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总目标也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首次对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篇数作了明确的规定。那么,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文朗读教学呢?笔者做了一下尝试:
一、是熟读成诵法
我引导让学生多读,而且教育学生可以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學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 ——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 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然后知道学生诵读。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我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四、“配乐诵读”激活课堂
文学与音乐是相通的,古诗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准备好与诵读古诗文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学习立意欢快的诗文时,我们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学习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我们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学习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时,我们配以优美柔和的旋律……这样,更能创构诗的意境,营造特有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激发学生的诵读的兴趣,让他们记得更好,我们开展了歌唱古诗文的活动。收集了如孟郊《游子吟》,苏轼《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李商隐《别亦难》,白居易《长恨歌(片断)》等古诗词歌曲。同时也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曲调去唱古诗文。如学生在诵读活动中,就用当时流行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去演唱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诵读活动便能坚持下去。
五、分角色诵读法
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我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联系扩充法
我们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和同它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它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获得较完整的诗词形象。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诗“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中的柳是心事重重的形象;罗隐诗“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中的柳是送别的形象。将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的极大爱好。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一、是熟读成诵法
我引导让学生多读,而且教育学生可以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學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 ——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 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然后知道学生诵读。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我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四、“配乐诵读”激活课堂
文学与音乐是相通的,古诗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准备好与诵读古诗文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学习立意欢快的诗文时,我们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学习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我们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学习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时,我们配以优美柔和的旋律……这样,更能创构诗的意境,营造特有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激发学生的诵读的兴趣,让他们记得更好,我们开展了歌唱古诗文的活动。收集了如孟郊《游子吟》,苏轼《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李商隐《别亦难》,白居易《长恨歌(片断)》等古诗词歌曲。同时也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曲调去唱古诗文。如学生在诵读活动中,就用当时流行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去演唱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诵读活动便能坚持下去。
五、分角色诵读法
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我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联系扩充法
我们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和同它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它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获得较完整的诗词形象。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诗“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中的柳是心事重重的形象;罗隐诗“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中的柳是送别的形象。将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的极大爱好。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