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鼎足之势,著哲理美文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udi5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著名学者、“新月诗派”代表人物之一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过所谓现代诗歌的“三美”主义,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认为这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标准,也适用于其他文学体裁,如果联系到议论文的写作上也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标准。如“音乐美”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内容充实,行文有节奏;“绘画美”可以说是议论文语言与辞藻的应用;而“建筑美”当然可以归为文章的构思与节奏。在高考阅卷中,阅卷教师首先关注的是文章的行文结构,如何架构更好的行文结构也是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一般来讲,议论文的行文结构无外乎并列式、对比式和递进式三种。这三种结构可以说是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框架,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当然也有着各自的不足之处。并列式可以通过论据的排列组合旁征博引,多角度深化主题观点,但套作较多,熟练掌握的学生容易堆砌事例,或论证趋于平面化。对比式通过正反对比、正侧对比等方法,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更能强调我方论点的正确性,但流于形式的对比,有时因缺乏足够的例证而显得苍白无力。递进式可算是这三种论证方法的高级形态,可以进行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的逻辑推理,也可以完成从个人到国家、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文化的深化,但也同时使得一些学生的文章机械僵硬,缺少灵动的表达,甚至过分地拔高。
  我曾经为學生展示一篇以“变通”为主题的习作,这篇文章开始以鲁迅、李彦宏、居里夫人、韩寒的并列式展开论述,证明变通的重要性。接着又以项羽、马谡和柯达为反例,通过对比方论证不懂得变通的弊端。最后采用递进式的论证,引用近代中国因不变通而落后,当代中国因变通而发展的事例,从个体到集体,从集体到国家再次深化了观点。看似是一篇无懈可击的文章,却总是少了那么一丝行文的灵动和辩证的味道。曾经在一本名为《小说家》的论著中看到,小说是“由目标—障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七个支点构成的,那么议论文是否也有这样的支点,能够支撑起它的架构呢?
  曾经有一位语文教学专家说过:“作文的骨架是哲学,作文的血肉是文学。”以简单的哲学道理为骨架,在适当的位置给予适当的支撑,是否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呢?我选取了文章的第二节、第四节和倒数第二节这三个肯綮予以应用。
  一、第二节——分析界定
  学生议论文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和深度的首要原因是缺少独到的关键词分析界定。其实在文章的开端,如果能用自己的理解来给文章的关键词一个合理的定义,就等于向老师传递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在思考,我有不一样的感受和见解。而对关键词界定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哲学中的定性和定量原理,即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立体呈现作者对关键词的理解。例如:
  留白,是为心灵留下想象的张力。不囿于一时一景的辗转错失,不滞于坍圮阴冷的思想枯井。偈语云: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满衣。不是实打实的体验记录,而是现实与心灵的奏响和和弦。
  内涵就是关键词的概念,而外延就是具体事例圈定的范围。这种表述方式,既有模式化的组合,又有个人主观理解的阐述。当然,界定的方法不只这一种,还可以通过比较(类比和对比)来达到相应的效果。
  模糊又绝非糊涂。糊涂是因能力之局限而导致的笨拙与迷茫,而模糊则更是一种智慧,一种态度,是对这个世界冷静关照,理智体察后的主动退让与细腻体贴。
  理性不是冷冰冰的算计,更不是呆板的按图索骥。理性是思考的结晶,是活泼之思维拥抱无限之世界的热情探索,批判的眼光剖析未知的冷静分析。唯有将高昂的求知欲与客观科学的方法结合。理性才有风可借力,扶摇上青天。
  我们需要懂得欣赏他人,但这种欣赏不应该是有某种目的的曲意逢迎,不应该是有险恶用心的故意捧杀,而应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段的分析界定无异于整篇文章的定海神针,既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又为整篇文章的行文结构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二、第四节——转折深入
  在第二节的分析界定之后,一般需要一个典型的正面事例来证明观点,或用一个有力的反面论证来强调观点的正确性,第四节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部位。按照一般的议论文架构方式,就可以开始铺陈事例了。如何体现转折变化呢,方法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人性于染缸中沉浮又铸造这染缸,它诚然有其高尚光荣的形而上的一面,但更多时候,却是充满欲望卑劣,脆弱与挣扎。清醒冷酷甚至于无情的剖析,于洞彻之外则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人性并不足以承受这种伤害,它需要的是遮掩,是退步,是模糊,是温情的体贴,也是善意的空间。
  现象只是表面,而本质的问题才是我们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不论是“中国式过马路”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还是“扶老人”与“医疗制度”的缺失,亦或是“穿越剧大热”与消费心理的变迁,无一不能体现文章的深度与广度。诗云: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容与形式的转化也是转折的一种技巧。
  真正的理性是建立在具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无论最终的结论与他人趋同或不同,这都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内容可以决定形式,而形式反过来也可以作用于内容。我们应该关注事物的内容,如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不应把一切都拒之门外,但也要分清外来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圣诞节吃吃苹果,逛逛街,情人节送送玫瑰,送送巧克力,这些行为明显不是外来文化的真正内容,只是表面的形式罢了。当然不仅要看到本质和内容,结果与原因的关系,还要看到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见到好的照片,人们把他人的成功归结为外因——相机;面对稍显拙劣的作品,则毫不留情地讥笑内因——摄影者。这其中的根源是个体的自负与善妒。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成功,只会使自我变得狭小,龟缩于墙角的逼仄一隅,难以取得实质性的启发和进步。
  第四段的转折与深化可以改变议论文中平淡无味,或是一论到底的问题,使得文章的论述更有层次,而事例的使用也更有深度。
  三、倒数第二节——圆融升华
  事物都是矛盾统一的,不可能哪一个观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法则。所以,在倒数第二节,采用圆融升华的技巧,就能使自己的文章更有辩证性和说服力。
  正如卢梭指出的那样,理性需要感性的补充,理性作为人类进步的引擎,需要感性的润滑。两者并非不可调和,相反,彼此恰恰相辅相成。理性充实感性,感性点缀理性。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感性则给予我们放飞自己收获灵感的后花园。
  从辩证的角度立意行文,并不是否定自己的观点,其实是对自己已有观点的补充,使得它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而一句“一味地”又可以从量变与质变的角度升华自己的观点
  可是如果一味地推崇理性,也会让这个世界变得僵硬刻板,死气沉沉。人的感情不只是锦上添花的装饰,更是空谷中的那一缕足音。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它的所谓临界点,有时超过了临界点就是一种飞跃,而有时超越的临界点就会往相反的方向转变,这一种未雨绸缪式的论证方式,会使文章有说服力。再换一个角度,摆脱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把事物放在一个变化的时间或空间轴上,又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不过,好在还有希望。
  《见字如面》《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如文艺界中的一股清流。在其中,没有无脑的耍宝,只有诵读者用理性的思考牵引着你走近作者的感情世界,走进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音调有过激烈、有过颤抖,只是告诉读者,他是对文章有所思考才生出的感慨。
  面对西方愈加强势的文化输出,我们不应盲目抵制,也不应扩大青少年崇洋媚外的现象。不该把国际影视票房火热、口碑良好的成功原因只归结于外因——特效科技与资金投入,而应深入挖掘其内在原因——导演及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与西方文明特有的张力和爆发力。先要学会美人之美才能更好地为我所用,才能防止过分消费民族苦难,愚弄大众的抗日神剧兴风作浪。
  文无定法,所有的行文规律和技巧都应该建立在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对自我的反思的基础上,不然一切的技巧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法立足。多读多思多写才是写作的最大法宝。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有机组成,又是不容忽视的“重头戏”和“基础项”。在高考体制大变革的今天,“得阅读者得语文”的教育现象越发地凸显出来。时至今日,“语文阅读”成为一项受高度重视并备受关注的时新课题,并已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在教育体制处于“大改革、大发展”的紧要关头,教师只有瞄准“传统与时代”这一有机结合点,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才能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
期刊
现行教育應该积极回应21世纪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伴随着人们对传统教育认识的改变,强制性学习的传统学校日渐衰落。我们不可低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实施“互联网+”的经典篇目的阅读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生命的成长呢?  一、实施背景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学生由以前的被
期刊
《考试说明》在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要求中明确,文章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在认清事物的表象之后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涵、根本属性。那又如何使议论文论述深刻呢?正如徐志摩所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一、从概念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现在有些作文题偏重于形象化的表达,多用比喻来表述,比如下面的材料作文:“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
期刊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来说的文体,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相当一部分权重。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定位比较单一,侧重点在文言字词的积累。这种单一化的价值追求削弱了文言文的文学价值与教育效能。下面笔者以《赤壁赋》为例,从语言、文化、思维、情感四个角度谈谈文言文经典的教学价值。  一、积累文言字词,发展语言品味能力  文言文经典教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解决文字理解方面的问题,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该怎么走?有没有模式?如果有模式,那么能否体现我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呢?——我相信,这样的问题势必困扰着一大批有志于高中语文课改的一线教师。因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教定学被奉为圭臬,传统课堂忽视学生的真正需要,师生深受煎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严重。不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无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
古语有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句话精辟地阐释了语文和德育两者间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兼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一项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學中需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师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的常识是远远不足的,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高中语文教学需倡导以文育人,运用高中课本中的经典名篇,深入发掘其中的人文精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期刊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的选文,以一条小狗的命运,反映出巴金先生敢于讲真话,勇于自我解剖与忏悔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一个特殊时代的悲剧。这篇散文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不仅在于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和作者强烈的情感,还在于文章有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挖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下面笔者就课文教学中的两处细节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小孩要杀狗”的背
期刊
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近几年来,高考对散文的考查也不在少数,为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散文教学。散文因其特有的创作方法导致它不像小说一样浅显易懂,而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欣赏文本,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散文的独特魅力。  一、注重情感朗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
期刊
散文化的《边城》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一篇必选课文,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笔者所带的班级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对沈从文比较陌生,在语文学习上花的时间少,语言感悟能力较弱。于是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教学的切入点宜小,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翠翠的性格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主题。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分
期刊
【课堂背景】在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读懂诗歌”板块是诗歌鉴赏复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面对高考题型变化,一轮复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诗歌阅读的浅层次理解上,仅做整体感知能力的要求,学生后期复习乃至高考,就很难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高分。笔者就一轮复习“读懂诗歌”板块,做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具体含义,学会快速读懂诗歌。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语言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