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导入法;凤头
教无定法,“导入”更无定法。老师善“导”,学生方能“入”,无论是那一种导入法,老师都需按照“引起注意——激起动机——组织指引——建立联系”的结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数学实际,科学设计、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法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凤头”作用,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教学境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1.兴趣导入法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老师可与学生做一个“猜边游戏”,让学生画出几个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量出直角边的长度,之后老师故作神秘地说:“我不用量,就能猜出同学们画的三角形斜边的长度,不信,谁来试试?”接下来,学生们不服气地一连向老师说了几组数,均能轻松地回答正确。顿时,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心,很想知道其中的窍门,老师说:“我也没什么窍门,学好了这节课的内容,你们会比老师更快地算出答案。”
2.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
3.歌曲导入法
在课堂上穿插学生熟悉的歌曲,给学生以激情和遐想,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如:在讲“列代数式”时,老师可导入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当学生兴高采烈地接着唱诵时,老师作如下引导:“像这样唱下去,一辈子也唱不完,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其中一般性地规律,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4.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
5.悬念导入法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做到“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如,在讲解《等式性质》时,老师说:从前有只狡猾的狐狸,总喜欢戏弄人.有一天它遇见了老虎,对老虎说:“大王,我发现3和8一样大,你看有一个等式8x+3=5x+3,8x+3-3=5x+3-3,即8x=5x,所以5=2”。老虎瞪大了眼睛,聽傻了。同学们,能帮助老虎弄明白其中的奥妙吗?由此顺势导入了新课。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解,太“悬”学生望而生畏,均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6.问题导入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教学时, 通过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引导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如,在讲解“圆周角”时,老师事先准备一张画好一个圆(但无圆心),提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准确的找出这个圆的圆心?”但学生们回答,都需要尺规,这时,老师指出:学了本节知识后就有解了。
7.实验导入法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来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发现数学结论,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心理状态。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后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又如,在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时,为每位同学发一根80cm长的软铁丝,请学生们弯成一个长方形,看谁弯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再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准备十多根长度不等的小木条,叫几位学生上来,随意拿起三根木条,有的学生能将三根木条组成三角形,有的则不能。问:这是为什么?学生感到惊奇,并思考任意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条件是什么?
8.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 “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9.联想导入法
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找到与新知识的“契合点”,把相关概念“植入”原知识,启发学生“联想”。例如,在讲解“因式分解”时,老师可先给出一个“多项式乘法”的板演练习题,由学生板演得到:
(3x y-5)(3x-y 5)
=[3x (y-5)][3x-(y-5)]
=9x2-(y-5) 2
=9x2-y2 10y-25
老师分析:等式是两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了多项式9x2-y2 10y-25,如何将它化为两个(或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呢?
10.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11.典故导入法
通过讲述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有趣性的典故,使之产生好奇心,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习惯。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先讲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个尚书叫杨损,一次朝廷要在两个小官吏中提拔一个,因为这两个人的情况不相上下,所以负责提升工作的官吏感到很为难,便去请示杨损。杨损将两个小官吏召来后,当众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强盗在商讨如何分赃.他们说,如果每人分6匹布,则余5匹;每人分7匹布,则少8匹.试问共有几个强盗?几匹布?”其中一名官吏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13人,布匹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官吏也心服口服。同学们,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算出答案的吗?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法是在新的教学内容之前,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状态中所采用的方法,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好的导入法是老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秦,是经营课堂气氛的首道关卡,精心设疑,创建“愤”、“悱”情境,营造“启”、“发”氛围,产生“愉”、“悦”情感 ,使学生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2-08-24
【关键词】导入法;凤头
教无定法,“导入”更无定法。老师善“导”,学生方能“入”,无论是那一种导入法,老师都需按照“引起注意——激起动机——组织指引——建立联系”的结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数学实际,科学设计、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法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凤头”作用,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教学境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1.兴趣导入法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老师可与学生做一个“猜边游戏”,让学生画出几个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量出直角边的长度,之后老师故作神秘地说:“我不用量,就能猜出同学们画的三角形斜边的长度,不信,谁来试试?”接下来,学生们不服气地一连向老师说了几组数,均能轻松地回答正确。顿时,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心,很想知道其中的窍门,老师说:“我也没什么窍门,学好了这节课的内容,你们会比老师更快地算出答案。”
2.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
3.歌曲导入法
在课堂上穿插学生熟悉的歌曲,给学生以激情和遐想,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如:在讲“列代数式”时,老师可导入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当学生兴高采烈地接着唱诵时,老师作如下引导:“像这样唱下去,一辈子也唱不完,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其中一般性地规律,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4.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
5.悬念导入法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做到“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如,在讲解《等式性质》时,老师说:从前有只狡猾的狐狸,总喜欢戏弄人.有一天它遇见了老虎,对老虎说:“大王,我发现3和8一样大,你看有一个等式8x+3=5x+3,8x+3-3=5x+3-3,即8x=5x,所以5=2”。老虎瞪大了眼睛,聽傻了。同学们,能帮助老虎弄明白其中的奥妙吗?由此顺势导入了新课。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解,太“悬”学生望而生畏,均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6.问题导入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教学时, 通过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引导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如,在讲解“圆周角”时,老师事先准备一张画好一个圆(但无圆心),提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准确的找出这个圆的圆心?”但学生们回答,都需要尺规,这时,老师指出:学了本节知识后就有解了。
7.实验导入法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来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发现数学结论,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心理状态。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后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又如,在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时,为每位同学发一根80cm长的软铁丝,请学生们弯成一个长方形,看谁弯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再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准备十多根长度不等的小木条,叫几位学生上来,随意拿起三根木条,有的学生能将三根木条组成三角形,有的则不能。问:这是为什么?学生感到惊奇,并思考任意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条件是什么?
8.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 “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9.联想导入法
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找到与新知识的“契合点”,把相关概念“植入”原知识,启发学生“联想”。例如,在讲解“因式分解”时,老师可先给出一个“多项式乘法”的板演练习题,由学生板演得到:
(3x y-5)(3x-y 5)
=[3x (y-5)][3x-(y-5)]
=9x2-(y-5) 2
=9x2-y2 10y-25
老师分析:等式是两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了多项式9x2-y2 10y-25,如何将它化为两个(或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呢?
10.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11.典故导入法
通过讲述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有趣性的典故,使之产生好奇心,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习惯。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先讲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个尚书叫杨损,一次朝廷要在两个小官吏中提拔一个,因为这两个人的情况不相上下,所以负责提升工作的官吏感到很为难,便去请示杨损。杨损将两个小官吏召来后,当众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强盗在商讨如何分赃.他们说,如果每人分6匹布,则余5匹;每人分7匹布,则少8匹.试问共有几个强盗?几匹布?”其中一名官吏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13人,布匹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官吏也心服口服。同学们,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算出答案的吗?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法是在新的教学内容之前,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状态中所采用的方法,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好的导入法是老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秦,是经营课堂气氛的首道关卡,精心设疑,创建“愤”、“悱”情境,营造“启”、“发”氛围,产生“愉”、“悦”情感 ,使学生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