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候诊案例
【案例一】《最后一课》教学片段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领会课文中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讨论正热烈进行中。)
生:我认为韩麦尔先生对小弗郎士的思想影响是很大的。
师:韩麦尔老师这个人物你们觉得怎么样?
(学生片刻愕然后,急忙翻书。)
生1: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位好老师,因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2:我认为他不是个好老师,因为他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就放学生一天假,可见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
生3: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我们无法评价。因为看一个老师的好坏,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看他教学水平怎样,教学效果如何,而这一点在课文中看不出来。
(学生在课堂上议论纷纷,认识很难统一。)
师:这个问题,不是主要问题,咱们就不再讨论了。
【案例二】《蜡烛》教学片段
(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进入品析人物形象这一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思考:课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学生依次思考讨论。)
1.学生自读课文,归纳得出老妇人的形象特点:老迈、衰弱、勇敢。(学生对人物的把握流于表面,不够深刻。对这一人物形象反映的主题,则众说纷纭,无法统一。)
2.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当时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环境特点:战火纷飞,形势危急,时刻都有生命危险。
3.进一步讨论:在这样危险的境地下,这个老妇人有怎样的表现?
4.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感悟到:在如此危险的时刻,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埋葬苏联红军的尸体,并冒险点起蜡烛祭奠, 这说明在老妇人心中,把苏联红军看得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正如文中说的,老妇人就像母亲爱孩子一样爱苏联红军。
5.教师小结:在战火纷飞中,我们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的爱,感受到两国人民深厚的感情。
【案例三】《春》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学生回忆读过的或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3.疏通字词,正字正音(出示“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课文。教师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学生读以后几段。
5.讨论:作者写了春天哪些景象?(草、花、雨、房屋、人)
6.在此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盼春——绘春——颂春。
三、再读(品读)课文
1.盼春。
(1)阅读讨论:作者用怎样的感情来迎接春天的到来?用两个“盼望”是怎样的修辞手法?
(2)在这部分里,还有哪些语句写得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齐读这一部分。
2.绘春。(先让学生概括写了哪几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1)赏读春草图。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阅读讨论:哪些词语用得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齐声朗读。
(以下略)
诊断分析
教学设计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教学设计在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确定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就是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课堂教学和写文章一样,也要讲究前后的衔接,步骤的流畅,条理的清晰,彼此的照应等等。要做到这些,就要把握住一条展开教学的主要线索,用它把各项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使一堂课、一篇课文,乃至一个单元的教学形成一个整体。否则,教学步骤前后割裂、左右无关、彼此孤立、支离破碎甚至重复矛盾,无疑会搞乱学生的思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读懂一篇课文也有困难。
按理说,确定和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教学基本技能,但是,我们发现,仍然有不少老师,在教学思路的设计方面,没有很好下工夫,课堂教学中因而暴露出很多问题。
案例一, 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饶有兴趣地讨论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突然抛出问题:“韩麦尔老师这个人物你们觉得怎么样?”这个问题值得不值得讨论?在什么时候讨论?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教师事先根本没有很好地设计。很明显,这个问题是在学生发言中提到这个人物时,教师灵机一动,突然“生成”的;或者,本来这个问题要在下面讨论,是学生的发言把它提前带出来的。由于教师事先并没有很好预设,在讨论中又不懂如何随机引导,当学生发言出现分歧时,用一句“这个问题,不是主要问题,咱们就不再讨论了”中断了课堂讨论,把教学思路重新拉回来。于是,这个问题的讨论,成了课堂教学中一段莫名其妙的“小插曲”。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两次中断学生的讨论,把学生的思维搞乱了。
因此说,教学思路,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符合课文的阅读思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规律。
案例二,在理解人物形象及反映主题时,教师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人物形象特点及作品主题,然后品析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很显然这里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可以说,在有些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这样的思路也许行得通,但是这篇课文是外国作家写的发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故事,初中学生受阅读体验、知识结构等限制,阅读这样的作品,他们的直觉感悟能力还不能一下子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人物特点,更不用说作品主旨了,所以,第一轮的讨论难免失败。教师不得不回过头来,先局部品读,再总结归纳。像这种只顾自己的“教路”,不顾学生的“学路”和课文特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十分普遍的。
案例三,看上去教学思路十分清晰:导入课文后,先整体感知,然后局部解读。整体感知,先词语,再文本。在品读过程中,先解决“写什么”,然后解决“怎么写”,在“怎么写”中,重点是理解词句的修辞手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读的步骤是,先讨论后朗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者所采用的,完全是程式化的教学思路。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走一条大家走熟了的老路,是吃的现成饭,教参上这样说,我就这样教;别人以前习惯怎么教,我也那样教;其他课文这样教,这篇课文同样可以这样教。老师并没有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符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思路。这样的教学,也许会给老师带来操作上的便利,教学环节的推进可能会比较顺畅,但不可能上得精彩,只能使教师教得更刻板、学生学得更呆板。
借鉴案例
【案例四】《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课文
(1)请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表现“我”感情变化的词句。
(2)在学生自读圈点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梳理“我”的情感变化,明确“我”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线索。
2.根据课文“我”的感情变化线索展开教学
(1)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2)品读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段,从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加以品味赏析。
(3)面对一树绽放的紫藤萝,“我”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4)眼前的紫藤萝让我领悟到什么道理?
(5)文章最后“我”加快了脚步有什么作用?
3.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梳理课文
(1)教师启发引导:如果从作者写“紫藤罗”的角度来梳理课文,我们还可以理出怎样的线索?(明确:看花——忆花——思花)
(2)进一步引导:这三部分又各按怎样的层次,写什么内容?
(看花:花瀑、花朵、花穗、花朵,写出花的生机。忆花:“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活的喜悦”;花所受的苦难;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思花:由对花的感受生发的理性思考。)
【案例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设计
在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的基础上,抓住鲁提辖、金氏父女、郑屠户这三方面人物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解读课文,领会人物形象和作品的语言特点。
1.分别研读四组人物关系。
(1)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金氏父女的:一问(为何啼哭),二赠(银两),三救(逃出虎口)。
(2)郑屠户是怎样对待金氏父女的:一占(霸占金女),二弃(赶走金女),三诈(虚钱实契诈骗银两)。
(3)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郑屠户的:一耍(消遣他),二揭(揭露强占欺诈金女的罪行),三打(三拳打死)。
(4)郑屠户是怎样对待鲁提辖的:一从(顺从鲁提辖提出的要求),二拼(拼命),三求(求饶)。
2.把四组人物关系联系起来,总结归纳鲁、郑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案例六】《背影》教学设计
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抓住“背影”二字展开教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后启发思考:本文写到父亲的“背影”共有几次?(四次)
2.课文中写到的这四次背影,实际上是几个背影?(两个,一个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一个是父亲离去时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
3.课文中的这四次背影,和作者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课文开头:思背影;买橘子时:望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找背影;结尾处:头脑中呈现背影。开头结尾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是略写,买橘子时的背影是详写。)
4.品读买橘子时的背影。思考:
(1)为什么这里要详写?(因为这个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让作者感动得落泪?(研读课文后明确:逆境;亲临——本可以不来,却亲自来了;年高,体胖。总之,父亲爱子之深,感动了作者。)
【案例七】《孔乙己》教学设计
以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为突破口,以“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为主问题,由此带出一系列问题,按本文的思路走向,构建学习本文的思维框架。
1.针对“大约”阅读思考:(1)孔乙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2)孔乙己有着怎样的特殊身份?(3)哪些人嘲笑孔乙己?为什么要嘲笑他?
(说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1—9段寻找三个问题的答案:孔乙己在当时社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他不为社会各阶层所容,他活着不过是供人取笑的笑料而已。他的生命价值连十九文钱都不如,因此无人关心他,过问他,谁也不知道他的死活,所以说“大约”死了。)
2.针对“的确”阅读思考:(1)孔乙己两次出场,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3)孔乙己的必然下场说明了什么?
(这几个问题,主要是通过引领学生研读课文的相关部分,明确孔乙己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变得迂腐、麻木并至死不悟;他生活在一个人情淡漠、没有爱心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决定他必然走上死亡。因而他是“的确”死了。)
3.总结:这两组问题的解决,告诉我们,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悲剧,他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剧。
点评指引
教学思路的设计,既要从教师的“教路”出发,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路”,还要符合课文的“文路”。上面几个案例,在如何抓住课文的特点,从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设计教学思路方面,给我们许多启发。
抓住课文线索设计教学思路。第一,眉目清楚,整个教学活动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连贯自然;第二,纲举目张,用这条线索把一系列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不零乱,富有整体感。案例四就是抓住课文的线索,组织学生作了两轮阅读讨论,既让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文路,领会了课文高超的结构技巧,又在品读中领会了作者的语言技巧,还深刻感受并理解了作者的感悟和思考。一条线索,串连起对散文形式美和哲思美的品味。
抓住课文中人、事、物之间的联系设计教学思路。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孤立的,总和其他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抓住课文中人物、事理之间的联系常常可以设计出理想的教学思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叙写了鲁提辖、郑屠户、金老父女这三方面的人物,在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人物形象得到了表现。案例五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来组织教学,既条理清楚,又便于学生读懂读深课文内容,领会人物形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他们的概括、综合等能力。领会人物如此,领会事件、物品、道理亦可以如此。
抓住课文标题设计教学思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从标题切入,往往就能抓住课文的头绪,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写人主要是写人的正面,但《背影》却是写人的背影,这一点是不同寻常的。案例六,教者抓住“背影”设计教学思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快理清课文结构,明确课文写人时的虚实结合、详略结合的特点,而且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地研读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设计教学思路。课文中,常常会见到一些语言简练、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关键句,有些是段落的中心,有些是全文的灵魂、核心。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句,抓住它展开教学活动,不但能够引导学生领会这些重要句子的内涵,而且可以以它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解读领会整段、整篇文章。这应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设计。案例七,教师抓住“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中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词语,依据课文的结构走向,分别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形成的系列,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在依次解决这六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把握了文章的结构,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正确地领会课文的主旨。
当然,根据课文特点设计教学思路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点,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更多、更好、更有效地教学思路,就一定能够不断地设计出来。
【案例一】《最后一课》教学片段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领会课文中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讨论正热烈进行中。)
生:我认为韩麦尔先生对小弗郎士的思想影响是很大的。
师:韩麦尔老师这个人物你们觉得怎么样?
(学生片刻愕然后,急忙翻书。)
生1: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位好老师,因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2:我认为他不是个好老师,因为他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就放学生一天假,可见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
生3: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我们无法评价。因为看一个老师的好坏,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看他教学水平怎样,教学效果如何,而这一点在课文中看不出来。
(学生在课堂上议论纷纷,认识很难统一。)
师:这个问题,不是主要问题,咱们就不再讨论了。
【案例二】《蜡烛》教学片段
(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进入品析人物形象这一环节。)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思考:课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学生依次思考讨论。)
1.学生自读课文,归纳得出老妇人的形象特点:老迈、衰弱、勇敢。(学生对人物的把握流于表面,不够深刻。对这一人物形象反映的主题,则众说纷纭,无法统一。)
2.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当时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环境特点:战火纷飞,形势危急,时刻都有生命危险。
3.进一步讨论:在这样危险的境地下,这个老妇人有怎样的表现?
4.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感悟到:在如此危险的时刻,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埋葬苏联红军的尸体,并冒险点起蜡烛祭奠, 这说明在老妇人心中,把苏联红军看得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正如文中说的,老妇人就像母亲爱孩子一样爱苏联红军。
5.教师小结:在战火纷飞中,我们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的爱,感受到两国人民深厚的感情。
【案例三】《春》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学生回忆读过的或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3.疏通字词,正字正音(出示“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课文。教师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学生读以后几段。
5.讨论:作者写了春天哪些景象?(草、花、雨、房屋、人)
6.在此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盼春——绘春——颂春。
三、再读(品读)课文
1.盼春。
(1)阅读讨论:作者用怎样的感情来迎接春天的到来?用两个“盼望”是怎样的修辞手法?
(2)在这部分里,还有哪些语句写得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齐读这一部分。
2.绘春。(先让学生概括写了哪几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1)赏读春草图。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阅读讨论:哪些词语用得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齐声朗读。
(以下略)
诊断分析
教学设计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教学设计在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确定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就是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课堂教学和写文章一样,也要讲究前后的衔接,步骤的流畅,条理的清晰,彼此的照应等等。要做到这些,就要把握住一条展开教学的主要线索,用它把各项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使一堂课、一篇课文,乃至一个单元的教学形成一个整体。否则,教学步骤前后割裂、左右无关、彼此孤立、支离破碎甚至重复矛盾,无疑会搞乱学生的思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读懂一篇课文也有困难。
按理说,确定和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教学基本技能,但是,我们发现,仍然有不少老师,在教学思路的设计方面,没有很好下工夫,课堂教学中因而暴露出很多问题。
案例一, 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饶有兴趣地讨论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突然抛出问题:“韩麦尔老师这个人物你们觉得怎么样?”这个问题值得不值得讨论?在什么时候讨论?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教师事先根本没有很好地设计。很明显,这个问题是在学生发言中提到这个人物时,教师灵机一动,突然“生成”的;或者,本来这个问题要在下面讨论,是学生的发言把它提前带出来的。由于教师事先并没有很好预设,在讨论中又不懂如何随机引导,当学生发言出现分歧时,用一句“这个问题,不是主要问题,咱们就不再讨论了”中断了课堂讨论,把教学思路重新拉回来。于是,这个问题的讨论,成了课堂教学中一段莫名其妙的“小插曲”。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两次中断学生的讨论,把学生的思维搞乱了。
因此说,教学思路,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符合课文的阅读思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规律。
案例二,在理解人物形象及反映主题时,教师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人物形象特点及作品主题,然后品析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很显然这里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可以说,在有些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这样的思路也许行得通,但是这篇课文是外国作家写的发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故事,初中学生受阅读体验、知识结构等限制,阅读这样的作品,他们的直觉感悟能力还不能一下子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人物特点,更不用说作品主旨了,所以,第一轮的讨论难免失败。教师不得不回过头来,先局部品读,再总结归纳。像这种只顾自己的“教路”,不顾学生的“学路”和课文特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十分普遍的。
案例三,看上去教学思路十分清晰:导入课文后,先整体感知,然后局部解读。整体感知,先词语,再文本。在品读过程中,先解决“写什么”,然后解决“怎么写”,在“怎么写”中,重点是理解词句的修辞手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读的步骤是,先讨论后朗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者所采用的,完全是程式化的教学思路。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走一条大家走熟了的老路,是吃的现成饭,教参上这样说,我就这样教;别人以前习惯怎么教,我也那样教;其他课文这样教,这篇课文同样可以这样教。老师并没有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符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思路。这样的教学,也许会给老师带来操作上的便利,教学环节的推进可能会比较顺畅,但不可能上得精彩,只能使教师教得更刻板、学生学得更呆板。
借鉴案例
【案例四】《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课文
(1)请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表现“我”感情变化的词句。
(2)在学生自读圈点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梳理“我”的情感变化,明确“我”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线索。
2.根据课文“我”的感情变化线索展开教学
(1)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2)品读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段,从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加以品味赏析。
(3)面对一树绽放的紫藤萝,“我”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4)眼前的紫藤萝让我领悟到什么道理?
(5)文章最后“我”加快了脚步有什么作用?
3.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梳理课文
(1)教师启发引导:如果从作者写“紫藤罗”的角度来梳理课文,我们还可以理出怎样的线索?(明确:看花——忆花——思花)
(2)进一步引导:这三部分又各按怎样的层次,写什么内容?
(看花:花瀑、花朵、花穗、花朵,写出花的生机。忆花:“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活的喜悦”;花所受的苦难;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思花:由对花的感受生发的理性思考。)
【案例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设计
在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的基础上,抓住鲁提辖、金氏父女、郑屠户这三方面人物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解读课文,领会人物形象和作品的语言特点。
1.分别研读四组人物关系。
(1)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金氏父女的:一问(为何啼哭),二赠(银两),三救(逃出虎口)。
(2)郑屠户是怎样对待金氏父女的:一占(霸占金女),二弃(赶走金女),三诈(虚钱实契诈骗银两)。
(3)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郑屠户的:一耍(消遣他),二揭(揭露强占欺诈金女的罪行),三打(三拳打死)。
(4)郑屠户是怎样对待鲁提辖的:一从(顺从鲁提辖提出的要求),二拼(拼命),三求(求饶)。
2.把四组人物关系联系起来,总结归纳鲁、郑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案例六】《背影》教学设计
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抓住“背影”二字展开教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后启发思考:本文写到父亲的“背影”共有几次?(四次)
2.课文中写到的这四次背影,实际上是几个背影?(两个,一个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一个是父亲离去时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
3.课文中的这四次背影,和作者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课文开头:思背影;买橘子时:望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找背影;结尾处:头脑中呈现背影。开头结尾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是略写,买橘子时的背影是详写。)
4.品读买橘子时的背影。思考:
(1)为什么这里要详写?(因为这个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让作者感动得落泪?(研读课文后明确:逆境;亲临——本可以不来,却亲自来了;年高,体胖。总之,父亲爱子之深,感动了作者。)
【案例七】《孔乙己》教学设计
以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为突破口,以“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为主问题,由此带出一系列问题,按本文的思路走向,构建学习本文的思维框架。
1.针对“大约”阅读思考:(1)孔乙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2)孔乙己有着怎样的特殊身份?(3)哪些人嘲笑孔乙己?为什么要嘲笑他?
(说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1—9段寻找三个问题的答案:孔乙己在当时社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他不为社会各阶层所容,他活着不过是供人取笑的笑料而已。他的生命价值连十九文钱都不如,因此无人关心他,过问他,谁也不知道他的死活,所以说“大约”死了。)
2.针对“的确”阅读思考:(1)孔乙己两次出场,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3)孔乙己的必然下场说明了什么?
(这几个问题,主要是通过引领学生研读课文的相关部分,明确孔乙己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变得迂腐、麻木并至死不悟;他生活在一个人情淡漠、没有爱心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决定他必然走上死亡。因而他是“的确”死了。)
3.总结:这两组问题的解决,告诉我们,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悲剧,他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剧。
点评指引
教学思路的设计,既要从教师的“教路”出发,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路”,还要符合课文的“文路”。上面几个案例,在如何抓住课文的特点,从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设计教学思路方面,给我们许多启发。
抓住课文线索设计教学思路。第一,眉目清楚,整个教学活动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连贯自然;第二,纲举目张,用这条线索把一系列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不零乱,富有整体感。案例四就是抓住课文的线索,组织学生作了两轮阅读讨论,既让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文路,领会了课文高超的结构技巧,又在品读中领会了作者的语言技巧,还深刻感受并理解了作者的感悟和思考。一条线索,串连起对散文形式美和哲思美的品味。
抓住课文中人、事、物之间的联系设计教学思路。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孤立的,总和其他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抓住课文中人物、事理之间的联系常常可以设计出理想的教学思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叙写了鲁提辖、郑屠户、金老父女这三方面的人物,在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人物形象得到了表现。案例五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来组织教学,既条理清楚,又便于学生读懂读深课文内容,领会人物形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他们的概括、综合等能力。领会人物如此,领会事件、物品、道理亦可以如此。
抓住课文标题设计教学思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从标题切入,往往就能抓住课文的头绪,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写人主要是写人的正面,但《背影》却是写人的背影,这一点是不同寻常的。案例六,教者抓住“背影”设计教学思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快理清课文结构,明确课文写人时的虚实结合、详略结合的特点,而且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地研读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设计教学思路。课文中,常常会见到一些语言简练、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关键句,有些是段落的中心,有些是全文的灵魂、核心。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句,抓住它展开教学活动,不但能够引导学生领会这些重要句子的内涵,而且可以以它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解读领会整段、整篇文章。这应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设计。案例七,教师抓住“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中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词语,依据课文的结构走向,分别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形成的系列,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在依次解决这六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把握了文章的结构,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正确地领会课文的主旨。
当然,根据课文特点设计教学思路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点,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更多、更好、更有效地教学思路,就一定能够不断地设计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