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曲径通幽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认为:“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高中生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微小的细节、平淡的经历和纷繁的社会几个方面细致观察,从而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为后续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于细节处见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环。审美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和文化活动,也是每个有文化的人应当具备的艺术修养。
  而美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欣赏和描绘自然界中明艳和喧嚣的美,逃避残破和孤寂的美。殊不知,要想写好作文,写作者必须要有细腻的触角,具备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能力,学会品悟不同风格的美。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中亮丽之美的同时,尤其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斜阳、枯藤、残荷、落叶、寒鸦、冬雪等让人感伤的灰暗之美,让学生学会感受自然万象不同的美,获得多样的审美体验,从观察中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作文的审美张力,从而使文章获得一种厚重感。
  虽然繁花似锦、赏心悦目,枯柳残阳、令人感喟,诸多学生却对此徒有感慨,无法细细形容,不能具体道出,因此,文章流于空泛,言之无物。针对这一弊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的细节加以细致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力避概念化的表述。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教室门前一棵树的典型特征,花开与叶落之形,日照和风吹之貌,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作文内容详实具体。
  如学生习作《凝望》片段:
  周六下午,我下楼倒垃圾,一转身,又看到了它。
  原本满满一树的姹紫嫣红消泯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枝枝浓密的翡翠,似乎之前树上的鲜花只是我凭空杜撰出的产物,是从未在世间留下过痕迹的幻象。树干上依稀还留着幼年时我测量身高留下的划痕。一道又一道,模糊却又无比真实。它们和树干上复杂的纹路糅合在一起,却偏又是那么合理,仿佛本来就该如此。它们同树一起扩张、延伸,从原本的嵌入骨髓的伤痕,淡成一道浅浅的疤。树一侧的枝干几年前被从楼上落下的装修工具砸断,如今泛着黑色,但死枝上又长出了新的枝叶,同主干一起,向往着天空和太阳。
  作者著眼于尽落鲜花的残树,细致观察了树干上的划痕、纹路。对于泛着黑色的枝干和死枝上的新叶,观察角度新奇,观察细致,因此避免了很多描写树木的空泛、概念化的词语,如茂盛、高大等,令人耳目一新。
  二、于平淡处见奇崛,丰富生活体验
  陶行知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叶圣陶也指出:“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因而很多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将高中生写作内容狭窄、写作视野狭小的原因归结于其经历少、阅历浅。的确,高中生几乎整日过着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看似单调枯燥,殊不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果用一颗丰富而敏感的心,细致观察自己身边发生的点滴小事,那么定会“平淡之中见奇崛”。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回望自身经历,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断丰富生活体验。
  如笔者经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风景,选取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景,进行随笔练习。或是描写“初中生活记忆”等片段,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书写自身经历的习惯。
  如学生习作《不一样的风景》片段:
  告别青春的稚嫩,投入高中的怀抱,怀着忐忑的心情跨入教室,望着眼前一景,竟有些茫然。比起初中的放羊式管理,高中似乎严格了很多,毕竟每个高中生都有一个大学梦,可眼前此景算什么?监视?我们又不是犯人,这里也不是监狱,凭什么?这该死的摄像头!
  这名刚进入高中校园的新生通过细致观察,选取了身边随处可见本用来进行校园管理的监控摄像头作为写作对象,阐述了对此“风景”的不满与无奈,从而于小处窥见青春少年渴望自由的内心世界。
  再如学生习作《回忆初中的年华》片段:
  我想起那时班上的一个女孩子,她总是认真地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归纳成非常整齐的笔记,努力做好每一题,但似乎总取得不了太好的成绩。于是我明白了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有时我觉得我们很悲哀。初中的英语笔记我仍保留着,详细清晰得使我有一种想把所有笔记整合在一块儿出版的想法。还有些分数或高或低的试卷,其中有一张45分的政治试卷,我很快记起当时发下它时我的震惊与恐慌。所以我自嘲说我们是被打击大的,那是一段多么鲜活的岁月啊!
  文字虽短,但作者通过对初中时笔记和试卷的细致观察与回忆,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再现了初中忙碌充实、苦乐相伴的生活。
  三、于纷繁中见深刻,发展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思维的提升与发展。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品质的提升需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而,高中生要多了解社会动态、观察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形成独立认知和思考,生发独到见解和看法,提升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如果“没有社会生活做基础,写作就失去了源头”。且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也大都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多读报刊,多看新闻,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并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对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不是对社会反主流意见的复制,而是能对身边事物做出理性分析的一种基本思维能力。”有了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提出的观点和针对事物的分析方能深刻独到。
  如学生习作《面对喧嚣》片段:
  喧嚣的根本源于社会深层的浮躁。生产力的发展、人欲的解放、道德标准的缺失使得上帝被人性取代。喧嚣实质上是失却理智的生活与内心的热闹纷乱,一种虚幻的盛世欢颜,扭曲的价值观遮蔽了人性的光芒。我夜以继日地寻找,后来终于发现,宁静其实在于自身。不管世界怎么离奇反常,不管道路怎么黑夜漫漫,我都会坚定自己的信仰,我相信危险的边缘,终会出现光明。
  “观察是一种通过感知有意识地采集材料的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还需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万事万物的关注及思考和探索精神,从而提高思想的厚度和情感的浓度。如此,方能于观察中不断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生活体验和发展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现行教育應该积极回应21世纪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伴随着人们对传统教育认识的改变,强制性学习的传统学校日渐衰落。我们不可低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实施“互联网+”的经典篇目的阅读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生命的成长呢?  一、实施背景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学生由以前的被
期刊
《考试说明》在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要求中明确,文章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在认清事物的表象之后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涵、根本属性。那又如何使议论文论述深刻呢?正如徐志摩所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一、从概念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现在有些作文题偏重于形象化的表达,多用比喻来表述,比如下面的材料作文:“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
期刊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来说的文体,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相当一部分权重。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定位比较单一,侧重点在文言字词的积累。这种单一化的价值追求削弱了文言文的文学价值与教育效能。下面笔者以《赤壁赋》为例,从语言、文化、思维、情感四个角度谈谈文言文经典的教学价值。  一、积累文言字词,发展语言品味能力  文言文经典教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解决文字理解方面的问题,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该怎么走?有没有模式?如果有模式,那么能否体现我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呢?——我相信,这样的问题势必困扰着一大批有志于高中语文课改的一线教师。因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教定学被奉为圭臬,传统课堂忽视学生的真正需要,师生深受煎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严重。不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无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
古语有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句话精辟地阐释了语文和德育两者间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兼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一项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學中需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师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的常识是远远不足的,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高中语文教学需倡导以文育人,运用高中课本中的经典名篇,深入发掘其中的人文精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期刊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的选文,以一条小狗的命运,反映出巴金先生敢于讲真话,勇于自我解剖与忏悔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一个特殊时代的悲剧。这篇散文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不仅在于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和作者强烈的情感,还在于文章有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挖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下面笔者就课文教学中的两处细节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小孩要杀狗”的背
期刊
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近几年来,高考对散文的考查也不在少数,为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散文教学。散文因其特有的创作方法导致它不像小说一样浅显易懂,而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欣赏文本,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散文的独特魅力。  一、注重情感朗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
期刊
散文化的《边城》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一篇必选课文,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笔者所带的班级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对沈从文比较陌生,在语文学习上花的时间少,语言感悟能力较弱。于是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教学的切入点宜小,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翠翠的性格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主题。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分
期刊
【课堂背景】在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读懂诗歌”板块是诗歌鉴赏复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面对高考题型变化,一轮复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诗歌阅读的浅层次理解上,仅做整体感知能力的要求,学生后期复习乃至高考,就很难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高分。笔者就一轮复习“读懂诗歌”板块,做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具体含义,学会快速读懂诗歌。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语言表
期刊
现代著名学者、“新月诗派”代表人物之一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过所谓现代诗歌的“三美”主义,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认为这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标准,也适用于其他文学体裁,如果联系到议论文的写作上也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标准。如“音乐美”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内容充实,行文有节奏;“绘画美”可以说是议论文语言与辞藻的应用;而“建筑美”当然可以归为文章的构思与节奏。在高考阅卷中,阅卷教师首先关注的是文章的行文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