”一课时,当我让学生做练习“根据一个地区11月份天气情况的统计表完成统计图”时,我问学生:“这里的一格代表几天?”学生回答:“两天.”望着孩子自信的目光,我心中掠过一阵窃喜:一年级学生掌握的统计图知识是一格代表一个单位,今天的学生对一格代表两个单位的知识还是掌握不错的. 忽然一名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喊道:“老师,这里的一格能不能代表5天?”所有学生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他,我连忙回答:“你的问题真棒!大家说这里的一格能不能代表5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学生1说:“一年级时我们是用一格代表1天,今天学习的是一格代表2天,我觉得一格可以代表5天. ”学生2说:“我觉得在这道题中如果一格代表5天,那阴天有8天你在统计图中怎么画?”学生3说:“我知道如果一格代表5天,那阴天有8天,可以画一格后,再画半格多一些. ”望着学生们洋溢着参与快乐,创造愉悦的脸蛋,我高兴地说:“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好,我们在统计图中一格可以表示一个单位,一格也可以表示两个单位,还可以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有时不足一格的数据还可以用半格表示.”在这个案例中,我的预案仅是学生能在统计图中用一格表示两个单位而已,但是当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自己提出“一格代表5天”时,我抓住这个意外生成资源,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四、设计“巧妙”的练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年龄越小,注意的稳定性越差. 一节课中,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会出现分散. 这时,我们要适时、适当地安排一些练习,穿插于教学之中,使儿童的大脑处在只有一个兴奋中心的状态. 练习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练习要有趣味性. 根据儿童好动、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有趣味性的练习,使之在欢快兴奋的气氛中学习,这样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练习要有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 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吸取养料,促使自身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