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程的融资改革与攻坚克难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FHAR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述:吴祥明
  采访:谢黎萍、张红仙、孙宝席
  整理:谢黎萍、孙宝席
  时间:2008年5月6日
  
  【口述前记】
  吴祥明,长期参与上海城市建设和重大工程的决策与实施。1983年7月至1990年4月任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4月至1992年11月任市建设委员会主任,1992年8月至1997年5月,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其间,先后兼任八万人体育场工程、外滩综合改造工程、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总指挥。1995年5月至2000年10月,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2000年10月至今任上海市磁浮快速列车工程指挥部总指挥。
  我1983年到市计划委员会工作,主要搞基本建设投资。当时上海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的确很多,这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从上海解放到1985年,上海没有独立财政,上海财政和中央财政是在一个锅里吃饭,这也是为了保障整体利益的需要。实际上上海财政局是中央财政部的派出机构,上海的开支完全纳入中央的统收统支,当然这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所以讲重大工程,大家都想发展,但关键是解决一个钱的问题。
  钱从哪里来?
  20世纪80年代初,我去计委的时候,全市财力只有4亿5千万元,对整个上海来说,太少了,实在拿不出多少钱来搞重大工程建设。
  当时上海市的三位领导陈国栋、胡立教、汪道涵看到这种情况,就向中央提出能否给上海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当时中央财政也很困难,但为了上海的发展,中央还是接受了上海提出的定比分成的建议。定比分成就是上海每年的财政收入,上海留23.6%,76.4%上缴中央,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定比分成为上海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可能的机制,这是一个最要紧的起点,为此我们不能忘记那个时候的市委、市府的领导以及中央对上海建设发展的支持。定了比例后,市里就可以有机动,就可以预作打算了,就可以把明年、后年可能用的钱一起来作打算。
  1986年,中央又给了上海另外一项优惠政策,就是批准上海采取自借自还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时国务院是以“国函(1986)94号”发的文,因此,以后此项政策就叫“94专项”。“94专项”实际上就是贷款的一种额度,允许你可以借多少贷款。有了“94专项”,后来就成立了久事公司。但“94专项”都是借款,这个资金是有危险的,如果还不了就破产了,这个政策就失败了、白干了。所以一定要用好这个政策。
  “94专项”并不是重大项目的资金来源,还得解決这个钱从哪里生出来的问题。我们学习市场经济国家开展基础建设的经验,外国人叫“使用者付费”,中国叫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时最困难的是煤气、自来水,市委、市政府讨论后,决定先易后难,一样一样来解决。
  钱是这样来的
  最容易解决的是电话,因为电话不涉及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你装得起就装,装不起就不装。当时上海全市电话的装机总容量只有26万门,很少很少的,只有领导干部,还有一些知名人士家里有电话。普通上海人只能靠公用电话。由于使用的人太多,往往是忙音,打不通。电话大发展需要钱,怎么解决呢?我们确定先从“94专项”中拿出5000万美元的贷款额度,购买20万门程控电话,但额度是要还的!怎样还?我们想到外汇额度也是值钱的,当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是2.8元,但调剂市场可以调到9元、10元,这中间就有一个差价可以利用。然后我们借鉴外国使用者收费的原则,收取初装费。开始初装费一门电话收费1500元,最高时达到5000元,后来每门电话一般收取3000元左右的初装费。初装费一收,钱就出来了,用这钱去还买程控电话机的钱,多余的钱再买程控电话机,然后再收初装费。通过采用这种方式滚动发展,很容易地解决了装电话难的问题。
  第二个是解决装煤气难的问题。煤气和电话不一样,因为这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当时煤气供应很紧张,就是买液化气也是要凭票的,票也很难搞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人大代表提出也可以收初装费嘛。既然人代会上有这样的提案,就是宁可收点钱,也要加快煤气的发展。我记得当时预定收取初装费2500元,后来决定一部分收初装费,一部分卖债券。最初的方案是煤气初装费1500元,1000元债券。朱镕基市长审批时,说初装费太多了,老百姓哪有那么多钱,倒过来,1500元债券,1000元初装费。初装费收取后,煤气开始了大发展。我们首先通过计划委员会到金山石化去要液化气的指标。液化气有了以后,就排输气管道。收的初装费,主要用于排输气管道,此外,还在浦东建立了煤气厂,增加了煤气供应能力,然后再去收初装费。装煤气难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第三是污水治理。上海历史上排污是不收钱的,自来水一个立方收取7分钱。上海治理污水项目,国家发改委给了我们世界银行贷款。世界银行提出要通过排水收费来还贷款,原来收取排污费是市场经济国家在实践过程中采用的有效办法。于是我们决定按上水的使用量打9折作为排水量。收排水费,又经过人大讨论,作出决议,每立方米排水收排污费2分钱,打上9折再加7分钱水费,这样用1立方米合计收不到9分钱。这个制度一直维持到现在。后来随着自来水的提价,排水费也相应提高,现在排水费一年有10几亿元。现在这块钱已经成为上海治污的重要资金来源。我们已经有钱开展苏州河三期治理了。可见,收排水费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从收电话初装费到收煤气初装费和排水费,这几步棋对上海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有了这个基础,现在再发展也不怕了。我们学会了怎样用市场经济办法解决城市基本建设问题,这几桩事情解决了,就是我们所说的还了历史欠债,而且树立了“使用者付费”的思想。
  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浦东,要解决过江难,要在黄浦江上造桥,也牵涉到资金。当时在黄浦江上游金山有一座桥,但在下游造桥比较难。因为江南造船厂、吴泾化工厂都在里面,桥的高度要保证,因此造桥的成本很高。
  南浦大桥用的是“94专项”,当时亚行正想开拓中国市场,我们就用了亚行贷款。这笔贷款可以通过收费的方式来还,但亚行贷款的额度只给总贷款的一半,另一半怎么筹?南浦大桥总款项8.2亿,我们就想到外汇额度问题。当时的外汇以2.8元计,我们把外汇贷来后,一部分项目进行公开招标,主要招中国企业,这样贷来的外汇还在我们手里,就到外汇市场去调剂,当时可以调剂到9元、10元,由此挖出了几千万美金,填了另一半缺。这其实是利用了市场与计划的差。后来造杨浦大桥也用了这个办法。上海黄浦江上造两座大桥,市财政一分钱也没出。
  延安路隧道上海第一次正式使用BOT融资法。延安路隧道原来是两车道,要改成四车道。我们找了香港荣智健的中信泰富,但中信是荣毅仁在香港创办的,真正的归属是中国的。谈下来,决定成立合资公司,我们的老隧道占50%股份,荣智健的新隧道占50%。然后完全按照香港BOT的方式运作。当时这样做是冒了一点风险的,因为当时国家还不允许用BOT,国家计委不同意,是市领导亲自决定的。这次成功后,我们又把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打浦路隧道的经营权打包,一起卖掉45%的经营权。为啥只卖掉45%?是为了保险,我们一定要完全控股。但就是这样,当时人大的反响也很大。有一次老劳模杨富珍问我:“吴祥明,听说你把南浦大桥卖掉了?”我说你说的话有那么一点意思,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它不像卖掉一台电视机,就没有了。现在桥还在那里,我们卖掉的是经营权,而且只卖了45%。总之做了很多解释工作。其实卖掉经营权,就是预计明天的卖路钱,再倒扣利息,先拿来用,从资本运作看,是很合算的。最后合计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打浦路隧道45%的经营权,我们卖了25个亿,把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建设费全部收回,还有余。可以说改变上海面貌的黄浦江大桥的经费,都是依靠计划向市场转变,通过市场转出来的,中央、市政府都没拿钱。
  通过BOT,我们又进一步学会了资本运作。因为荣智健在买下南浦大桥、杨浦大桥45%的经营权后,就成立了一个公司,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加速,过桥车辆剧增,所以效益非常好,二年后,他就在香港申请上市,不但收回了原来投资的钱,而且赚了很多。荣智健成功的资本运作,引起我们思考,我向黄菊同志提出:这个办法好像我们也可以做。以后就专门总结荣智健的成功经验,成立了上海实业,并到香港上市。后来上海很多企业包装后到香港上市,都变成了很大的资本。
  思路宽了以后,钱就容易来了。城市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思想认识转变成功,问题也就解决了。
  BOT后,又搞了土地批租。重大工程中主要就是造南北高架。上海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批租,正好也是搞“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时候。原来一级政府时,土地批租权都在建委,“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后,区里意见大,要求市里放权。黄菊同志把我找去,问能不能放权,我们研究后提出,由于城市是一个整体,要放权给各区批地,至少要坚持四条原则:一是马路红线不能侵占;二是动拆迁由各区负责;三是规划容积率控制,包括日照等,必须符合要求;四是配套设施由各区解决。我说我原来就是抓这四条,符合条件,就批;不符合,就不批。对这四条,也有区长说我思想不解放,我说马路红线下面是要造地铁的,如果打了桩,以后地铁就没法弄了。黄菊支持了我,说四条还是要的。但放权一年后发现,其他没有问题,就是有些区(黄浦、南市、静安)大量土地批出去后,水电煤配套不落实。我对黄菊说,楼造好了,水电煤不配套,外方要索赔的。经过调研和找规划部门协调,最后认为唯一办法是造南北高架路,同时把沿高架路的水电煤配套问题解决掉。但造南北高架路,要拆4000多户。我把情况向黄菊汇报后,黄菊问我能不能少拆一点。我们又去调研,减少了不少。现在延安路高架和南北高架交叉的地方有个大弯头,就是为了避开几座高楼。还把刚建好的黄浦区图书馆拆掉了,但拆图书馆比拆老百姓房子好。建设南北高架路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市政配套问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它的另一个作用是改善了交通,可谓一举两得。
  攻坚克难
  我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后,接手的第一个重大工程是外滩的综合改造。方案主要遇到两个难点:一是必须保证黄浦江过水断面。黄浦江的线形最早是由荷兰人设计的,这样的线形能保证黄浦江水流的稳定,这是不能改变的。如果现在某一段凸出去,航道就要受影响。但按综合改造的设计,防汛墙要推出去,怎么办?后来决定做成停车场挑出去,再在上面造防汛墙,保持了原有的河流线形状态。第二个难题是延安路口的气象塔。马路拓宽后,气象塔变成在马路中间了,开始大家也无所谓,想把它拆掉,在别的地方重新建造一个,但建筑专家反对,说这是外滩景观的终点,外滩景观的标准照,就是从上海大厦、外白渡桥一路过来,最后是气象塔。这是一个完整的风景线。后来我们提出能不能拆掉后原式原样再造出来,建筑专家也不同意,重新造的,也不是“原装”,要保证塔是“原装”的。最后只能采取整体平移,向外移28米。移塔是蛮麻烦的。塔是有地基的,地基是不能移的,因此首先要在不影响塔安全的情况下,把塔与地基分开;然后用钢板把塔固定好,通过轨道把塔平移到新的位置,装在新的地基上,固定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气象塔的位置和“原装”形象。
  我接手的第二个重大工程是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难点主要也是两个:一是电信大楼弱电与广场22万伏变电站强电的矛盾。当时人民广场的电信大楼下面是弱电,广场改扩建工程中要造22万伏变电站,以解决市中心的用电。变电站是强电,电信大楼担心变电站的强电影响电信大楼的安全。于是我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院士来帮助解决,成立专门小组,提出了许多措施,确保电信大楼安全,确保变电站造起来。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另一个问题是上海博物馆的建设。1993年人民广场改扩建的规划,并没有把建设上海博物馆列入其中。但随着土地批租的展开,上海博物馆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就是通过土地批租,把原来博物馆的房子连地皮一起卖掉,用这笔钱,到人民广场造新馆。市委同意了博物馆新馆的方案,但是对我们来说,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就多了一个项目,规划调整还是方便的,关键是时间。当时说好人民广场综合改造1994年建国45周年前要完成,1993年底提出来要造博物馆新馆,地下2层,地面5层,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肯定来不及。我提出是否可以把整个工程往后推,黄菊说,在建国45周年把人民广场还给老百姓是要写进人代会报告的。这下我可急了,离国庆节还有9个月,按常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怎么办?我到工地,找负责施工的经理商量。他告诉我关键是如何把开挖地基的土运出去,现在每天只有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可以运土,你是否有办法可以让我整天运土。当时挖土工程预计3个月。我说,既然你一天工作8小时,需3个月来完成,那么我让你们一天工作24小时,用一个月的时间是不是能够完成开挖地基的任务。他说你有让我们一天工作24小时的本事吗?你有这本事,我就能完成。我说好,于是我赶紧去找市交警总队总队长许培星,许培星说24小时放行运土不行,交通高峰时间要避开,有2个小时不能通行。我说行。拿到特殊通行证后,我就找施工队开会、落实。后来,到1994年国庆节前,把上海博物馆新馆的外形全部造好,终于按时将人民廣场还给了全市人民。
  
  整理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周奕韵
其他文献
文学双月刊《钟山》2008年第3期刊登了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写的《瞿秋白的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一文(以下简称《瞿》文)。这篇从标题到内容都不同于一般传记文学的长文,把本来明明白白的中共党史上的一些恩怨是非搅得一塌糊涂,着实离奇古怪。这就不能不让人细细品味并澄清之。    一、瞿秋白是“不得不走”吗?    《瞿》文把1934年1月上旬,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首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近年来,中共松江区委紧紧围绕建设“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要求,以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为抓手,扎实推进和深化“双结对”主题实践活动,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关爱党员、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建立党内关爱机制的背景和动因    在2
期刊
回溯30年,理清改革开放一步步摸索的思路,继续探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该是很多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所共同希冀的。由上海市党建研究会编著的《上海基层党建的探索与创新》,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创新作了阶段性回顾与总结,在某种程度上也预见了基层党建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与该书写作的,既有长期在上海市委组织部、国资党委等职能部门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也有《解放日
期刊
社会整合的最大功能在于维系社会的和谐,提高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为宏观管理能力,还体现在对基层社会的整合能力。在传统治理模式下,社会基层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政府的有效管理。在政府管理现代转型、基层民主自治需要提高到新水平、社会建设需要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在城市基层社会的执政能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社会整合将成为提升党的基层执政能力的重要路径。    一、社区党建使命
期刊
五四时期,虽然仍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中,但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如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却提出了极为宝贵的世界主义观念,对民族主义形成了良性的制约。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更是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站在理性和民主的立场上,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进行审视和检讨,表达了追求“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而且成为全球化时代对传统民
期刊
申达股份是上海纺织集团的骨干企业,是规范的上市公司。随着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进一步落实,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公司下属多元投资控股、参股子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企业大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等组织机构,并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实施公司治理与生产经营工作。在这些企业中,如何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模式规范运作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申达股份党委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公司党委把坚持党管
期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将逐步完善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建设文明社区的重要载体,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各社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对促进上海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满足市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一、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现状    从社区服务体育设施分布来看,据对上海除崇明县以外的18个区的调查,至2007年底政府共投资建造了108个设施齐全的社
期刊
记者: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直非常重视党的自身建设。自新中国成立,我们党转变为一个在全国范围执政的政党以来,“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成为一个重大现实课题。那么,我们党在这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甄小英: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20世纪头5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迅猛发展,在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国度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与俄国、中国
期刊
党的执政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科学发展观实践的成效。同时,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在新的历史阶段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要求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习惯于传统观念、遵循传统发展模式的干部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要求。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要求    深入学习实
期刊
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年来,不少党组织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上海石化是经批准在全国最早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的企业之一,也是坚持得最好最有成效的企业之一,积累了一些经验。除了上海石化以外,我们还调研了系统内坚持试点的高桥石化和航天机械,借助常任制试点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党内民主。三家企业的探索当然不能说已经是成熟的模式了。我们只是将其作为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
期刊