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以来,我接触了小、中、大班的幼儿,发现几乎每位孩子都非常喜欢画画,即使个别孩子害怕画不好而导致的不喜欢画画,这种情形也只是暂时的,一旦有了引导或鼓励,这种担心害怕马上会转变为想要画好的信心。同时,绘画还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昔日的幼儿绘画教学通常是以教师示范操作、幼儿模仿练习为主的,这样的形式不要求幼儿自己动脑,只要求他们看着老师的操作进行按部就班的模仿,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现如今的幼儿绘画教学要求幼儿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构思,能自由进行绘画创作,而不是一味只知道照着老师的画临摹参照。要求突破陈旧的绘画教学方式,运用新颖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幼儿的艺术能力。那么怎样充分利用绘画活动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呢?
一、丰富直接经验,从兴趣入手,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1.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让幼儿画自己心中的画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画面,这个画面是与众不同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要鼓励,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去创作,我们要在操作前给孩子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孩子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境去自由绘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画出真正自己心中的画。
记得有一次美术活动,内容是《我的妈妈》。显而易见,这是要求孩子们画出自己的妈妈。从导入开始,我就在灌输孩子们有关妈妈的特征:长长的头发,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肤,温柔的笑容,飘逸的裙子……在示范操作的时候,我也是画出了我自己对“妈妈”的感觉。就这样,孩子们开始操作了,尽管有提示,有帮助,最后展示出来的妈妈都是大同小异,很多孩子画的“妈妈”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妈妈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思来想去,我认为是我把“妈妈”定义得太狭隘,没有让孩子们自己去想一下自己的妈妈的样子,我犯了旧教学模式的错误。为了弥补这次的过失,我特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另一次美术绘画活动《我最爱的人》,这一次,我没有过多的导入,没有多余的解释,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自己感受,自己最爱的人是谁,她的特征是什么样的,有了构思后直接开始绘画,这下,画面几乎各不相同,孩子们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所想。
2.从兴趣入手,让幼儿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任何事,只要是有兴趣的事,一定完成得很出色,绘画亦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并从幼儿的兴趣入手,让他们画自己感兴趣的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绘画中找到自信!在日常教学中,同一个绘画活动我们可以用分组的形式来组织,
3.适当适时的引导,为幼儿的绘画画龙点睛
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主体是幼儿自己,让幼儿自己根据主题来构图、绘画,无论幼儿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我们都不能强硬地去责罚,我们应蹲下身,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画,去感受孩子画面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给孩子自己诠释画面内涵的机会。当我们初步理解幼儿的想法后,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其丰富画面,完整构图,这才是“点睛”之笔。
二、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
欣赏是美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是艺术活动的两大方面,是不可偏废的。”美术活动中的欣赏环节有助于幼儿眼界的拓宽,能让幼儿的品位提升,在相互的欣赏中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间学到别人画中的优点和精髓之处,并将这些精髓吸收变为自己的内涵。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不能一味只是看,也要让幼儿参与评价,将欣赏后的感受一一说出,从中得到美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同于我们成人的,他们的想象更加没有逻辑,甚至有些天马行空之感,但只要是孩子的想象,我们教师就可以充分认识和利用起来。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画,用赏识的心态去理解幼儿绘画的内心世界,不仅仅看到幼儿画上的店、线、面,更要看到点、线、面背后的孩子心中的画。在绘画活动的最后环节,我们大多数会选择展示孩子的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欣赏和评价的方式有很多,但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在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评价能力;同时,通过欣赏、评价这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取长补短,还让我们教师从中发现孩子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给这样的进步相应的表扬和奖励。
2.尊重幼儿绘画的想法。在评价儿童画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孩子间能力的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我发现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的画往往都需要我们去深思、去仔细观察,有的画只有等孩子自己来诠释的时候我才看得懂,才发现原来如此。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
孩子始终是孩子,他们的思想和我们不尽相同,我们没有孩子天真烂漫般的无限遐想,也不能要求孩子有我们成人成熟稳重的构思;我们要尊重幼儿,理解幼儿,抓住幼儿的兴趣,尽量少干预,多引导,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画出心中的画。我们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画,用鼓励的语言来评价幼儿的作品,给幼儿一定的自信,让幼儿充满信心,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一、丰富直接经验,从兴趣入手,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1.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让幼儿画自己心中的画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画面,这个画面是与众不同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要鼓励,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去创作,我们要在操作前给孩子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孩子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境去自由绘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画出真正自己心中的画。
记得有一次美术活动,内容是《我的妈妈》。显而易见,这是要求孩子们画出自己的妈妈。从导入开始,我就在灌输孩子们有关妈妈的特征:长长的头发,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肤,温柔的笑容,飘逸的裙子……在示范操作的时候,我也是画出了我自己对“妈妈”的感觉。就这样,孩子们开始操作了,尽管有提示,有帮助,最后展示出来的妈妈都是大同小异,很多孩子画的“妈妈”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妈妈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思来想去,我认为是我把“妈妈”定义得太狭隘,没有让孩子们自己去想一下自己的妈妈的样子,我犯了旧教学模式的错误。为了弥补这次的过失,我特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另一次美术绘画活动《我最爱的人》,这一次,我没有过多的导入,没有多余的解释,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自己感受,自己最爱的人是谁,她的特征是什么样的,有了构思后直接开始绘画,这下,画面几乎各不相同,孩子们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所想。
2.从兴趣入手,让幼儿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任何事,只要是有兴趣的事,一定完成得很出色,绘画亦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并从幼儿的兴趣入手,让他们画自己感兴趣的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绘画中找到自信!在日常教学中,同一个绘画活动我们可以用分组的形式来组织,
3.适当适时的引导,为幼儿的绘画画龙点睛
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主体是幼儿自己,让幼儿自己根据主题来构图、绘画,无论幼儿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我们都不能强硬地去责罚,我们应蹲下身,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画,去感受孩子画面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给孩子自己诠释画面内涵的机会。当我们初步理解幼儿的想法后,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其丰富画面,完整构图,这才是“点睛”之笔。
二、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
欣赏是美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是艺术活动的两大方面,是不可偏废的。”美术活动中的欣赏环节有助于幼儿眼界的拓宽,能让幼儿的品位提升,在相互的欣赏中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间学到别人画中的优点和精髓之处,并将这些精髓吸收变为自己的内涵。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不能一味只是看,也要让幼儿参与评价,将欣赏后的感受一一说出,从中得到美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同于我们成人的,他们的想象更加没有逻辑,甚至有些天马行空之感,但只要是孩子的想象,我们教师就可以充分认识和利用起来。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画,用赏识的心态去理解幼儿绘画的内心世界,不仅仅看到幼儿画上的店、线、面,更要看到点、线、面背后的孩子心中的画。在绘画活动的最后环节,我们大多数会选择展示孩子的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欣赏和评价的方式有很多,但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在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评价能力;同时,通过欣赏、评价这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取长补短,还让我们教师从中发现孩子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给这样的进步相应的表扬和奖励。
2.尊重幼儿绘画的想法。在评价儿童画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孩子间能力的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我发现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的画往往都需要我们去深思、去仔细观察,有的画只有等孩子自己来诠释的时候我才看得懂,才发现原来如此。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
孩子始终是孩子,他们的思想和我们不尽相同,我们没有孩子天真烂漫般的无限遐想,也不能要求孩子有我们成人成熟稳重的构思;我们要尊重幼儿,理解幼儿,抓住幼儿的兴趣,尽量少干预,多引导,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画出心中的画。我们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画,用鼓励的语言来评价幼儿的作品,给幼儿一定的自信,让幼儿充满信心,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