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一种沟通、对话、理解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造。在这样的一种教学过程中,“提问”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所谓提问就是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美国教育学家卡尔汉曾经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该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如何让一个小小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能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甚至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等;如何让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应是在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过程中有意通过各种方法再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也不仅仅再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而是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
传统的做法只要是提问,都似乎只是教师的手段或意愿。教师的提问很可能将学生们引向一个定向性的答案,是引人入彀的提问。新课程理念认为阅读主体提问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换言之,提问权应该交给学生,并由学生自己相互进行商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发现疑问,然后交相质疑,交相问难,然后达到以破其疑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提问权应该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我觉得应该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或者是启发一下学生,思考些学生所设的疑问。
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课堂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显示灵性,展现个性,这是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环节。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注重培养他们会问的能力。学生的提问质量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只要学生确实是在阅读中产生了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在态度上予以重视,只是在处理的方式和重点上有所不同。例如,有些没有思维含量或者思维含量不高的问题(资料性的问题、文章学知识方面的问题等),就告诉学生查找什么工具书和资料,或请某某同学帮助;有些思维含量高、综合性强而又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专题学习等等。学生从敢问到会问,确实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清代刘开在《问说》中曾抨击过“所问不正”的现象:“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质疑问难中去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怎样去求异思维,怎样“于无疑处见疑”等等。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提问时注意学习的思路。思路是指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正确、流畅的思路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当学生思路不畅时,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即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还要整体引导学生谈论交流,以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还可进行回归课题提问、发散思维提问、以文悟道提问等,以便回到整体,获取对整篇课文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围绕这一程序进行疏导,课堂教学就会不仅思路清晰、系统性强,而且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总之,提问权要交给学生,提问的层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准,这个原则是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所谓提问就是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美国教育学家卡尔汉曾经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该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如何让一个小小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能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甚至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等;如何让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应是在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过程中有意通过各种方法再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也不仅仅再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而是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
传统的做法只要是提问,都似乎只是教师的手段或意愿。教师的提问很可能将学生们引向一个定向性的答案,是引人入彀的提问。新课程理念认为阅读主体提问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换言之,提问权应该交给学生,并由学生自己相互进行商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发现疑问,然后交相质疑,交相问难,然后达到以破其疑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提问权应该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我觉得应该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或者是启发一下学生,思考些学生所设的疑问。
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课堂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显示灵性,展现个性,这是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环节。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注重培养他们会问的能力。学生的提问质量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只要学生确实是在阅读中产生了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在态度上予以重视,只是在处理的方式和重点上有所不同。例如,有些没有思维含量或者思维含量不高的问题(资料性的问题、文章学知识方面的问题等),就告诉学生查找什么工具书和资料,或请某某同学帮助;有些思维含量高、综合性强而又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专题学习等等。学生从敢问到会问,确实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清代刘开在《问说》中曾抨击过“所问不正”的现象:“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质疑问难中去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怎样去求异思维,怎样“于无疑处见疑”等等。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提问时注意学习的思路。思路是指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正确、流畅的思路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当学生思路不畅时,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即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还要整体引导学生谈论交流,以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还可进行回归课题提问、发散思维提问、以文悟道提问等,以便回到整体,获取对整篇课文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围绕这一程序进行疏导,课堂教学就会不仅思路清晰、系统性强,而且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总之,提问权要交给学生,提问的层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准,这个原则是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